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春
新冠肺炎疫情后,數字金融,包括整個數字經濟行業,將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同時也是一個冷靜發展期。
之所以說是高速發展期,是因為在疫情期間,人們真正發現了數字技術,或無接觸技術的威力,不僅有助于抗疫,同樣有助于引爆新的經濟增長點,還助力人們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的轉變。
之所以說是冷靜發展期,是因為經過這次抗疫的洗禮,使人們真切地看到,金融科技在哪些方面發揮了作用,在哪些方面的應用還存在不足,哪些領域可以發揮金融科技的作用,哪些領域金融科技卻還沒有進入,哪些金融科技實際上是用錯了方向。不僅金融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的其他領域,包括智慧城市建設等,抗疫為科技的應用提供了一次全面檢驗的機會。有了這樣的一次集中全面檢驗,人們對數字科技的應用將會更加理性、更加冷靜,方向更加明確。
不得不說,前幾年對于金融科技的宣傳有點過熱,想象的成分多了一些。現實中,一些技術已經進入了落地的瓶頸期。我們需要以這次抗擊疫情為契機,既要總結以往金融科技成功的方面,更要尋找以往不太成功的原因,以發現成功的金融科技之所以成功的規律。
首先,當科技進入應用領域,科技就是一個工具,金融科技要實現的是金融功能,而不是讓金融實現金融科技的科技功能。如果擺不正這個關系,金融科技的應用就會走向歧途。數字普惠金融,是要實現更好、更有效的普惠金融,而不是為數字化而數字化,引誘沒有還款能力的人群過度借貸,以實現科技的所謂引流獲客功能。
其次,金融科技要實現金融功能,就必須真正了解各類金融業務的內在邏輯。
以銀行為例。第一,銀行的業務不同于一般工商業的產品和服務買賣。一般工商業產品或服務,是一次性買賣。產品是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轉移;服務是服務價值的實現。銀行的許多服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價值的臨時轉移。比如存款,是存款人將自己的資金臨時存放在銀行,一定時期后連本帶利取回。銀行獲得存款人的一筆存款,并不等于銀行已經推銷了一個產品。貸款同樣如此,銀行將貸款借給借款人,是要在一定時期后連本帶利收回來的。發放貸款時,不等于銀行推銷了一款產品,收回貸款也不等于成功推銷了這款產品,因為沒有發生產品的所有權轉移。存款也好、貸款也好,業務能夠持續辦理,是建立在風險管理能力基礎上的。所以,存款、貸款的競爭,利率價格是一個手段,但這個手段對開拓客戶量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有還款能力的客戶量是既定的。如果銀行要像一般商業企業那樣為了擴大客戶量而搞所謂的降維打擊,那只有降低風險管理標準。很明顯,這將是災難性的。
第二,銀行的大多數業務,對于客戶來說,不是高頻的。銀行的客戶,只有在需要辦理特定的銀行業務時,才會去銀行網點,或者進入網銀或銀行移動APP。銀行客戶辦銀行業務,一般是直接與開戶銀行發生關系。所以,單純靠線上獲客,不具有普遍效用。
再次,科技不能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不能提供人的還款能力。
目前的金融科技,包括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畫像、區塊鏈等,可以提升收集數據的效率、擴大收集數據的廣度、提高數據的分析計算速度、確保數據在傳遞過程中不被篡改等,也就是說,可以更好、更精準地找到客戶、評判客戶以往的信用情況及還款能力,但并不能提高客戶的道德水平和還款能力,更不具備約束客戶必須還款的效能。如果簡單地把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完全交給金融科技去完成,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2018年11月9日,浙江桐鄉市烏鎮首家互聯網智慧銀行內,一位市民在智能一站清柜臺自助辦理業務。圖/新華
大數據、云計算,作為技術,主要解決的是數據收集速度和能力、數據儲存量和儲存管理能力、數據計算分析速度等問題。至于應該收集哪些數據,如何確定數據與相關業務風險的相關性,并因此如何設計分析算法模型等,這是金融技術,不是大數據、云計算這些科學技術。對于特定的風險類型,模型需要的數據并不是越多越好,無關數據的加入,反而會對計算結果的有效性帶來偏差。這樣的取舍能力,不是數學能力,是信貸經驗和統計學能力,是廣義的金融技術。即使算法模型高度精確,其結果也只是信貸風險決策和管理的必要條件,并不能代替決策。這類金融技術部分,是風險決策和風險管理的關鍵,無論是線上和線下,都是共同的規律。科學技術,是實現這些金融技術的工具。一項科學技術能在提供效率、降低成本、更加精準的基礎上解決上述問題,才是好的金融科技的應用。
金融科技應用,在幫助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的同時,其本身也是有風險隱患需要管理的。除了現在大家都非常關心的數據收集、數據隱私保護、數據所有權和使用權保護等風險外,還有不同金融科技風險管理模型在具體風險管理過程中的定位,同樣隱含著定位錯位的風險。
