黃亞輝,魯麗娟*
(咸寧市中心醫院/湖北科技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湖北 咸寧 437100)
在我國,胃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2001年WHO關于全世界常見腫瘤患病率的評估報告顯示,我國胃癌的死亡率在世界范圍內占據高水平地位[1-2]。但臨床上治療胃癌的主要手段還是手術治療,由于手術創面大,發生并發癥率比較高,延長住院時間,造成患者產生不良情緒。優質的護理干預能有效地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術后預期效果。故此,本研究為了分析以優質護理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在胃癌患者圍手術期的干預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節選咸寧市中心醫院,同濟咸寧醫院2014年2月-2016年7月收治的84例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數字隨機法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觀察組42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齡43~76歲,平均年齡(56.3±7.1)歲;對照組42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9例,年齡48~76歲,平均年齡(55.3±6.5)歲。排除標準:(1) 排除依從性較差的患者;(2)排除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3)排除有嚴重精神障礙的患者;(4)排除肝臟腫瘤的患者;(5)排除圍手術期死亡的患者。
對照組42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42例患者采取優質護理措施,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手術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的護理措施,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監測患者術后的生命體征等;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優質護理干預,具體優質護理干預方式:①術前,詳細解說手術治療需配合的要點,緩解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不安情緒,術后加強患者的身體體征監測,如若發生異常情況能及時處理。②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及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促進患者身體恢復。③術后,醫護人員應多于患者及患者家屬溝通,了解患者心理,從根本上開導患者,引導患者樹立治療信心。④指導患者術后飲食,叮囑其選擇粥類易消化的食品,并遵循少食多餐的進食原則。⑤出院時醫護人員應告知患者和家屬要嚴格執行醫囑,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以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措施的滿意度,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
判定指標:根據醫院自己制作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表,滿意:80~95分,基本滿意是60~79分,不滿意:60分以下。
所有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護理滿意度,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滿意度為95.24%,對照組的滿意度76.19%,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護理滿意度對比(%)
為了進一步研究以優質護理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對胃癌患者圍手術期不良情緒的干預效果,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手術后的住院時間、SDS(抑郁自評量表)、SAS(焦慮自評量表)等評分指數顯示,優質護理干預效果優于常規護理效果。經醫院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24%,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76.19%,說明經過優質護理服務的患者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結果比較,觀察組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優質的護理干預提高患者就醫的順應性,降低并發癥的發生,以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以優質護理服務為基礎,通過對患者實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使胃癌圍手術期患者對胃癌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讓患者認識到負性情緒對手術以及術后康復的影響,促使患者自覺調節心理壓力,保持積極樂觀的健康態度,減少負性情緒的產生,保持身心平衡,促進疾病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為新的健康教育模式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