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偉
(江蘇省南通市第一老年病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腦卒中是因腦動脈閉塞、破裂、狹窄引起的腦血管障礙疾病,且發病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可引起全腦或局限性腦功能障礙,致殘率極高[1]。對腦卒中早期臥床患者進行良肢位擺放可以有效防止患者肢體畸形或拘攣,減少患者致殘率,可有效保護患者關節或肌肉發生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為探討腦卒中早期臥床患者良肢位擺放的護理體會,故選取本院2019年7月~2020年3月收治患者50例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9年7月~2020年3月收治的50例腦卒中早期臥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例,。其中研究組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齡50~68歲,平均年齡(59.0±2.2)歲;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齡54~72歲,平均年齡(63.0±0.6)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幫助患者勤翻身避免壓瘡的產生并監測血壓,做好尿道口和口腔護理,指導并幫助患者保持大便通暢,給予降顱壓、改善腦循環,營養腦神經的藥物等護理。
1.2.2 研究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良肢位擺放的康復護理,具體如下:①仰臥位:患者使用軟枕將頸椎屈曲,在偏癱肩胛處放置軟枕保持前伸,上肢肘關節伸直、腕關節要背伸,手指伸展,臀部、大腿下放置軟枕使骨盆向前,足底處可不放任何東西。②患側臥位:使用軟枕將頭部高于胸部,上臂旋后腕背伸,手指伸展,患側肩胛骨前伸,下肢膝關節、踝關節屈曲。③健側臥位:頭向患側屈,患側上肢上抬,肩胛骨前伸,肘關節屈曲,腕指關節放松,利用軟枕,將患側下肢稍屈髖屈膝約90度。上述良肢位擺放每2小時換一次,并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姿勢擺放的作用及功能。
采用Fugl-Meyer評分進行患側肢體常規護理后與干預護理后對運動能力的評估,分值越高患肢功能恢復越好。
研究數據運用SPSS 20.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y以()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患肢進行常規護理后與干預護理后運動能力評估:結果示兩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后運動能力評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行良肢位擺放康復護理后研究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患肢運動能力分數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患肢運動能力分數對比()
組別 常規護理后 干預護理后對照組(n=25) 27.10±11.25 57.42±12.48研究組(n=25) 27.42±9.12 76.29±14.32 t 0.1105 4.9671 P>0.05 <0.05
腦卒中因發病突然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肢體障礙,成為難治性疾病。在臨床護理中,對腦卒中早期臥床患者進行良肢位擺放是患者早期康復的基礎。
良肢位擺放為了防止關節功能攣縮影響患者運動功能,需定時變換身體方位。由于早期臥床患者不能有效的進行鍛煉和將肢體放置于功能位,得不到有效的康復,因此對早期臥床患者進行良肢位擺放是預防腦卒中發生并發癥和建立正常模式的主要護理環節[2]。本次研究發現進行良肢位擺放康復護理后,研究組評分高于對照組,由此可以看出在患者基本生命體征正常的情況下,神經學狀態穩定的狀況下可以及早進行良肢位擺放康復護理,可以有效預防并發癥且患者預后效果更佳,功能恢復的幾率更大。在進行良肢位擺放時,護理人員應小心謹慎,大部分偏癱早期臥床患者應注意肩關節脫位、下肢深靜脈血栓及體位性低血壓等情況發生。護理人員應耐心對患者及家屬講解良肢位擺放的體位方式,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提高依存性。向患者及家屬宣講高血壓、高血脂對腦血管疾病的影響,降低腦血管病的發生率[3]。
綜上所述,良肢位擺放康復護理在臨床中更易實施,費用低,降低腦卒中早期臥床患者的并發癥,可提高患者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