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冠肺炎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報道中,以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借助新媒體平臺及時傳遞信息、引導網絡輿論、弘揚主流價值,既實現了新聞媒體的公共服務價值,也擴大了主流媒體在網絡空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主流媒體;網絡傳播;央視新聞;人民日報
一、內容:多平臺生產與全媒體發布
新聞媒體作為信息傳遞的橋梁,需要快速及時地發布權威有力的報道。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后,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代表的主流媒體運用自身優勢,及時獲取和發布權威信息,在多個新媒體平臺全方位多角度地報道疫情相關內容。
1月27日8點開始,央視新聞新媒體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開啟了《共同戰“疫”》不間斷直播特別節目。通過發布權威真實的信息內容,既保證了民眾的知情權,也擴大了主流媒體的影響力。直播報道的形式確保信息真實的同時也提高了民眾的參與感,故事化的形態增加了報道的感染力,同時用戶可以在評論區發表觀點,參與討論。在2月27日的《共同戰“疫”》直播報道中,央視新聞記者視頻采訪了鐘南山院士團隊成員.廣東首位奔赴武漢抗疫的骨干醫生桑嶺。桑嶺于1月23日前往武漢金銀潭醫院支援抗疫,他把與新冠病毒抗爭的過程比喻為“無限循環版的植物大戰僵尸”,把醫護人員笑稱為“豌豆射手”,幽默的調侃背后實際上蘊含了無數的艱辛。面對一些危重癥病人,醫護人員既要極力救治,也要努力緩解病人的情緒,減輕病人的恐懼。面對進入ICU病房前寫好遺書的病人,桑嶺指著同事說了這樣一段話:“中國所有地方的大夫都來這里了,我們就是來幫你們的,你們不要怕,能搞定。”這樣有力量的語言不僅給病人吃下了定心丸,也讓觀看直播的觀眾動容,既感受到了醫護人員的誠心和用心,也體會到了抗疫必勝的信心和眾志成城的決心。在直播互動中,很多觀眾表達了對醫護人員的贊揚和感激之情。《共同戰“疫”》不間斷直播節目除了在新媒體平臺播出,還在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廈、世貿天階廣場、富力廣場等地標建筑戶外大屏播放,觀眾還可以在各大互聯網平臺和視頻APP以及部分智能電視觀看《共同戰“疫”》不間斷直播節目。此外,直播的內容還會經過碎片化處理,分發至央視新聞客戶端、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通過多元渠道傳播給用戶,實現了“一處來源,多處分發”的融媒體傳播。除了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推出的人民直播以及新京報推出的新京報直播也發布了抗擊疫情主題的直播報道,內容同樣得到了網絡用戶的廣泛關注。
主流媒體利用報、網、端、微、屏全面發動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實現了信息傳播的最優化效果。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內容吸引了更多網絡用戶的關注,滿足了人民群眾在特殊時期的信息獲取需要,同時也提高了主流媒體的網上引導力和公信力。
二、傳播:建設性視角引導網絡輿情
每一次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都伴隨著復雜的網絡傳播生態,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信息來源更加多樣化,海量信息的沖擊讓民眾產生信息焦慮,無法選擇真正需要的內容,這時專業的主流媒體需要擔負起“引路者”的角色,將大量信息進行整合,選取優質的內容傳播給受眾,減輕民眾信息選擇的負擔。另一方面,用戶自主生產和發布的信息內容越來越多,用戶生產的內容可以彌補傳統媒體報道的不足,但由于用戶所生產的內容良莠不齊,因此容易產生大量不實信息。主流媒體作為權威的新聞生產機構,承擔著引導社會輿論的責任,應及時勘正各類不實信息,發揮糾偏作用,確保民眾接收到真實準確的信息內容,避免謠言肆意傳播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穩定社會秩序。
1月31日晚,一則“雙黃連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聞在網絡上大量傳播,一夜間不少民眾開始爭先購藥。2月1日,央視新聞迅速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獲取權威信息后及時在網絡上發布辟謠信息:雙黃連口服液對新型冠狀病毒不具針對性。央視新聞的迅速發聲避免了民眾長時間盲目的哄搶藥物,疫情期間,主流媒體快速的權威信息發布可以幫助民眾理性思考,合理判斷,甄別謠言,有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
