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玲
(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四川 宜賓 644000)
在臨床常見腎臟疾病中,腎病綜合征十分常見,其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和水腫等,具有復發率高、難治愈等特點[1]。綜合護理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具有科學性、全面性,能夠為患者提高優質的護理服務[2]。本次研究通過對腎病綜合征護理中綜合護理模式的應用與效果進行分析,并探討效果,具體見下文。
選取收取時間段在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腎病綜合征患者,100例患者中,50例為觀察組、50例為對照組。
納入標準:符合腎病綜合征的診斷標準;患者和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伴有其他惡性病變。
觀察組年齡42歲-60歲之間,平均51.23±1.15歲,其中男37例、女13例。
對照組年齡43歲-60歲之間,平均51.56±1.92歲,其中男38例、女12例。
兩組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P>0.05,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方法
實施常規護理。
觀察組方法
實施綜合護理模式,具體內容:
綜合護理內容:①營養護理:需保證患者機體優質蛋白的攝入,與患者生肌酐清除情況結合,對營養物質的攝入量進行調整,叮囑其少用動物油、多用植物油,保證熱量充足。在飲食方面,給予其低鹽飲食,并加強鈣、鐵元素和維生素的補充。②并發癥護理:預防水腫;需嚴格限制患者水分的攝入。對于尿量<500ml者,應適當增加其水分攝入量;限制鉀鹽的攝入,同時密切監測水電解質情況,并對輸液速度進行嚴格控制。預防血栓:指導患者合理應用利尿劑,使其尿量能夠維持>30ml/h。同時監測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并與監測結果結合,給予其抗凝治療[3]。預防感染:保證病情內空氣流通,并定期消毒,合理安排探視人員;醫護人員在實施各項操作時,需佩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同時加強患者血常規和體溫的檢測。預防皮膚損傷:每2小時協助患者翻身,并幫助患者按摩,指導患者穿寬松衣物,并適當抬高患肢,從而使靜脈回流速度得以提高。③心理指導:護理人員需加強觀察患者心理變化,并給予其心理疏導,使其能夠樹立康復自信,積極配合各項檢查、治療和護理工作。同時告知其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危害,使其能夠緩解負面情緒,樹立康復自信。
兩組指標比較,包含:腎功能指標、治療依從性評分和住院時間。
選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進行描述、采用卡方/x2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腎病綜合征患者護理后血肌酐(432.23±2.35)umol/L、尿素氮(11.02±1.26)mmol/L、24h尿蛋白定量(0.51±0.01)g/L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差異,(P<0.05)。見表1:

表1 腎功能指標的對比
觀察組腎病綜合征患者治療依從性評分(95.67±1.24)分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8.22±1.12)d短于對照組,P<0.05。如表2:
腎病綜合征具有病程長、難治愈等特點,且易合并多種并發癥,若護理不當,易威脅患者生命健康[4]。綜合護理主要包括多方面的護理內容,其與傳統的護理相比較,具有針對性、全面性和綜合性,其在護理過程中關注患者的需求,從而有效提高護理滿意度,并與患者具體情況結合,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從而使護理工作能夠科學和有計劃的開展。將綜合護理用于腎病綜合征中,能夠有效預防并發癥形成,改善患者病情,降低并發癥風險,同時在改善患者腎功能指標中具有重要意義[5]。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腎病綜合征患者護理后血肌酐(432.23±2.35)umol/L、尿素氮(11.02±1.26)mmol/L、24h尿蛋白定量(0.51±0.01)g/L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差異,(P<0.05)。觀察組腎病綜合征患者治療依從性評分(95.67±1.24)分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8.22±1.12)d短于對照組,P<0.05。

表2 分析治療依從性評分和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腎病綜合征護理中綜合護理模式的應用具有顯著效果,且能夠提高其腎功能指標,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