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老齡化趨勢的演進,一個老人比孩子多的時代已經來臨。作為接觸媒介的龐大群體,同時作為創新擴散的滯后者,如何做好老年群體的綜藝節目,真正帶給老年群體以切實的收視體驗和關愛是媒體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國內老年類綜藝節目仍處于較為空白的狀態,且即使有老年人參與的綜藝節目,收視群體依然以年輕人為主。、本文將從國內老年類綜藝節目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探究如何使老年類綜藝節目真正對老年群體進行有效傳播、直指人心,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老年群體;綜藝節目;現狀及發展趨勢
根據BBC(英國廣播公司)數據表明,截至2018年年底,全球老年人總數為7.05億,而0-4歲的兒童僅為6.8億,有史以來65歲以上老年人人數第一次超過5歲以下的人口數量。
2019年,隨著電視劇《都挺好》的熱播,有關老年人的生活狀況、與子女的關系以及老年人內心世界的思考逐步升溫,不少衛視相繼推出了老年類綜藝節目,如東方衛視的《忘不了餐廳》一播出就受到了廣泛關注,演員黃渤的“餐廳”無意間透露了2600萬中國老人內心的世界。但截至目前,國內老年類綜藝節目數量及質量仍較低,且真正為老年群體制作并直達內心的作品更是有著很大的缺口,因此,對國內老年類綜藝節目現狀及創新策略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國內老年類綜藝節目現狀
根據CSM的媒介調查研究,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國各年齡段的觀眾中:45-54歲、55-64歲、65歲及以上三個年齡段日均電視收看時長最多。由此可見,中老年人是電視收視率最高的群體。根據數據分析,從2007年至2019年,50歲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經從l 1.60-/0飆升至17.2%0根據2014年以來的數據分析,我國中老年人口消費在2050年,將從4萬億元飛速增長至106萬億元左右,所占據的CDP的比重也將從2014年的8a-/o左右增長到2050年的33%左右。而且隨著老年人消費能力的增強,“銀發經濟”所帶來的巨大價值有目共睹。
然而,縱使數據如此可觀,我國的老年類綜藝節目仍然處于極度空缺的狀態,且節目多以健康傳播類為主,有不少衛視和地方臺的健康傳播類節目還有著兜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徑,節目內容的真實性受到很大的威脅,許多以老年人為傳播對象的健康綜藝節目一部分會變成電視購物節目,產品的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
目前我國多數老年類綜藝節目雖有著老年人參與,但是收看節目的群體卻并不是以老年人為主,多為年輕女性。節目的語境與老年人也存在著較大的差池,符號體系的不同使老年人無法接受,也很難理解。目前,多數的綜藝節目都是在網絡平臺發行,用網絡的流量反哺地方衛視,而老年人對網絡平臺的認識度和新媒介技術的使用能力較低,這也導致了收視群體老年人數量較少。
二、國內老年類綜藝節目特色
目前,國內的老年類綜藝節目多數以健康傳播類節目為主。例如北京衛視的《養生堂》作為健康傳播類的代表,首播時間是傍晚七點二十五,重播時間為早上五點零三分,該時間段十分符合老年人的作息,老年人通常早睡早起,且固定時間收看節目。
該節目一般請來的都是在各領域有權威性的醫學專家,專業領域教授,或者是具有臨床經驗的一線醫療工作者,所傳播的內容是關于日常疾病的自我診斷與預防以及為中老年人提供好的養生方式。健康和養生是中老年人生活中的關鍵詞,該節目真正貼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權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認可。截至2018年,養生堂節目已經播出十年,且成為健康傳播類節目的榜首。
當前,老年類綜藝節目也漸漸脫離了單一的健康傳播類,有了許多新的形式創新。例如東方衛視2019年推出的老年類綜藝節目《忘不了餐廳》是全新的綜藝節目模式,摒棄了以往綜藝節目全明星豪華陣容的模式,只有黃渤帶著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老人進行節目拍攝。該節目只為將愛和真實帶給受眾,《忘不了餐廳》打破了常規綜藝節目的選題和制作及拍攝手法,用紀錄片+綜藝的方式真正聚焦、深入老年人群體。通過鏡頭真實的記錄老年人與餐廳里的明星和客人互動,通過對話交流以及觀察老人的舉手投足,反映他們的內心世界,沒有劇本的過度約束,拍攝上基本上處于全紀實的視角去記錄老年人群體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引起社會關注和老年群體的共鳴,在歡聲笑語間引起觀眾的思考。