金融科技,是為了實現金融功能。但是,即使是實現了某些場景中的金融功能,不等于就是好的金融科技應用。比如刷臉支付,從實現支付這個金融功能而言,人臉識別這項技術似乎是成功的。但我認為,就支付這項具有私密性、獨立自主性的活動來說,人臉識別技術并沒有真正完全地實現這項金融功能,應該禁止使用。你的這張臉,是獨一無二的,并且只長在你的臉上,但是當你走在街上、逛蕩在商場里,你無法控制別人頻頻回眸看一看你的臉,也許某一刻,就看走了你賬戶里的那一點點錢。這說明,金融,不僅僅是表面的資金的轉移,資金流的背后是一系列的規則。
第四,信貸的風險管理不僅僅是信息對稱。不同的信貸產品,既是業務對象不同或資金用途不同,同時也是風險管理內容的不同,沒有普遍適用的風險算法模型。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不同的貸款用途,需要不同的風控模型。
信貸風險評估和管理,除了借款人的還款意愿,即我們平時說的借款人的信用或道德水準外,更重要的是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在決策中,我們主要通過抓三個環節來達到上述目的。一是,通過對借款人經營規模(個人消費貸款是收入水平)的調查,確定合適的貸款額度。這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確保借款人不會超出自己的經營能力去投資經營;個人不會超出自己的收入水平去消費。再一個是確保貸款額度不會擊穿借款人的道德底線。
二是,監督或控制借款人的借款使用及資金的流程,持續觀察借款人的經營狀況、消費狀況。發現異常,及時采取風控措施,化解風險。
三是,找到并控制借款人的硬約束條件,通俗地說,就是找到借款人的軟肋或命門,以確保貸款的收回,抵押、擔保等,都是這類手段。
義烏小商品城發展起來后,銀行給商戶提供了以商鋪使用權做抵押或商鋪所有權做抵押的貸款,貸款額度就是基于客戶的經營規模,商鋪的使用權或所有權就是客戶的命門。
浙江臺州的幾家小城商行,培訓本地人客戶經理,總結了審查客戶“三表三品”的經驗,在臺州本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三表三品”就是大數據,目的就是評估客戶的道德水平、真實的經營規模和經營能力。臺州這幾家銀行經常向全國各地同業毫無保留地介紹它們的經驗,但真正能學的似乎不多,因為各地的文化、產業等還是有差異的。
一些做得成功的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聯網銀行實際上就是在線上做了上述銀行做的事情,完全按金融規律辦業務。有的是以網上商鋪做約束;有的是以線上社交圈為基礎評估借款人還款意愿、還款能力、可貸金額,并以社交圈作為道德約束。它們的風控模型,都有特定的客戶對象和場景,并不適用于其他客戶對象或場景,但經驗是有啟發性和借鑒價值的。許多科技公司想為銀行服務,賺銀行的錢,但又不把自己風控模型的內容講清楚,只是說自己有大數據、云計算、算法模型,這讓真正做銀行的人怎么相信你呢?
第五,科技本身不能解決可信問題,需要政策或法規制度的認可。
區塊鏈,作為技術,專家說有這樣一些特點:分布式賬本、全程留痕、不可篡改、可以追溯、全網維護等。說白了,就是一種數據的儲存方式和應用方式。分布式賬本,是指無數相同的賬本同時存放在鏈上的所有節點上,所有數據同步維護,維護全程留痕,所以每一個數據本身不能被篡改。
有人說,分布式賬本將顛覆復式記賬法。這是不懂會計的胡亂猜想。分布式賬本的“賬本”基本就是數據庫的概念,里面的數據是按該數據的要求進行記錄的。如果是會計賬本,記賬與核算一定是按會計原則進行的。只是這本會計賬本是同步儲存在不同的節點(分布著的“賬本”)中。
手工記賬中,每一筆記錄,員工都要簽字蓋章,目的是防篡改。賬記錯了怎么辦?制度規定可以用紅色的墨水反向做一筆分錄并簽字蓋章。區塊鏈以技術的方式實現防篡改,但不等于已記錄的數據不可以改變,只要有制度(規則)規定,同樣可以用新的數據代替原有的數據。就好比我們發了一個新文件,最后有一條宣布之前的某文件失效。所以,區塊鏈等技術提供的數據能不能作為可信的貸款決策依據,能不能作為法庭呈堂證據,不是技術本身決定的。
第六,金融創新必須是能夠被監管的。
在同樣的監管下,做同樣的業務,要顛覆銀行的金融科技卻做不過銀行,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過去的。監管方式要有利于創新,但不等于對創新放任不管,甚至鼓勵創新渾水摸魚。
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金融創新,需要三項技術:政策技術、金融技術、科學技術。不懂金融業務本身,不懂相關政策法規,單靠金融技術是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創新的。一些金融科技之所以進入落地瓶頸,就是因為只從科技功能出發想象金融的需求。比如區塊鏈技術,到底哪些銀行業務是需要全網同步維護數據的?這項業務的所有相關方愿意為了這項業務而上鏈嗎?鏈上的數據和活動如何才能納入法律法規和制度的認可范圍?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疫情后進行冷靜審視的。
因為疫情,所有學校都啟用遠程教育。疫情緩和后,學生返校上課。一些中小學老師發現,少數自律能力強的學生,成績更好了,但許多學生跟不上課程,特別是后面課程是以前面課程為知識基礎的數學、物理等課程。老師在上課時,無法感受學生的反應。通過疫情的檢驗,說明網上教育,至少對中小學生不是完全有效,知識的傳授不僅僅是影像和聲音的傳輸。疫情期間,除了游戲等消費能夠完全在線上完成外,其他線上商品交易最終是由快遞小哥幫助實現的。所以,發展數字經濟,要理性看待純線上崇拜。
(編輯:袁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