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善影,段冬梅
(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廣東 東莞 523000)
小兒腸套疊是由于腸蠕動紊亂或腸管局部器質性病變導致一部分腸管及其系膜套入臨近腸管中,臨床出現腸梗阻癥狀[1-2],是小兒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如不及時診治,將發生腸管缺血、壞死、穿孔,甚至威脅生命。根據小兒腸套疊疾病的特點,采取空氣灌腸復位治療方法為主[3],而在空氣灌腸復位前后給予集束化護理干預起著重要的作用。
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入院并接受小兒腸套疊空氣灌腸復位術的50例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患兒家屬簽署《空氣灌腸診斷,復位治療同意書》后,隨機分組,對照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齡6個月-4歲,平均年齡為(1.9±0.32)歲。觀察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年齡為(2.0±0.36)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飲食護理、補液、病情觀察、出院宣教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患兒集束化護理干預有:
(1)禁食 患兒復位后需禁食禁飲6-8小時,遵醫囑補液,待復位后6小時復查B超無腸套疊后可進食少量溫開水,少量多次,確認沒有不適之后予流質,如米湯、菜湯,再逐漸過渡到半流質,再到正常飲食及哺乳。
(2)復位后腸道壞死組織毒素的吸收病伴有腸壁不同程度的水腫,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發熱和腹瀉。因此需監測患兒體溫變化,中、低熱患兒可使用物理降溫,高熱患兒積極使用藥物降溫,注意精神變化,觀察大便次數、性狀,準確記錄尿量,按醫囑補足累積損失量及生理需要量,合理安排液體的輸注速度,一般為5-10ml/(kg.h),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同時做好血糖及電解質監測。
(3)解除腸道痙攣 按醫囑解除腸道痙攣。山莨膽堿具有松弛平滑肌,解除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的作用,但具有口干、面紅、心率加快及排尿困難等副作用,因此用藥前要向家屬及患兒說明藥物的不良反應,取得他們的理解與配合。因小兒用藥劑量小,護士抽取山莨膽堿要準確抽取劑量,肌注要選擇臀中肌或臀小肌,定位準確。
(4)術后平臥位 患兒復位后取平臥位休息,可減緩腸道的蠕動,利于胃腸道的恢復。
(5)心理護理 疾病本身的原因和醫院的陌生環境,患兒常常表現為哭鬧不止,增加了家屬的緊張焦慮情緒。首先要做好家屬的心理護理,為家屬講述空氣灌腸復位的操作流程、安全性,介紹同種疾病患兒治療成功率,從而樹立家屬的信心,并告知其復位不成功就需要手術治療,以便其做好各方面心理準備。
幫助家屬安撫患兒,對于哭鬧的患兒,囑家屬多抱、多哄患兒,播放柔和音樂,或患兒喜歡的動畫片、電視節目,分散其注意力,減輕其疼痛程度。
(6)健康教育
出院前復查B超無異常,血常規正常后,即可出院。做好家屬出院宣教,嬰幼兒喂養不當易引起腸道功能紊亂,從而導致腸套疊的發生。睡覺時避免腹部受涼,引起腹瀉;鼓勵兒童適時參加戶外鍛煉,按時預防接種,提高患兒抵抗力。
詳細記錄兩組患兒接受空氣灌腸復位術的一次性復位的成功率。
1.4.1 一次性復位成功率
在治療過程中,對兩組患兒接受空氣灌腸復位術的一次性復位成功率進行觀察記錄。
以SPSS 23.0處理相關數據,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兒一次性復位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2例患兒復位后12小時發生復套,2次復位后成功。對照組6例進行2次復位,1例進行3次復位后均成功。患兒一次復位成功率觀察組(92%)高于對照組(68%),P<0.05,兩組患兒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腸套疊作為典型的小兒急腹癥之一,嬰幼兒屬于高發人群,導致患兒的發病因素較多,常見的發病原因有:患兒腸道運動功能異常、腺病毒感染、輪狀病毒感染等原因,與成人患者相比較,小兒因年齡小的特點決定了其缺乏手術耐受性,因此在小兒腸套疊的治療過程中,保守治療作為首要的治療方案。
隨著醫療觀念和醫療技術的進步,現階段的護理模式也在不斷完善,為探究集束化護理干預對小兒腸套疊空氣灌腸復位治療的效果,在空氣灌腸復位治療術給予集束化護理干預措施,通過對比兩組患兒一次性復位成功率和家屬護理滿意度的基礎數據來進行對小兒腸套疊空氣灌腸復位的效果探究。通過數據對比可知:觀察組患兒的一次性復位成功率(92%)高于對照組(68%)。
研究表明,患兒腸套疊空氣灌腸復位術后,采用集束化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腸套疊患兒一次性復位成功率,臨床上通過規范、細致的護理盡量減少復套的發生。若患兒一般情況較嚴重,或多次復發性腸套疊,應及時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