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燕
(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醫院護理部,江蘇 南通 226534)
近些年,臨床中的疾病譜發生較大的變化,其中胃癌與食道癌的發生率明顯增高,且病死率明顯升高,使患者的家庭承受較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臨終患者是指在醫學生已經判定為當前醫療水平不能良好治療,且估計在6個月內將會死亡的患者,癌癥在臨終期手術治療與藥物治療均沒有相應的療效,臨床科進行的治護為減輕軀體疼痛、消除患者內心的恐懼與不安,讓患者能夠舒適且有尊嚴的度過最后的時光,臨終關懷是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的醫護團隊,使臨終期患者與家屬能夠良好的予以患者心理支持和照護,使臨終期患者能夠良好的緩解病痛,保持尊嚴,舒適安寧的度過最后的人生階段,同時予以家屬鼓勵和支持,促使其協助患者共同渡過難關,良好接受親人逝去的痛苦,重拾生活信心[1]。現就我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胃癌和食道癌患者,研究臨終關懷護理在癌癥臨終期中對疼痛控制的效果,結果報道如下。
研究開始時間:2018年1月,研究截止時間:2019年8月,共35例胃癌和食道癌患者進行此次研究,選用雙盲隨機選取方式將研究對象分為2組。
探究組18例,性別資料: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資料:下限值為56歲,上限值為89歲,平均值為(63.5±3.2)歲;病癥類型:胃癌11例,食道癌7例。
對照組17例,性別資料: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資料:下限值為57歲,上限值為88歲,平均值為(64.5±3.6)歲;病癥類型:胃癌10例,食道癌7例。
兩組臨床資料對比,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院方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此次研究,可對比。
選取標準:(1)病理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晚期胃癌或者食道癌的患者;(2)疼痛評分≥4分的患者;(3)理解能力和溝通良好且意識清醒的患者;(4)家屬對研究內容了解并簽訂相關研究協議的患者。
排除標準:(1)過敏體質的患者;(2)護理依從性差的患者;(3)臨床病歷資料不完整的患者;(4)擅自終止臨床治療的患者;(5)精神障礙或者不能正常語言交流的患者。
對照組予以常規癌癥護理方式,主要內容包括:遵照醫囑進行相應藥物運用,健康宣講,告知患者配合臨床治療與護理可以有效改善病癥,減小痛苦;生命體征監測,密切觀察和記錄患者生命指標的變化,對患者的病癥進行相應的預判,便于良好進行臨床治護。
探究組在常規癌癥護理的同時予以患者臨終關懷護理,主要內容有:
1.2.1 疼痛干預
小組成員主要包括護士長、常規護理人員和專科醫生,護理小組成員進行系統的癌痛護理培訓,包括癌痛的相關健康知識,具體的評估方式以及針對性的護理方式,醫患溝通技巧運用,考核合格后進行疼痛護理,間隔6h進行疼痛評估,評分超過3分時進行疼痛藥物運用,靜脈注射、皮下注射或者口服藥物進行止痛,維持患者的疼痛評分在3分以下[2]。
1.2.2 心理護理
患者在進行疼痛評估與護理干預的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長期的疼痛和面對死亡,使患者在臨床中易出現焦慮或者抑郁等情緒,護理人員需增強與患者之間的交流,贏取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能夠較好的傾訴,表達自己的內心,避免患者情緒壓抑,同時可良好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針對性的開展心理護理干預[3]。
1.2.3 環境護理
患者在病房休息期間,護理人員詢問患者的感受,進行病房溫度、濕度和光線調節,使患者良好休息,同時需注意定期進行并放通風,可適當擺放綠植或者鮮花,提升病房環境的溫馨程度,使患者能夠在舒適、安靜、整潔的環境中休息[4]
1.2.4 生活護理
患者在臨終期的自我護理能力嚴重受損,不能良好的進行自我衛生清潔,臨終關懷應注意良好幫助患者進行衛生清潔,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其未了的心愿,安排日常生活,幫助患者實現心愿,充實其日常生活,在此過程中注意滿足家屬照顧患者的需求,使家屬與患者能夠良好的進行情感表達,耐心傾聽患者與家屬的述說,對其表示理解的同時引導患者與家屬進行心理調節,幫助家屬和患者解決問題,使患者在最后的時光能夠實現自己的心愿,與家人共同度過,充實患者的生活。
1.2.5 臨終關懷