三、國內老年類綜藝節目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質量良莠不齊
媒體市場化的今天,大眾媒介為了追求更多的收益,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甚至不顧職業道德,不顧自身社會道德使命的事例屢見不鮮。媒體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的強烈沖擊,發展日趨艱難,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媒體只能去迎合廣告商,甚至不惜以犧牲自身媒體品牌形象為代價。
目前,國內老年綜藝節目的內容大多較為粗糙,浮干表面的制作和編排導致老年觀眾的情感忠誠度較低。且綜藝節目多有劇情安排,所以內容質量也就良莠不齊。尤其在健康類節目中,產品的安全性和嘉賓身份的真實性都難以保證,在把關缺失或滯后的情況下老年人很容易收到錯誤的誘導和欺騙。“假名醫”“假專家”等事件一旦發生,對于老年人的身體及內心是極大的傷害。更有一些節目屬于“偽健康”“偽交友”類節目,看似是傳遞健康知識,實則是在宣傳之后推銷產品,且產品質量很難保證。看似是在交友,而實際上是演繹,對老年人而言,信任危機可能比財產損失更嚴重。在電視節目中傳遞不實信息,是對媒體公信力極大的沖擊,也是對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不負責。
(二)節目形式創新不足
國內老年類綜藝節目的形式較為單一,除傳統健康類,交友、訪談類之外,就是旅行類節目。同質化較為嚴重。且國內的許多綜藝節目都是仿照國外的綜藝進行改版,本土化的節目類型少之又少。中外國情不同,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內心思考的問題也有較大差異,文化的沖擊雖然引入注目,但對于老年綜藝節目而言,接地氣、貼近人心更該是節目的主要制作方式。
(三)缺少對老年人的心理研究
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把人的需求按階梯狀排列成5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得到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國內老年綜藝節目的形式大多呈現泛娛樂化趨勢,劇本的設定以及觀賞度追求較多,訪談類節目的深度也較為膚淺,主打催淚雖然可以讓觀眾引起共鳴,但老年人內心世界的探尋依然很淺。老年群體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多數綜藝中老年人大多扮演著配角,很容易被遺忘,媒體對于老年人心理研究的缺失將導致老年類綜藝節目沒有靈魂。節目的情感忠誠度降低,質量就更難以保證。這對于節目內容創作和形式的革新有著極大的影響,也就更難對節目進行定位。
四、老年類綜藝節目創新策略及傳播路徑
(一)播出模式
老年綜藝節目應當以老年人生活習慣和節奏為參考,媒體應對老年人的作息時間、規律做詳細的受眾調查,真正適應老年人的收視習慣和觀看習慣。這一做法可參考北京衛視的《養生堂》節目,首播正值晚飯時間,而重播則更考慮了多數老年人早起的生活規律,收視完節目還與早間新聞不沖突,充分滿足老年人對電視節目的需求和收視安排。
另外,播出渠道也應充分考慮老年人對媒介的使用能力,許多綜藝節目都是網絡平臺播放再反哺傳統電視,而老年人是電視節目的忠實受眾,所以播出的渠道應先滿足傳統電視,再推送到網絡平臺去滿足具有新媒介技術使用能力的老年人。此外,筆者認為,老年綜藝節目有義務培養老年人的媒介素養,教會他們如何使用新的移動終端去隨時收看想看的節目,一方面讓老人學會新的技術為媒體提供更多受眾的反饋,另一方面對于媒體的流量而言也是十分可觀的,能夠達到雙贏。
(二)內容升級
深耕以社會關懷、人文關注為核心的公益主題。目前的綜藝節目都以廣告植入為主要盈利手段,通過明星、網紅等作為嘉賓吸引流量并吸引廣告商。而老年類綜藝節目的廣告植入面則較為狹窄,所以老年類綜藝節目應當吸引更多的公益項目來進行注資,媒體應擔當好社會責任,真正做出精良的、深入人心的電視節目,關愛老年人群體,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讓更多社會組織去尊重、去幫助這一數量龐大的高齡群體。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已經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老年群體經歷時代的變遷,經歷了生活條件的改變,在這個時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是內心世界的富足,媒體有責任深耕以社會關懷,人文關注為核心的節目去洞悉和滿足老年人的內心需求。
