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國綱
(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67醫院,遼寧 大連 116021)
過敏性哮喘屬于常見的呼吸道疾病,近年來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發展,小兒過敏性哮喘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內容。小兒由于自身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免疫力較低,病情發作后,及時有效的治療,對病情控制具有重要意義[1]。但是,由于兒童的依從性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疾病治療工作開展,因此,采用合理有效護理措施,加強對家長及患兒的護理干預,提升患兒的治療依從性,保證治療效果,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本文探究健康教育在過敏性哮喘中應用的臨床效果。匯報如下。
抽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過敏性哮喘患兒80例,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兩組,對照組共有病例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1~9歲,平均(4.18±1.71)歲,病程10 d~5個月,平均(3.18±1.15)個月;觀察組共有病例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1~12歲,平均(5.36±1.94)歲,病程10 d~6個月,平均(3.23±1.67)個月;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均給與脫敏治療,藥物選擇布地奈德氣霧劑吸入治療、富馬酸酮替芬片口服、二羥丙茶堿注射。對照組治療期間給與常規護理措施,告知用藥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觀察患兒各項觀察指標變化情況,記錄患兒哮喘癥狀,加強呼吸道護理。觀察組患者在上述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健康教育:①家長宣教:向患者家長介紹脫敏治療的原理,介紹所用藥物的使用方法、用量用法,重點強調治療過程中相關注意事項,包括不可讓患兒劇烈運動,洗澡時要注意水溫,避免水過熱,以免出現不良反應發生[2]。針對存在不滿情緒患兒家長,應耐心做好相關解釋,緩解患兒家長的憂慮情緒,更好配合醫護人員開展醫療服務。②加強患兒宣教:用藥治療期間要重視患兒情緒變化,針對存在躁動、抗拒等明顯不良情緒患兒,應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可先與患兒做游戲、觀看動畫等方式,幫助患兒轉移注意力[3]。此時可讓家長做好兒童工作,使患兒感受到來自家長的關系與愛護,進而減少在醫院治療期間的焦慮情緒,進而使患兒更好配合臨床治療。
檢測兩組患兒的FEV1、PEF兩項指標改善情況;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并對患兒家長的滿意度進行評估。
將所有資料根據計量與計數不同,采用t值x2值與不同的檢驗方法,以SPSS 24.0軟件系統,P值<0.05,有統計差異。
觀察組患兒的FEV1、PEF水平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明顯。見表1。
表1 病情控制(,%)

表1 病情控制(,%)
分組 n FEV1 PEF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0 80.45±4.18 75.15±3.57 32.58±1.94 77.15±1.06觀察組 40 81.64±2.94 86.15±2.48 31.85±1.99 89.45±1.64 t 1.4727 16.0046 1.6612 39.8373 P>0.05 <0.05 >0.05 <0.05
干預后,觀察組的患兒治療依從性、家長滿意度更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明顯。見表2。

表2 治療依從性與滿意度對比[n(%)]
過敏性哮喘屬于潛在型哮喘形式,無明顯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頑固性干咳、呼吸困難,臨床診斷時易出現誤診情況,臨床診斷前應與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炎等疾病進行鑒別診斷。調查顯示,過敏性哮喘主要發生在深秋季節,與氣溫變化、花粉、粉塵等原因存在密切關系[4]。由于患兒年齡較小,自身抵抗力較差,出現過敏性哮喘后,易并發感冒癥狀,導致病情反復,癥狀嚴重。因此,過敏性哮喘患兒治療期間加強護理干預,對患兒早日痊愈康復具有積極意義。
小兒過敏性哮喘患兒由于疾病與之治療環境影響,治療期間會出現哭鬧、不配合等行為,影響治療工作開展,同時部分患兒家長由于過度擔憂患兒病情,也會出現焦慮、不滿等情緒。因此,在常規疾病護理過程中,加強健康宣教,對患兒及家長開展疾病知識宣教,告知用藥治療的重要性[5],及時開展心理疏導工作,可使不良情緒有效緩解,獲得家長的理解與配合,使家長做好患兒的情緒照護工作,使患兒治療期間可感受到來自醫護人員的關愛的同時,讓家長陪伴在孩子身旁,給與鼓勵與安慰,可有效安撫患兒情緒,更好提升患兒的配合度。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FEV1、PEF經治療后明顯改善,疾病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治療配合度,患兒家長滿意度更高,整體護理效果更理想。
綜上所述,過敏性哮喘患兒護理中強化健康宣教,可提升護理效果,提升患兒治療期間的依從性,使疾病控制效果顯著提升,更好提升患兒家長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