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蘭
(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廣東 廣州 510430)
慢性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精神疾病[1]。該病患者經常殘留陰性癥狀,表現出應激能力下降,以及解決問題能力不足等障礙,以上功能障礙則會導致患者病情極不穩定,其生活質量要遠遠低于正常人。為此,本次對運動治療聯合心理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康復的影響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如下。
將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2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研究組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齡25~59歲,平均(36.78±2.58)歲。其中對照組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齡23~61歲,平均(37.32±2.76)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運動治療,①運動方式:其治療中含有慢跑、太極拳、球類運動、舞蹈、集體配合運動以及各種活動。根據運動類型來明確人數,分為集體性和單獨性,患者在運動治療的過程中由兩名主管醫生進行相關指導。運動時間:運動時間為8周,每周進行3次,且每次進行30~45分鐘。③運動注意事項:在患者運動前給予其心情放松。運動后對患者的呼吸、脈搏、血壓等指標進行檢測,若有異常要及時給予處理。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心理護理,護理詳情如下:
①醫護人員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建立較好的護患關系。②對患者病情以及心理問題進行詳細了解,并且根據了解到信息制定相應護理措施。③對患者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其普及心理相關知識,同時要結合個體輔導方式,促使其能夠自我控制情緒、沖動行為。④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必要時采取一對一的方式進行治療,了解患者的內心需求,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述,對其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進行引導,以促進患者緩解內心的矛盾。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和護理后的效果,并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生活質量采取SF-36評定量表進行,由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訪談,評定內容有情感職能、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精力、生理職能、精神健康、軀體疼痛,總分為100分,并對評定結果進行統計記錄,分值越高則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將數據納入SPSS 20.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通過治療和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 總體健康 精力 社會功能 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研究組 60 67.54±9.34 70.76±5.32 78.42±7.23 81.36±8.13 74.65±7.84 67.87±6.32 75.62±6.43對照組 60 63.21±6.43 71.26±6.93 68.45±6.89 65.35±6.28 54.34±4.78 54.34±4.78 65.91±4.38 t-2.958 8.177 5.538 9.388 7.171 13.226 9.668 P-0.004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陽性癥狀表現為幻覺、妄想、沖動等行為,其陰性癥狀表現為意志力減退、動機缺乏、日常生活障礙、社會退縮等[2]。并且患者可存在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情緒障礙等,該病具有遷延、穩定性差的特點,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對患者予以運動治療,能夠顯著緩解患者的沖動行為,運動治療是一種集體性治療,能夠提高患者參與社會活動的興趣,并且對陰性癥狀予以緩解[3]。心理護理可對患者抑郁、焦慮等負面心理問題予以緩解,對患者傷害自身以及他人的念頭進行有效的降低,緩解其內心緊張不安,心理護理可對患者的康復以及預防復發有著顯著的效果。可消除患者不良情緒,有該方法對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有著重要的作用[4-5]。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得出,兩組患者通過治療和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通過結果比較可以證明,運動治療聯合心理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恢復有著顯著促進效果。
綜上所述,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予以運動治療聯合心理護理,其治療和護理后效果較為顯著,可有助于患者的精神癥狀的改善以及康復,并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該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