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伍
(都安瑤族自治縣隆福鄉農業技術推廣站,廣西 都安 530708)
在玉米栽培中使用的技術中,重點在于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并且應根據當地特點選擇合適的播種的種子。因為地區不同,品種之間也存在一定差異。為了獲得最佳的玉米種植效果,需要在選擇正確的玉米品種的同時確保對病蟲害具有良好的抵抗力。經過全面篩選后,選擇高生存率和抗病蟲害的品種。另外,必須選擇最佳的玉米播種時間,這樣可以通過玉米最適宜播種的方法來進行種植。如果田地溫度低,建議在四月下旬至五月初完成玉米播種。
玉米的密植技術在提高玉米單位面積產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目前的種植情況來看,在根據當地條環境選擇玉米品種的同時,密集種植還應考慮當地的土壤肥力和條件。在合理的時間內,農民可以提高玉米種植密度,并最大限度地利用空氣,光照和水,盡量使玉米的產量得到提高。
中耕技術可以有效地從土地中釋放土壤的活力,提高微生物的生長的活性,從而促進作物的根部生長。清除雜草的同時,也減少因土壤肥力消耗而產生的傳播性疾病。這樣可以有效減少蟲害和提高玉米的質量。
玉米苗期通常是指從玉米種子出苗開始到拔節開始的時期,從4月下旬開始,到6月中旬結束。在此期間,玉米根系不夠穩定,玉米幼苗開始緩慢生長。玉米田間管理的重點是儲存幼苗,促進根系的穩定生長,確保幼苗正確分布,以使它們長得健康粗壯,盡量得到最好的幼苗。
(1)及時定苗
保證玉米高產的重要手段之一就包括科學的間苗、定苗。早期玉米田的管理要求合理分配幼苗。應該注意的是,間苗的時間不應提前或推遲。應當在玉米幼苗生長了3-4片葉子時、生根之前進行。密度是玉米間苗需要注意的一大問題,而且要將病蟲害混合幼苗去除,留下堅固的幼苗。同時需要掌握間苗時間,太慢了玉米幼苗會相互遮蔽,并且影響玉米幼苗吸收水分和養分,強壯幼苗就會變得稀少。
(2)中耕
首先在施加攻稈肥,之后就是拔節階段,中耕就可以在此第一次開展,中耕不僅能覆蓋化肥,而且還有除草的作用。此外,中耕的開展時期是在大喇叭口期的攻穗肥施加之后。
(1)施肥
在中期田間管理的玉米種植中,施肥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時玉米在交界期生長,大約有六片葉子。這一階段非常重要,此時施肥也正處于重要階段。這時,應與玉米的實際生長情況相結合,一起施用拔節肥料。這主要是為了使植物快速積極生長并且可以促進雄穗和雌穗的生長。
(2)抗旱排澇
在此期間,如果玉米長時間處于缺水狀態,水分和養分將會流失。那么,及時灌溉就顯得非常重要,主要是要滿足玉米的二次需要。首先,大喇叭口期必須將攻穗肥與灌溉配合使用。這有助于發揮肥料效率,加速根系生長并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其次,在此時期必須濕潤土地,在玉米缺水時就需要灌溉。此外,必須在此階段進行相應的排水工作。及時處理田間的積水,以此使得玉米能夠茁壯成長。
(3)病蟲防治
在玉米播種的中期階段,必須有效控制黑粉病。如果產生了黑粉病的病株,應立即將其清除,以防止病蟲害傳播。
(1)施肥
經過多次的研究和實踐發現,如果玉米生長中期的肥料不足,就會影響玉米的生長。在玉米吐絲之后,如果部分玉米下部葉片發黃,則就表明這段時期缺乏肥料。在以后的階段,可以適當補充肥料。換句話說,也就是攻粒肥的添加。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添加10kg/667m2的尿素,這占施肥量的20%。其中,攻粒肥的添加有效地促進了種子的生長,千粒重也大大增加。
(2)蟲害防治
在防治玉米害蟲的后期工作中,消除蚜蟲是治理工作的主要目標。它分為兩個部分:地下害蟲和地面害蟲。其中,地面害蟲就是蚜蟲。蚜蟲主要消耗玉米汁液而且可以傳播病毒。其次,通過在播種前處理種子,在土壤上噴灑農藥以及耕種土壤,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蟲害。最后,非常重要的是,要在幼蟲期進行蟲害的預防和治理,并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從每年的6月底到7月底,對疾病和蟲害的預防和治理非常重要。
(3)合理灌水
首先應根據當地的降水、土壤墑情、水源和植株的生長狀況來判斷,應怎樣合理的對玉米進行澆灌。當水源不足時,兩次灌水應該保證,第一次灌水應在播種前,使土壤墑情充足,能夠達到一播全苗,對玉米實現穩定高產有個好的保障。二是在大喇叭口期,此時玉米的生長發育最為旺盛,是最需要水分的時期,適當得進行灌水,是使玉米穗大、粒多,提高產量的關鍵措施。
掌握好正確的玉米收獲時間對玉米的產量和質量有很大的影響。適當的延后收獲時間可以有效地使籽粒的灌漿時間減慢,可以使產量增加,同時蛋白質、氨基酸和其他營養物質的含量得以提高。這種方法也有助于脫粒和儲存,使玉米籽粒有著較低的含水量,同時也可以使玉米籽粒的充實飽滿得到保障。
為了提高玉米的質量,增加玉米的產量,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以增加農業收入,就要合理運用玉米的高產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方法。除上述的方法措施以外,以科學為基礎的優質種子選擇,科學播種技術的使用,合理的水肥管理以及病蟲害預防治理的進行,在各個方面都能夠使玉米產量提高,從而促進農業的發展和增加農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