在節目的建構中,空間的選擇,配樂的選擇以及主持人的用語都應該做足功課,老年人是心理敏感群體,若要真實地反映人物內心,必須在節目錄制環境和錄制方式上充分考慮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語速、語調、用詞等細節之處也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真正實現老年類綜藝節目的社會價值。
(三)加強節目內容把關
老年群體作為媒介素養較弱的龐大受眾群體更容易受到節目內容的影響,所以,對于老年類綜藝節目內容的把關和審核則更應當引起充分的重視和關注。媒體應培養專業人才,對節目內容嚴格審核并且能夠在內容上充分滿足老年受眾的內心世界。尤其在健康類的綜藝節目中,對于嘉賓身份的核實以及產品的質量一定要進行嚴格的把關,對老年群體的身心健康負起重要責任。
(四)構建有老年人存在的家庭文化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是中國家庭的傳統。老年類綜藝節目應激發父母與子女等多重家庭問題、代際問題以及社會問題。以往的綜藝節目,通常以吸睛、狂歡等方式進行編排,而老年類綜藝節目則應當在追求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同時力求接地氣和真實。真正去剖析老年人的家庭生活和心理需求。
其實,老年類綜藝節目的受眾并不應局限于老年人群體,中國人的家庭文化十分豐富且有著悠久的家訓歷史,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祖孫三代的關系甚至族系關系都對老年人的身心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節目應當充分做好家文化的功課,讓家庭的氣息變得更濃郁,歡笑和淚水之后應當引發子女和父母的共同思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去關注老年人生活,學會與老人溝通,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這是對于家庭文化最好的引導和建設。
(五)技術融合
積極采用新媒體技術,在多平臺協作中完成跨媒介敘事。作為創新擴散的滯后者,老年群體極容易在這日新月異的智能媒體時代被拉開差距,產生數字鴻溝。而跨媒介敘事在智能媒體時代又是十分必要的,為了讓節目吸引更多的受眾,讓節目形式更加豐滿、立體,跨媒介敘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媒體在進行技術融合時,應在老年人可學習、可接受的范圍內進行融合,并引導老年人逐步適應智能媒體時代的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
在智能媒體時代,老年類綜藝節目的終端互動中跨屏聯動十分重要,電視等大屏收視適合家庭觀看,而手機等小屏更適合老年人在出門之后進行觀看,逐步適應非線性傳播時代的變化。此外,節目還應在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中逐步形成圈層傳播。通過彈幕、評論等方式讓老年群體在收視之后對節目內容進行討論,通過點贊和意見的提出對節目進行及時的反饋,由此更好地進行節目定位和內容制作。
利用新媒介技術,例如VR、AR等未來影像技術制作更多精彩的優質內容,讓老年人在新技術創作的內容中感受到媒體對老年人的關注。用年輕人使用的媒介去體會年輕人的世界,逐步縮小數字鴻溝,這樣不僅能夠提升老年類綜藝節目的質量,當老年入學會新媒介技術的使用之后,對于其他類型的節目收視率和消費而言也是很強的支持。
結語
國內老年類綜藝節目的發展雖處于較為緩慢的節奏里,但模式的更新仍然有著較大的空間。創作更多優質、可行、吸引老年人觀眾的節目是社會關懷弱勢群體,關愛老年人的最好體現,在這一點上,媒體和媒體人責無旁貸。追求社會效益是電視節目的首要責任,通過電視節目引發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注,讓公益事業在這一群體身上做出更多的幫助和貢獻是媒體和媒體人的社會擔當,是新時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好表征。
參考文獻:
[1]陳彥西.我國老年電視媒體發展現狀研究[J].商,2016年30期.
[2]張玲,陳晴.新興媒體傳播對中老年生活的影響研究——以微信傳播為例[J].傳媒論壇,201 8,4(6).
[3]馮笑光,穆桂云.從《晚霞情》15年播出看老年廣播節目如何“火”得長久、可持續【J].中國記者,2017年5期,
[4]養生堂[El.https:Um.v.qq.com/play.html?vid=p00307bsyon&cid=Omrjqmwpfzta47d
[5]忘不了餐廳[E].https://m.v.qq.con1/play.html? vid=h003090qhg3&cid=ovqitg44wez7lfs
[6]代寶,基于CNKI文獻的微信用戶采納和持續使用行為影響因素分析[J].情報科學,2017(2):44-49.
【作者簡介】吳晶晶,懷柔區融媒體中心二級播音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