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與長三角一體化建設應立足于上海的整體規劃,著眼于提升上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能,針對改革與發展中的短板和難題,精準施策。
2月14日,經國務院同意,央行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銀〔2020〕46 號),在促進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深化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和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總體要求下,分別從臨港新片區金融試驗、金融業更高水平開放和長三角一體化等方面提出了30條具體措施,以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協同發展。立足于上海的整體規劃,著眼于提升上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能,針對改革與發展中的短板和難題精準施策,我們建議:
第一,由上海牽頭,攜手浙江省、江蘇省和安徽省,向全球投資者發行多幣種(以人民幣為主,美元、歐元和日元為輔)、多期限(3 年、5 年、10 年或者更長)市政專項債,用于支持長三角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面向未來的高科技產業鏈布局。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長三角地區城際交通網絡、公共服務網絡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面向全球投資者發行多幣種專項債有諸多優勢:海外負利率環境下,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吸引國際投資者,避免對國內可貸資金的擠占;助力上海自貿區金融政策落地,擴大人民幣資產池規模,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吸引外資,減輕外匯儲備壓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離不開高能級、綜合性金融機構的支持,向全球發行人民幣債券,有助于提升本區域金融機構能力,打造航母級投行,提升上海金融定價權。
第二,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實施,應更多發揮區域和多主體協同優勢,建議由政府牽頭,企業、高校和智庫共同參與,設立基礎科研專項基金,加大對基礎研究的資金投入,提高從科學知識和發明向創新的轉化效率,避免資金的分散化和重復投資。從技術周期演化來看,2010 年后,以人工智能、量子計算、5G、物聯網、精密制造、納米生物等新一代產業在未來10年將步入產業化階段,紅利期將延伸至本世紀中葉,上海應加強對新一代產業的支持,方式之一就是加強對基礎研究的資金支持。這是因為,只有基礎研究才是面向未來的。
第三,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和臨港新片區是未來中國產業升級的主戰場,引進、培育和造就未來的龍頭企業是關鍵之舉。建議在上海十四五規劃和長三角一體化規劃實施方案中,納入創新產業政策,并借助金融供給側改革春風,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依托科創板制度創新,推動對于上海至關重要的大飛機產業鏈、芯片制造產業鏈(特別包括圖形顯示芯片、5G 物聯網)、生物科技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包括純電、氫能)上下游龍頭企業整體上市或者部分上市,鼓勵投資銀行協同優質企業,形成“金融創新產業復合體”,積極開展跨境并購做大做強,以鞏固上海全球科創中心的產業和研發龍頭地位。
第四,市場化產品的定價權是由市場化主體來完成的,金融是市場化層次較高的領域,隨著金融開放的加深,培育有定價權和定價能力的本土金融機構是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渠道。證券、投資銀行和財富管理公司是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金融服務主體,但也是發展中的短板,在全球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上海的全球城市和國際金融中心定位,需要有與之匹配的本土金融機構,類似于高盛、摩根史丹利和巴克萊等,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居民財富的不斷積累,還需要有一流的資產管理機構提供相關服務。做大做強本土金融機構,一方面可通過并購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另一方面可多渠道向證券類金融機構注入資本金,既可以是國資國企,也可以是民營企業,還應該注重科技與金融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