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采訪對象的心理,包括各方面的制約和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對如何有效把控采訪對象的心理進行了探討研究,具體包括示范、強化、說服、情緒激勵,為廣大采訪節目的主持人提供參考,促進其專業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訪談節目;采訪對象;心理訪
訪談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廣播電視節目形式,由記者或是主持人就觀眾感興趣的話題和采訪對象進行面對面交流。基于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訪談實際上是采訪者、采訪對象以及觀眾三者之間的交流形式,因此想要牢牢把握觀眾的興趣,提高節目的收視率,要對采訪者、采訪對象以及受眾的心理現象和規律進行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訪談節目中,提高采訪的效率。本文主要討論的是主持人或記者如何合理的運用心理“控制”獲得更好的訪談效果。
一、訪談節目中采訪對象的心理分析
記者或者訪談節目的主持人在進行采訪活動時,采訪對象所表現出的心理現象是復雜多變的,形形色色、無跡可尋,但實際上其中存在一定的規律。采訪對象的心理表現主要受到以下幾項因素的影響。
(一)生活條件和個性心理特征的影響
采訪對象所處的生活條件決定了其對待采訪的態度,人所為社會動物,其必然會受到社會生活環境的熏陶和改造,從事職業、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教育文化素養水平、生活環境、生活水平等均會影響到個體對特定事件、問題的看法和觀點,而這些觀點在其接受采訪時則會以不同的形式吐露出來,外在表現為接受采訪的態度。例如復旦大學新聞系曾做過一次調查,在接受調查的1000名采訪對象中,積極配合采訪、愿意接受采訪的多為政工干部、衛生教育系統人士以及體育文化人士,而普通居民在面對采訪時則呈現出既接受又抗拒的矛盾狀態,他們一方面希望借助采訪解決自身遇到的困難、問題,一方面又不愿意涉及到自己的姓名、生活。從這則調查可知,采訪對象的處世觀點會使他們在面對特定事物時持有特定的傾向態度,而這則是他們在面對采訪時表現出不同心理定勢的源頭。
同時,個人心理特征則是采訪對象在采訪中心理反應的基礎。基于現代心理學,個性是指一個人比較穩定的,經常影響人的行為并使他和別人所有區別的心理特點的總和,其中包含了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內容,這些都會參與到其在采訪中的心理活動中。其中氣質與性格決定了采訪對象可接近的難易度和談話的傾向性。一般來講,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接近,在面對采訪時表現更加熱情、大方。而性格內向的人在面對采訪時則表現為情緒緊張、行為拘謹。而獨立性強的人在采訪中會堅持自我看法,獨立性弱的人則更容易受到主持人的暗示和引導。采訪對象的不同能力在其配合采訪時會表現出不同的水平,相對而言,理解能力強、反應速度快的人可以更好的理解采訪者的意圖,并對問題做出清晰的回答。觀察力強的人能對事物進行更加詳細和生動的描述。
(二)事實和采訪對象之間的利害關系
在廣播電視采訪中,尤其是新聞實踐中普遍會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不同的人對于同一個記者的采訪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即使是同一對象在談及不同的問題也會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有時暢所欲言,有時則磕磕巴巴。對此,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解釋:
首先,有利的事實被采訪時采訪對象所表現出的心理定勢。有利的事實可以為采訪對象帶來物質上的利益或者精神上的滿足,也更加樂于接受采訪,這本質上是一種宣揚和解脫的行為。如一些被誤解的人渴望被記者采訪,將自己的遭遇展現出來,獲取他人的支持,以此解除精神壓力。此時他們表現出的心理特征有三,一是功利主義態度,為了自我獲益而配合或是拒絕采訪。二是采訪對象的積極性常使之主動提供事實,這類人表現為面對采訪口若懸河,積極主動提供信息。三是可能存在夸大或歪曲事實的情況,功利主義態度的影響會使他們在敘述中添油加醋。
其次,不利事實被采訪時采訪對象的心理定勢。一方面,在自身的不利事實被采訪時,其心理通常表現為自我保護,即針對采訪提問采取回避的態度,避免自身受到傷害。另一方面,以消極甚至抗拒的態度對待采訪,嚴重時可能還會出現采用暴力或是非法手段對抗采訪活動的行為。
