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萍
2016年5月1日起,全國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據《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的要求,個人取得勞務報酬須繳納增值稅及附加,這意味著演職人員除了繳納個人所得稅外還須繳納增值稅及附加方可取得增值稅發票。對稅負的規避以及開具發票的不便利令演職人員甚至是一些電影制片企業對繳納增值稅很抵觸,這會給電影制片企業帶來極大的稅收風險。如何在應對用工稅收風險和順利開展業務之間取得平衡是電影制片企業在“營改增”后不斷探索的問題。
電影制片生產企業,是創作和生產“電影”這一商品的企業,是整個電影產業鏈的源頭。在生產一部影片的過程中會涉及很多演職人員,如導演、編劇、服化道以及演員等,這些核心人力資源包括雇員制和非雇員制兩種。如今電影制片企業多采用非雇員制,按影片向其支付勞務報酬,取得勞務報酬的演職人員按照“綜合所得-勞務報酬”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并繳納增值稅及附加。
根據現行稅收征管要求,取得勞務報酬的演職人員須及時繳納增值稅及其附加并開具增值稅發票,電影制片企業以該增值稅發票入賬作為該影片制片成本中人工成本的重要會計憑證。而電影制片企業在制片過程中所面臨的用工稅收風險主要是由于取得勞務報酬的演職人員沒有繳納增值稅及其附加造成的,直觀的體現就是電影制片企業支付了勞務費卻無法取得相應的增值稅發票。而演職人員不繳納增值稅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主觀上想要逃避稅負,二是開具發票的過程不方便。
由于演職人員的報酬不菲,相應的增值稅也不低,他們通常會在簽訂合同時約定由電影制片企業在影片拍攝期間按期、平均地向其支付勞務報酬,這樣看上去每個月的收入就只有幾萬元且是連續數月提供勞務服務,符合增值稅免稅政策。但勞務報酬屬于按次納稅,不應因提供服務的時間跨度長而認為是按期取得收入,而應該將一份合同中約定的勞務服務視為同一件事,合并計算勞務報酬并繳納增值稅。如果個人認為自己符合按期繳納增值稅的情況,則需去稅務局做備案,經備案后方可執行按期納稅的政策。但目前稅務局可以對個體工商戶進行備案,卻并沒有針對自然人提供勞務的備案程序。有些電影制片企業因為想要留住心儀的演職人員而放任這種做法,業務部門甚至默許或者協助不開具增值稅發票,這種做法是十分危險的。首先,一旦被發現逃稅,演職人員本人要承擔首要的法律責任。其次,電影制片企業支付大額的勞務費卻沒有相應的增值稅發票入賬,一方面在年終所得稅匯算清繳時該部分勞務費不得做稅前扣除、須做納稅調增,增加了電影制片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另一方面也會成為稅務部門的監管對象,降低企業的稅務信用等級,因此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是非常大的。
隨著近幾年電影行業的繁榮發展,雨后春筍般的電影制片業務與稅收政策實施細則沒有及時跟上之間的矛盾日漸凸顯,靈活用工取得發票難的問題就是其中一個。在一段時間里,稅務局代開個人勞務收入的增值稅發票次數是有限的,這對一些高產的演職人員造成了極大的不方便,即使他愿意承擔增值稅也會因在代開發票環節受限而抵觸;除此之外,各地稅務局代開發票的規定也不盡相同,而演職人員因為工作性質通常是在全國各地東奔西走,在一地可以開具但到了另一地就未必能開具,很是棘手。這兩點在客觀上也造成了演職人員不愿取得增值稅發票,因此產生稅收風險。
電影制片企業的財務人員應向業務部門及演職人員普及最新的稅收管理知識和反復強調偷逃稅的嚴重后果和危害。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付款方式或者合同條款等制約手段及時取得增值稅發票。
同時,稅務機關也在不斷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以配合稅收新政落地。截至本文完稿時,北京市稅務局已經做到了為取得勞務報酬的個人代開增值稅發票不再有次數的限制,可按月或者一次性為提供勞務的個人開具增值稅票。并且與中國郵政達成合作,個人憑有效身份證件和勞務合同在郵局即可開具增值稅發票且當時即可繳納稅款,大大提高了開具發票的便利性。
近幾年隨著支付勞務費取得發票難的問題日益凸顯,一些小的電影制片企業與演職人員談判能力不高、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又無發票入賬,漸漸出現了一些提供人力資源服務的機構。在這種模式下,企業與機構簽訂合同、提出具體需求,由機構負責推薦適合的演職人員。機構按期向企業提供演職人員薪酬支付的進度清單,據此計算服務費并開具增值稅發票;企業將清單和相應人員完成工作的進度比對確認后向機構支付服務費。
一方面,因為由機構發放演職人員的薪酬并代扣代繳其個稅,個人勞務產生的個稅和增值稅風險不再由企業承擔;另一方面,因為企業和機構簽訂服務合同,對方作為一家獨立法人可以及時開具增值稅發票,解決了無法取得發票入賬的問題,這些都是新模式的好處。弊端就是企業有可能利用這種方式將大量現金套現,以解決其他不合規支出的票據問題,存在虛開發票和洗錢的風險。另外,因機構并不直接參與電影的攝制工作,在演職人員的選擇上未必非常符合企業的需求,可能需要反復更換人員,會造成經濟和時間上的浪費。如果影片開拍在即或者已經開拍,臨時更換演職人員有可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選擇這種模式的企業需要在稅收風險和經濟及時間成本之間做好平衡。
因此,要有效實現風險應對,有以下幾點建議:第一,重視稅收風險,不抱僥幸心理。思想上要時刻對稅收風險保持警惕。國家的稅收政策日新月異,同時對稅收的征管也日漸加強,這對企業和財務人員提出了越來越嚴格的要求。財務人員應隨時關注這些變化,以免因不了解政策而犯錯,同時更加不能抱以僥幸心理。尤其是自2019年起實施個稅新政,稅務部門對個稅征管力度大幅提升,大數據時代個人取得的收入更加透明,逃稅的難度大大增加。
第二,完善配套機制,扎實落實稅收政策的要求。電影制片企業應當制定相應的稅務管理細則和業務流程,不僅要明確不同的業務內容需要獲取何種類型的增值稅發票及提交時間,而且還應當細化各類業務具體稅務處理方式方法,確保財務人員在開展稅務管理工作過程中有章可循,能夠在實際操作中落實稅收政策的具體要求。財務人員應當及時地向業務部門普及最新的稅收征管要求,加強業務人員對稅收風險的認識并按照要求完成相應的完稅工作。
第三,加強稅企互通,共同推進稅政完善。電影制片企業應加強同主管稅務部門的良好溝通,將實際困難及時反饋,解決自身難題的同時也協助稅務機關推進整個行業的相關稅收政策的完善。稅收征管的目的是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只有加強同稅務部門的溝通,才能使他們更加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從而制定出更加科學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