護理小組對患者予以臨終評估,在病房床頭進行隱性標識貼放,良好與患者交流,增加對患者的關注度,同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促使家屬予以患者關懷,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也是家屬明確相應的搶救和死亡處理方式,逐漸促使家屬面對親人死亡,配合臨床醫護,使患者能夠良好的度過最后的時光[5]。
對兩組的疼痛、心理以及生命質量,予以評分,具體為:疼痛評分采用NRS量表進行評估,分數越高患者的疼痛感越顯著;心理評分采用HAMD和HAMA量表進行評估,分數越高患者的心理狀況越差;生命質量評分采用FACT-G量表進行評估,分數越高患者的生命質量越高[6]。
本次研究兩組數據統計與分析采用軟件SPSS20.0處理,用n(%)表示計數資料,予以X檢驗;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予以t檢驗。檢測有統計學意義參照標準為P<0.05為。
護理前,兩組心理評分HAMD和HAMA量表評分對比沒有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心理評分HAMD和HAMA量表評分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焦慮和心理抑郁評分的對比(分)
護理前,兩組疼痛評分和生命質量評分對比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探究組疼痛平評分小于對照組,生命質量評分大于對照組,對比差異較大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疼痛評分與生命質量評分的對比(分)
臨終關懷是桑德斯博士創立的,在1967年創辦了第一所臨終關懷機構“圣克里斯多費臨終關懷院”,我國在1988年創辦了第一所臨終關懷院“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臨終關懷的意義在于符合人類生命質量的客觀要求,是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標志,可充分體現醫護職業道德的崇高,也是我國衛生保健體系自我完善的重要體現,其在實際臨床中的主要服務對象為不可逆轉的慢性終末期疾病患者和急性臨終患者。目前臨床中對惡性腫瘤的治療還沒有良好的根治措施,現存治療方案多為病情延續方案,因此癌癥晚期患者需較長時間的經受心理和生理折磨,使患者長時間對病情發展較為擔憂,心理壓力較大,易出現恐懼、焦慮、抑郁等,使患者不能夠良好安穩的度過最后的生命,嚴重時會出現輕生念頭,因此在癌癥臨終期患者中應該予以相應的心理干預,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使患者較為舒適的度過晚期癌癥臨終期。食道癌與胃癌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兩種癌癥,其在臨終期會出現顯著的疼痛,患者不能良好的進食,機體內環境紊亂,臨終關懷是極為必要的,其在臨床中可良好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沮喪,還可提升患者的舒適度,有效進行疼痛控制,幫助患者實現其未完成的心愿,使其能夠有尊嚴的度過最后的時光,對家屬也能夠避免親人喪失出現的悲哀反應,在實際臨床中的意義重大[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探究組的HAMD評分為(24.7±2.3)分,對照組HAMD評分為(24.9±2.2)分,護理后,探究組的HAMD評分為(16.2±2.5)分,對照組HAMD評分為(19.6±2.7)分,護理前,探究組的HAMA評分為(25.1±1.9)分,對照組的HAMA評分為(24.9±2.1)分,護理后,探究組的HAMA評分為(15.8±2.2)分,對照組的HAMA評分為(18.7±2.5)分,護理前,探究組的疼痛評分為(6.4±0.8)分,對照組的疼痛評分為(6.5±0.6)分,護理后,探究組的疼痛評分為(3.1±0.5)分,對照組的疼痛評分為(4.6±0.4)分,護理前,探究組的生命質量評分為(43.3±4.1)分,對照組的生命質量評分為(43.5±4.2)分,護理后,探究組的生命質量評分為(60.6±5.1)分,對照組的生命質量評分為(49.6±4.5)分,在實際臨床中的護理運用價值較高,原因分析為:胃癌與食道癌臨終期采用臨終關懷護理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心理,提升患者的生命質量,臨終關懷護理通過疼痛護理方式,減輕患者的病痛;心理護理干預可以良好的祛除不良心理對患者病癥的影響,使患者更加舒適;環境護理和臨終關懷可以使患者能夠在死亡前一段時間感受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懷與尊重,使患者有尊嚴的度過最后的時光,在臨床中的整體護理效果較好,值得在臨床中推廣運用。
綜合來看:臨終關懷護理在癌癥晚期患者中,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心理,提升其生命質量,在臨床中應該進一步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