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盛林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新課程教育在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改變,教育也綻放出了嶄新的光芒。在此背景下,作為基礎學科的化學課程教育應從學生為教學之本的理念出發,探索新課改下獨具一格的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習者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發展其個性為目標,將“支架式”教學模式應用在實際課程教學中。提升他們對化學課程自主探索的樂趣,發揮其學習潛能,通過合作與探討養成其獨立學習的意識。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化學;支架式;教學模式
“支架式”教育模式是一種以學習者為核心,以增強其處理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的教育方法。該方法是指循序漸進給出小步調的線索支架,使學生通過這些支架逐步提升處理知識的能力。同時,“支架式”教學能使教師革新教學模式,促使教師鞏固其知識功能和實際技能,增加與學生的溝通,對授課內容的設計注重學生的個性,從而提升授課質量與效果。當前高中化學傳統的授課方式主要是被動式傳授知識,已經跟不上現代化教育的步伐,“支架式”教學方式急待應用于實際授課中。
一、加強引導,搭建支架
“支架式”模式的第一步就是搭建知識支架,一步一步地提供學習線索及提示,這些支架構建學習的梯子,幫助學生更加扎實地獲取知識。構建支架,首先,教學者要指引學生了解所學內容的任務,指引其正確的學習方向。其次,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構建相關的知識框架。最后指導學生根據這個框架增強其對知識的探索,同時要注意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實踐能力應成反比。如摩爾質量課程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相對原子量及摩爾的定義。在學習摩爾質量時教師并不是直接給出概念,而是通過提問使學生回顧相對原子量及摩爾的定義,并通過這兩個定義和計算使學生構建摩爾質量的概念,最終分析得出摩爾質量的結論。這個支架是構建學生已知的相關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聯系,將學生引入課程的探索思考中,逐步提升學生的知識探索能力,這種“支架式”方法也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聯系性記憶。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索
“支架式”方法教育中合作學習的重要作用不能被忽略,要重視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如在“化學與自然的開發利用”這一章的環境保護課上,老師可以開展小組模式,在課前分小組布置任務,如觀察身邊的污水、廢氣等現象并進行記錄、整理。在課上分小組對小組成員記錄的現象進行分析,進而討論污水和廢氣等污染環境現象的產生及環境保護措施。同時教師要積極配合,對各小組討論的問題給予指導和建議,對小組優秀成果給予肯定。最后讓小組派出代表對自己總結的污染現象及對策進行匯報。這種合作式的學習方式能實現全員的參與互動,使每個學生都能對問題進行思考探究,有利于資源整合,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團隊意識。
三、結合生活,激發興趣
化學來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包含許多化學實驗,如鐵銹的生成、氧氣燃燒等。化學教育應充分與生活建立其支架聯系,有許多實際案例可以應用。教師在高中化學課堂上可以構建其知識與現實的支架,布置思考問題并安排學生進行調查,讓學生觀察身邊的化學反應,分析得出結論。例如,在電解質的學習課堂上,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生活情景中進行思考探索:鹽酸與醋酸是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酸,哪種酸能除鐵銹?這兩種酸哪種能清潔衛生用具?根據這些問題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進行實驗,模擬教學情景,學生親自探索后也會加強對知識的記憶,構建化學與生活聯系的支架?;瘜W實踐與理論知識結合能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能力,培養學生實踐動手的習慣,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學習樂趣,教師也能提高課堂效率。
四、效果評價,自我完善
傳統的評價機制以分數作為主要評價內容,也不符合新課程改革形式下的教育理念。所以“支架式”教學不僅要完善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同時也要對評價機制進行改革,全面提升化學教育的教學質量。除了成績之外可以結合課上表現、實踐能力、合作組織能力等多方面對學生展開評價。同時可設置雙向評價機制,學生也對教師開展相應評價。對教師的評價也可以從多角度出發,如授課手段、親和力、課程設計等,從不同的方面開展對老師的測評。雙向評價有助于教師和學生意識到自身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評價有針對地進行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多元角度下的評價也有助于學生了解各個方面的不足,促進學生全面意識的發展與進步。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的“支架式”教育形式有傳統方式不可比擬的優勢,教師通過加強引導構建支架能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建立聯系,并通過合作探索、與實踐生活相結合的方式加深“支架式”教學,使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形成互動交流、親自探索的好習慣。應用“支架式”教育形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及探索知識的樂趣,為師生提供交流的平臺。重點在于構建其知識體系,教育者的指引要適當減少,使學習者自發掌握熟悉的知識框架,最終使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
參考文獻:
[1]張其超.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化學課程“支架式”教學模式構建[J].中學課程資源,2018(5).
[2]張沖.試析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化學課程“支架式”教學模式構建[J].魅力中國,2017(19):237.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