再次,中性事實被采訪時采訪對象的心理定勢。面對與自身利害關系不大的事實,采訪對象基本上不會出現回避、保護或是抗拒等心理態度,表現為無正向或是負向的心理定勢。在這樣的情況下,記者或者主持人的言行舉止、風度面貌以及談話技巧就成了其是否接受采訪的決定性影響因素。除此之外,面對中性事實的采訪,采訪對象通常會以一個較為客觀的態度回答提問,即使如此依然難以完全保障材料的真實性,這與采訪對象的社會責任感與正義感相關。
二、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可采用的心理把控措施
在訪談節目中,主持人想要實現對采訪對象的心理把控,前提是掌握采訪對象的個性心理特征,如此才能針對性的采取相關技巧措施對其情緒、態度進行把控。基于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理論,主持人可采取的技巧有四項,分別是示范、強化、說服以及情緒激勵。
(一)示范
訪談節目中的示范是指主持人通過自身的態度和行為展示去影響采訪對象,使其做出相似的反應。比如,主持人可以試著以朋友的態度去對待采訪對象,借鑒朋友間交流溝通的方式,以達到“以心換心”的效果。主持人對采訪對象熱情以待,則會獲得其熱情的回應,若是冷漠以對,自然也無法使采訪對象敞開心扉。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圣火在唐山傳遞時,訪談節目對兩位在鳥巢服務的夫妻志愿者進行了采訪,但其實在最初提出采訪意象時,他們是拒絕的。原因是他們擁有一個八個月的孩子,擔心兩人同時去會使孩子沒人照看,但同時又難以放棄這次機會。對此,節目組幫他們想出了對策,由節目組幫忙尋找保姆或是直接由節目組照看孩子,再或者通過協調允許他們帶著孩子一起去。如此有效的消除了這對夫妻的顧慮,使得訪談節目順利開展。由此可見,示范可以有效強化采訪對象參加訪談節目的意愿。
(二)強化
訪談節目中的強化是指主持人借助社會贊同或者反對來增強、抑制或者消除采訪對象某種行為傾向。在采用這一心理控制手段時,可選擇的形式多種多樣,除了基本的語言符號,如口頭或是書面語言外,還可以采用非語言符號,如靠近采訪對象、身體前傾或者是點頭,這樣可以對采訪對象形成鼓勵效果,使其說出更多新的信息和材料。例如,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之后,某訪談節目組請來了一位教授對大會通過的決定進行解讀闡釋。面對這個知識淵博但采訪經驗較少的教授,主持人時常報以微笑,并對其所說內容進行點頭示意,使教授逐漸找到了采訪的節奏。
(三)說服
訪談節目中的說服是指主持人通過建議、勸告等形式,以語言文字改變采訪對象的態度,或是改變其某種行為。這種心理控制手段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訴諸情感、二是訴諸理智。相對而言,訴諸情感比較常用,將二者綜合應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談到訴諸情感,就必須談一談主持人在訪談中必須掌握的一項能力,即共情,它要求主持人感受采訪對象的內心世界、體驗其心理,以恰當的反應獲取對方的信任和配合,引導其說出更多信息和內容。在訪談中使用共情的利處有三,一是使提問變得更加合情合理,二是建立良好的采訪關系,三是促進采訪對象的自我表達。而想要實現與采訪對象的共情,主持人需要掌握以下技巧:其一,換位思考,努力去理解和感受采訪對象的心路歷程。其二,學會傾聽,關注采訪對象的語言表達內容以及動作、表情,并針對性的做出適當的反應。其三,表達尊重,不要輕易打斷采訪對象說話:對于采訪對象不愿意深談的內容,適當略過,注意掌握采訪對象表達的信息內容。
(四)情緒激勵
訪談節目中的情緒激勵是指主持人通過刺激采訪對象情緒的方式使其達到某種心境,繼而表現出某種行為。以前文中提到的兩個奧運會志愿者的例子,他們不愿意接受采訪的原因一方面是處世低調,不愿意張揚,另一方面則是照顧孩子的問題。對此,節目組通過傾心交談、積極思考解決方法有效調動了其談話情緒。情緒激勵這種手段的應用必須要遵循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原則,而采訪對象的意志、能力以及情感色彩則決定了其面對激勵的反應或表現。這就需要主持人時刻關注采訪對象的情緒狀態,判斷是否使用情緒激勵。
總之,在訪談節目中,為了引導采訪對象說出更多的信息、材料,主持人應在掌握其個性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合理的采用心理控制手段,搭建更加融洽的談話關系,營造良好的談話氛圍,提高訪談節目的呈現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妍,新聞采訪中心理因素控制的分析與應用[D].山東大學,2011.
[2]于永強.不合作采訪對象的話語信息獲取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
[3]李楸,陳天寶.民生新聞采訪中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人際互動心理[J].新媒體研究,2016,2(06):102+115.
【作者簡介】王歡,佳木斯市廣播電視臺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