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場直播是通過現代化的電子攝錄技術完整地、藝術地紀錄活動的全過程,直播的運用能節省節目后期制作的許多環節,不僅提高時效性,也擴大了電視節目的信息量在電視節目中合理運用電視實況直播,不僅把節目現場的活動呈現在屏幕上,也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同時也增強了報道的真實感、親切感、參與感。
【關鍵詞】電視節目;實況直播;運用;優勢
視節目中的現場實況是一種“在電視節目播出過程
中的把現場實時的圖像聲音以及記者對事件的報道(包含現場采訪、解釋、評價)轉化為電視信號并直接發射的播出方式,實況直播最早在新聞節目中經常出現直播連線,現在在重大事件、大型晚會、綜藝節目等電視節目中都得到了廣泛運用。
第一,全景展示直播實況,充分體現現場氛圍。
現場直播與錄播相比省去了更多的節目制作時間,使觀眾更加直接參與到節目中,因為在直播中我們更應該注重現場整體的全貌和氛圍,給觀眾完整而統一的空間環境。比如大型的電視文藝晚會,各種球賽,重大節慶活動等等。一般情況下,在多機拍攝中,往往有一臺攝像機自始至終拍全景或舞臺、表演區,另外幾臺攝像機則可以根據直播節目的需要,根據導播意圖和總體直播安排選取不同地點、不同的拍攝對象,進行切換備播。而隨著技術手段的更新,現在多采用無人機航拍的方式全景展示。這樣可以使屏幕前的觀眾獲得的視角比現場觀眾還要豐富全面。如受條件限制,無法進行多機位實況直播時,我們一般根據現場情況使用運動鏡頭或通過推、拉、搖、移等變焦距鏡頭的方式來反應現場情況。通過跟隨主持人或記者的介紹,進行機位或鏡頭焦距的變化,觀眾也可以切身感受到現場實際。比如常見的戰事、重大突發事件、災難等報道,攝像記者親臨現場、冒著生命危險、時而奔走,時而隱蔽,觀眾都可以從鏡頭(畫面)的跳躍變化之中覺查到記者的行動路線以及他們對拍攝對象的選擇。再如,在很多情況下,運用長鏡頭持續拍攝,運用不受干擾的俯拍等,也能克服一臺設備的限制,較好地表現現場實況,使觀眾猶如親臨現場,倍感真實。
第二,通過細節抓住現場關鍵點,增強直播節目的沖擊力和感染力。
實況直播的成功與否,不僅是順利的完成了直播節目,而是要看通過直播是否達到了所要取得的預期效果。這就是在實況直播中,是否通過細節展示將現場活動關鍵點呈現給了觀眾,關鍵點也就是體現事務本質特點或結果的場面,也是觀眾最關注的現場實況。比如港珠澳大橋沉管合攏那一瞬間的場面、各類記分競賽中決定勝負的“最后一分”的場面、金沙江堰塞湖導流明渠挖通的場面等,不能將這些關鍵畫面呈現給觀眾,也就失去了電視實況直播的意義。抓住這些關鍵點,通過對細節的刻畫不僅突出現場的特點、氣氛以及臨場人物富有個性的種種表現,也使節目顯得豐滿,有生氣,有情趣。像《香港回歸》中,當我國五星紅旗徐徐升起時,搖攝一張張自豪而又飽含復雜情緒的臉部神態(有的流淌著熱淚)展現在無解說的屏幕中,是極富于感染力的。這種實況直播即使坐在電視機前也是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
如何通過細節的抓取來展現節目的關鍵點,與現場記者或導播在節目前期所作的準備工作是分不開的,也是對電視工作者能力和經驗的考驗。
第三,在非突發性事件的采訪中,宜多選擇對象所熟悉的現場。
現場采訪的可視性,使記者精心選擇采訪環境與方式比屏幕后采訪更為重要。采訪環境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它不僅影響采訪對象的情緒心理,同樣會從視覺上影響到觀眾的心理情緒。如在人物訪問時,選擇訪談對象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環境較有特色,也便于增加節目的生活氣息。在金沙江堰塞湖搶險時記者就在現場對指揮人員進行采訪,在“南海一號”考古打撈現場記者在博物館中和海上作業船中采訪等,都給觀眾以更多的現場感。在采訪對象熟悉的環境中進行采訪,對于缺乏上鏡頭經驗的被采訪對象,可以使其放松,有效消除緊張感,從而使采訪更加順暢。當然,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對于重大事件或訪談評論類節目,我們還是要增加評論員 (下轉第110頁)(上接第107頁)或社會知名人士在演播室中進行評述和解說。這些都需要采訪記者精心設計,力求采訪內容的增值而不是減值。
第四,善于表現現場實況直播中的動態,增加收視效果。
在直播節目中,動態一般都是通過現場主持人或記者的動作和攝像機的運動,推、拉、搖、移等變換焦距等形式來完成的。這種直播方式的運用已經被人們普遍認可和使用,但這種表現方式也有其局限性,會讓觀眾感覺節目呆板,現場參與感不強等。為增強實況直播的效果,現在我們更多的開始嘗試讓主要人物不僅講述還要親身參與或展示直播實況的內容,并運用現代聲光電科技手段進行輔助。如在報道袁隆平海水稻收割時,在直播中不僅有記者與農民和科技工作者一起深入稻田收割現場,親自脫粒收割,還穿插著袁隆平帶領科研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科研攻關的短片,全方位的展示了研究海水稻的艱難和成功后將帶來的巨大效益,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前我們開辦的各類知識競賽和辯論節目中,也多是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既主持人問選手答,在當年不覺得枯燥乏味,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觀眾欣賞水平的提升,在直播中再用這種形式進行,則無法達到收視效果,因而我們現在在這類節目則輔助更多的技術手段,在直播實況的同時,穿插更多的臺前幕后花絮、采訪等畫面,在力求加大信息量的同時,也讓觀眾有了更多的參與感。
第五,現場同期聲與真實音響的運用,有助于增強真實感。
在電視節目中聲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聲音在電視節目中的運用可分為“可見聲”和“不可見聲”兩類。 “可見聲”是指自然的發源于畫面中,可以看到聲源的聲音。比如主持人出境解說、現場同期聲采訪等。在直播節目中一般比較常見,多數我們也是大量使用這類“可見聲”。“不可見聲”則是指銀幕以外的,不能在畫面中看到的聲源。這類聲音一般可以給觀眾大量視覺以外的信息,增加親臨現場的實際感覺。如主持人進行戰場現場報道時突然出現的爆炸聲、搶險救災時突然出現的垮塌聲等。聲音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可以承載相當于畫面傳遞的信息,有效的運用各種聲音能夠引發觀眾對形象的聯想,表現效果遠遠要超過直接呈現在畫面中的形象。如在戰爭事件報道中的槍炮聲、在臺風等災害報道中的風雨聲、在重大活動現場的歡呼吶喊聲等,雖然這些聲音有時會對直播造成干擾,但觀眾也恰恰是通過這些聲音來切身體會現場的真實感。
結語
隨著新聞事業的需要和高科技手段的不斷更新,我們的電視節目會更多的運用實況直播,雖然直播有各種不可控因素,但機遇與挑戰并存,直播的運用不僅有助于培養和鍛煉我們電視工作者隊伍快速、準確的工作作風,也是對我們電視工作者智慧和能力的考驗。i
參考文獻:
[1]胡正榮,傳播學總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2]王瑞,淺談出鏡記者在電視新聞直播連線中的角色定位[J],新聞研究導刊,2017年17期.
[3]許行明.電視節目編輯[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姚凱,大興安嶺廣播電視臺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