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莉萍
(常州市中心血站金壇分站工作,江蘇 常州 213200)
近幾年,人們對無償獻血的認知越來越多,自愿參與無償獻血的人逐年增長,為促進社會公益事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然而,部分獻血者可能第一次參與獻血活動,心理、生理方面容易出現獻血反應,出現血容量下降、神經功能暫時性障礙等,對其身心健康均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就需要護理人員幫助獻血者調節心態,安撫緊張情緒,確保獻血順利及獻血者健康[1]。本文以2019.1-2020.5于我站參與無償獻血活動的獻血者85例為例,闡述心理護理的措施及應用價值,內容如下。
此次研究時間范圍為2019年1月-2020年5月,選擇來我站無償獻血者85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時間先后分作兩組,對照組共計獻血者42例,包括男性獻血者24例,女性獻血者18例,年齡最小為22歲,最大為46歲,平均年齡(37.4±1.2)歲。觀察組共計獻血者43例,包括男性獻血者23例,女性獻血者20例,年齡最小為23歲,最大為45歲,平均年齡(37.5±1.3)歲。本次研究納入標準要求為:(1)均身體健康,符合獻血要求;(2)均自愿參與且配合本次研究活動。排除標準要求為:(1)排除合并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獻血者;(2)排除不愿參與研究的獻血者。對比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獻血者予以常規護理,即向獻血者介紹采血流程,觀察且及時處理獻血者出現的不良情況等。
觀察組獻血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強化心理護理,具體措施為:
1.2.1 獻血前心理護理
根據《血站質量管理規范》,保證獻血安全和血液質量,血站內的工作人員應創造良好的獻血環境,保持站內整體環境的整潔和舒適,且需同時根據外界季節的變化進行調整。夏季時需注意通風換氣,注意調節室內外溫差,以免溫差過大導致獻血者進入血站后感到不適,必要時可為其準備消暑酸梅湯;冬季時需做好保暖措施,但站內溫度不宜過高,也可為獻血者提供保溫毛毯,以免獻血后體溫下降引發不適。
1.2.2 獻血中心理護理
在采血時護理人員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的要求,注意穿刺的熟練度,護理人員應選擇獻血者上臂充盈的血管穿刺,應以正中靜脈為主,因該靜脈在穿刺時不容易發生滑脫情況,易固定,且要求“一針率”,保證首次穿刺即可正常見回血,有效控制采血穿刺操作給獻血者帶來的疼痛感。在采血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獻血者的神智、面色、有無出虛汗等情況,需主動與獻血者進行交流,并以此了解其具體年齡、學歷、認知能力等信息,再結合其性別、個人喜好等挑選溝通話題,以此分散獻血者的注意力,發揮消除心理障礙的效果。也可在血站內安裝電視,網絡設備,在采血過程中為獻血者提供其喜好的節目進行播放,以此加強注意力轉移的效果,也可增加溝通時的話題,緩解獻血者的緊張心理。
1.2.3 獻血后心理護理
在采血完成后拔出穿刺針,需叮囑獻血者適度按壓穿刺點5—10min,同時原地保持采血體位休息至少5min后方可緩慢起身,以免引發體位改變性低血壓,降低采血后不良反應。待獻血者可正常活動后為其提供果糖、果汁、面包、餅干等食物,以緩解血糖流失造成的眩暈感或無力感,并說明獻血后短期內的各類注意事項,如24小時內勿做劇烈的活動和高空高溫作業,近期內對采血針眼處勿搓揉沾濕,以防針眼口出血感染,注意休息,勞逸結合等,并護送獻血者至采血留觀室內休息觀察至少30min,確認獻血者無任何不適癥狀后方可離開[3]。
分別記錄兩組獻血者出現獻血反應的具體情況,計算總發生概率,對比差異性。
整理計算數據后經SPSS 20.0 完成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經卡方值驗證,計量資料以表示,經t值驗證,結果以P<0.05反應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獻血者通過心理護理干預后發生獻血反應的總概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獻血反應發生概率對比
無償獻血是利國利民的社會公益性事業,是一項關系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幸福安康的愛心工程,也是保證我國血庫存血量的重要方式,為保障獻血者和用血者的身體健康,通常在獻血前需對獻血者自身情況進行評估,判斷其是否能夠適應獻血過程,以此降低獻血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