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 張凱
【摘要】人才是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 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因此,加快人才發展是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重大戰略選擇,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媒體融合發展,謀劃傳統媒體在媒體生態變革中得以長遠發展的首要任務,也為新形勢下記者隊伍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確立了目標。
【關鍵詞】媒體融合;行業媒體;記者隊伍建設
一、人才強國戰略對記者隊伍建設提出新要求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加快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推進人才優先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建設人才強國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做好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人才因素十分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當前,現代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媒體融合走向深入。
面對傳播變局,新聞記者肩負著歷史賦予的使命與責任,這對記者隊伍建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記者隊伍的素質是否高,業務能力是否強,是否具有適應融媒體全方位報道的能力,關系著媒體內容建設的根本。
行業報作為新聞宣傳體系中,特點鮮明且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其記者隊伍建設必須要同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新聞輿論工作者提出的“四向四做”對標,即: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做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行業媒體單位在鍛造記者隊伍的過程中,應施行更加積極、開放和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集聚各方面優秀人才,打造過硬記者隊伍。
近年來,行業報在記者隊伍建設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出了多種嘗試,取得了較好成就,但仍與中央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高層次人才短缺,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數量較少;優秀記者的引進機制不活,制度創新不夠、渠道單一:記者隊伍的培養缺乏創新,培養理念、方法、手段陳舊,記者隊伍人才流失嚴重:激勵手段單一,專業技術人才動態激勵機制有待完善等方面。
為破解這些難題,中國水利報社的記者隊伍管理部門和人事部門,積極努力探索,深研中央《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精神并認真貫徹落實,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結合本單位實際,制定人才發展規劃,破除束縛優秀記者成長的障礙,將記者隊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逐步構建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記者隊伍管理體系,從而實現行業新聞宣傳工作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
二、融媒體時代對行業報記者培訓工作提出新要求
眾所周知,行業報的記者構成具有多元化特點,除新聞專業外,往往還有本行業所屬相關專業的人員,所以對行業報記者培訓內容更要有針對性,融合性,以及互為補充性,補新聞業務也補行業專業知識。因此,要實現對本行業記者的全方位提升塑造,就要以培養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完善內部培養與交流培養相結合的記者隊伍培養體系。創新培養方法、暢通渠道和機制,不斷提高培訓工作管理水平。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新聞媒體都具有自身階級屬性,都由特定時期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我國的新聞媒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所有的新聞媒體。…
行業報作為黨報黨刊的重要延伸,必須堅定不移跟黨走,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任何時候把二者割裂開來,都是堅決不允許的。因此,除了對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培訓外,在行業記者的培訓課程中,也應當重視開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和世情、國情、黨情教育的培訓。行業報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其記者隊伍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政績觀和權力觀,只有這樣才能堅定主心骨、匯聚正能量、振奮精氣神,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強大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中國水利報社近年來在加強人才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完善工作制度,規范業務流程,實現隊伍精細化管理等方面持續發力。在培訓和獎勵先進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鼓勵記者參加線上線下各類培訓,充分利用中國干部網絡學院、中國水利教育培訓網等線上教育培訓平臺,加強在線教育培訓;進一步堅持用好各類優質高校大講堂、名師講堂,邀請相關領導、專家、學者為職工授課培訓,積極探索開拓高素質人才培養渠道。針對媒體業態的變化、水利行業改革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鼓勵并引導以部門為單位開展務虛研討,在部門內部開設“微課堂”,強化思維借鑒碰撞和政策理論交流。新入職員工要在實踐中學習,弘揚老帶新、傳幫帶的優良傳統,加快新員工成長。
順應新形勢,立足新發展,中國水利報社在對記者隊伍的日常管理和培訓過程中,不斷提升行業融媒體人才能力建設,為贏得媒體發展變革中的競爭優勢,打造水利融媒體智慧平臺打下人才基礎。
三、媒體行業的發展對選拔高素質記者提出新要求
從報紙到廣播到電視再到互聯網,一方面是技術的革新帶來媒介的革命;另一方面,新生媒體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播規律。[2]伴隨高科技手段的發展,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移動傳播技術快速更迭,已進駐新聞媒體傳播行業成為宣傳報道手段的主要支撐,媒介融合是必然發展趨勢。
面對新形勢,迎接新挑戰。傳統媒體慣用的傳播手段、思維模式、記者選拔錄用條件,必須及時進行調整,全能、復合型記者,是媒體和時代的必然要求。特別是面對AR,VR,MR等虛擬現實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與時俱進、優中選優、全方位立體化的擇優錄取標準,是記者隊伍建設面臨的新的課題。
行業媒體大多依托傳統媒體發展,在傳統媒體時代,記者、編輯各負其責,業務領域相對單一,外加行業媒體大多是紙質平面媒體,傳播效率非常低下,如今更需要補充業務能力超強型的記者。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行業報的記者往往不同專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特點鮮明。一方面,行業報記者自身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堅定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的信念,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知識水平,綜合運用現代傳播技術和方式,提高策劃能力、表達能力、解讀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記者隊伍的選拔工作,要科學設置選拔標準,建立健全評價機制,創新評價手段,探索運用現代評價方法,提高評價的科學性,發揮評價的“指揮棒”作用,促進記者隊伍的有效使用和管理。
近年來,中國水利報社不斷探索、強化記者隊伍管理,嚴把記者隊伍準入門檻,在選拔錄用記者工作中,始終堅持把講政治作為第一位的要求,把忠誠可靠作為第一位的標準,突出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特點,鍛造了一支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善于作為、敢打硬仗的記者隊伍。
為適應媒體融合發展,中國水利報社多措并舉,積極探索新型融媒體記者選拔機制。一是逐步建立日常考核、分類考核、年終考核等評價體系,重塑考核評價機制,設置合理考核指標,調整考核方式方法,增強考核的針對性、科學性、可操作性,調動和保護好廣大記者的積極性。二是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充分發揮考核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將其作為干部選拔任用、評獎評先、問責追責的重要依據。三是加強考核結果反饋,引導干部發揚成績、改進不足,忠于職守、擔當奉獻.強化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進一步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方式,嚴格評價程序,多元化激勵隊伍。四是選拔錄用了一批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專業記者,為水利新聞宣傳行業培養了一批既熟練掌握采編技能又熟悉了解水利行業知識的通才。真正營造出本單位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初步形成了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結語
新聞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這就要求每一個媒體單位,要在培育記者隊伍的專業精神、提升專業素養、增強專業能力上下功夫,積極探索媒體融合發展條件下提升記者隊伍能力建設的有效辦法。要在日常工作中倡導新聞工作者不斷增強“四力”,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號召廣大新聞工作者不斷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保持政治上的堅定清醒,適應時代發展,適應媒體融合發展,切實當好這個偉大時代的傳播者、記錄者、推動者和守護者,用好手中的筆,端好手中的鏡頭,腳底有泥,心中有火,眼中有光,為讀者奉獻出更多筆尖冒著“熱氣”、作品充滿“活力”的融合精品,真正肩負起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參考文獻:
[1]顧志豪,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行業人才隊伍建設路徑探討[J].傳播力研究,2019,3(33):211-212.
[2]郎立壯.媒體可以融合,記者應有專攻——兼論融媒時代專業記者隊伍的培養[J].中國記者,2015(02):27-29.
[作者簡介]陳銳,張凱,中國水利報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