隨著“后真相”時代的到來,網絡受眾不再單純地追求事實真相,而更加注重個人道德情感的表現,網絡上常常會出現一些過于情緒化的言論。這時新聞媒體要承擔起社會責任,通過理性客觀的發聲來正面引導民眾情緒,營造和諧的網絡環境和社會環境。疫情發生后,一些主流媒體在設置媒介議程時,會優先發布有情感、有溫度、有力量的暖新聞,向社會傳遞正能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與快手短視頻合作,自2月22日每晚連續播出融媒體系列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短視頻每集五分鐘左右,主要由武漢市民、醫務工作者等親歷疫情的各類人群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抗疫期間的真實故事。第十四篇戰“疫”日記“外婆,讓我帶你回家”講述了武漢市民吳尚哲的故事。26歲的吳尚哲在2月13日被確診了新冠肺炎,她在火神山醫院救治的外婆由于新冠肺炎病情嚴重而抗拒治療,在方艙醫院救治的吳尚哲向有關部門求助希望能夠前往火神山醫院陪同外婆治療,2月19日,吳尚哲成功轉院。視頻中,她兩度流淚,一次是在前往火神山醫院的路上回憶起朋友的話“去火神山是為了把外婆帶回來”,另一次是看到方艙醫院的醫生和病人們一起跳廣場舞。看到了病友們跳廣場舞的狀態,她相信自己的外婆也一定會好起來。吳尚哲的外婆聽力不好,吳尚哲和醫護人員一起耐心地用文字和她交流,勸她好好吃飯、配合治療。在外孫女和醫護人員的努力下,抗拒治療拒絕進食的外婆終于愿意接受治療。在視頻的后半部分,吳尚哲的外婆已經可以自己坐著活動、喝水了,伴隨著感人的音樂,觀眾不禁流下感動的眼淚。視頻中,醫護人員“一個都不落下”的堅守令人敬佩,民眾對生命的熱愛和堅持令人動容。《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系列視頻展示了人們在面對疫情時堅強勇敢、永不放棄的信念,向社會傳遞了溫暖向上的積極能量。
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新聞媒體更應做強主流輿論,合理設置議程,主導公共話語走向,引導網絡輿情正向發展,維護網絡空間的傳播生態。
三、服務:社會責任與人性關懷
疫情發生后,媒體主動承擔起了社會責任,央視新聞和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均聯合其他平臺在1月底推出了“患者同程查詢”工具,有需要的網絡用戶只要輸入所乘交通工具的相關信息即可查詢對應行程是否有確診患者同行,以便及時應對。為了讓更多民眾了解防疫知識,央視新聞聯合大灣區之聲在粵港澳大灣區推出了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和閩南話的方言版系列公益宣傳視頻,科普防護疫情的專業知識,相關內容在新媒體平臺受到廣泛好評。此外,央視新聞還在國外社交平臺發布自我防護內容,獲得國內外網友的積極點贊02月5日,人民日報發起了人民日報全媒體行動,征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求助者信息,為有需要的求助者提供網絡求助通道。人民日報全媒體行動利用網絡收集無法及時入院的新冠肺炎確診者、疑似者、密切接觸者以及無法排除的發熱者信息,幫助其盡早就醫,彰顯了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和人文關懷。截止到3月20日,人民日報發起的微博話題#新型肺炎求助通道開啟#獲得了13億多的閱讀量,相關微博得到了1500多萬次的轉發。
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派出了醫療團隊和醫護人員支援湖北地區。央視新聞在微博發布了#我為家鄉醫療隊打call#以及#我的同鄉英雄#等話題,吸引了各地網友的積極參與。來自各個省區的網民自發留言:“河南醫療隊,等你們平安凱旋,加油!”“我為我的家鄉江蘇醫療隊打call,你們真的很棒。”盡管沒有親臨防疫一線,報道中的同鄉、家鄉等內容也增加了民眾的自豪感和參與感。除了醫療人員外,各省份還向湖北捐助了大量生活物資,#各地搬家式支援湖北#的網絡話題得到了民眾的廣泛關注,山東壽光的蔬菜、黑龍江的大米、西藏的牦牛肉、內蒙古的牛羊肉等特色產品被運往湖北,來自這些地區的網友紛紛表示自豪和欣慰,守望相助的情感貫穿全國,有網友發表了“我們的大中國呀,好大的一個家。”“匯聚了全國各地的特產,也匯聚了全國人民的愛!我們必勝!”等評論。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行動源于中國人民深沉的家國情懷。可以看出,此類報道不僅能夠讓用戶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展示了全國人民面對疫情的團結精神,增強了民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同時也展現了國家實力和政府能力,增強民眾的自信心。
央視新媒體平臺央視頻還推出了《疫情24小時》融媒體報道,包含疫情數據、戰疫一線、預防知識、疫情尋人、各界馳援等內容。1月27日晚,央視頻《疫情24小時》利用50+光纖雙千兆網絡推出了“慢直播”系列欄目。“慢直播”沒有主持人的解說和后期的剪輯,而是直接將畫面切入武漢的各個地區,進行全天候實時直播。在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施工建設的慢直播中,無數網民當起了“云監工”。網友們持續關注醫院的施工建設,還給施工現場的車輛取起了昵稱,有趣的互動吸引了大量網友尤其是年輕群體的關注。全景和近景的多機位直播加上用戶高頻率的互動,營造了輕松的氛圍,提高了民眾的參與感和在場感,更見證了與疫情賽跑的中國速度。
在媒介融合時代,新媒體平臺是傳統媒體傳播價值的增量空間,利用更具黏性和更加開放的網絡平臺,央媒在抗擊新冠疫情的報道中有力地引導了信息走向。以靈活多樣的話題設置,鮮活生動的新聞形態,打通了屏幕界限,實現了跨屏互動與時空共振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姜春勇,讓暖心故事激發抗疫正能量[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03-25(004).
[2]王傳寶,打贏“抗疫”戰呼喚主流媒體流量擔當[E].http://media.people.com.cn/n l/2020/0209/c40606-3 1577710.html.
[3]王明.試論突發性事件中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 1):75-76.
[4]沈正賦.突發公共事件的危機管理、輿情應對和共情傳播——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檢視與思考[J].對外傳播,2020(02):42-45.
【作者簡介】敬鈞凱,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