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剛,王遠強
(黑龍江省建設農場畜牧科,黑龍江 北安 164035)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牛奶作為人體鈣的最佳來源,已經成為每天不可或缺的飲品,使得我國奶牛養殖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大型規模化奶牛場不斷增加,尤其是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奶牛存欄量翻了幾番,一些優秀企業不斷誕生,為社會創造了財富和就業,也穩定了牛奶市場供應。奶牛乳腺炎作為奶牛飼養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病,一旦發生不僅會降低奶牛的生產性能,同時會改變牛奶的品質,給養牛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一方面,飼料過于單一、營養不均衡、缺乏維生素以及各種微量元素等都容易導致奶牛抵抗力的降低甚至缺失;另一當面,擠奶過程中所用工具消毒不徹底、擠奶方法錯誤等都會導致奶牛乳腺炎的發生。
干奶過程中沒有采用無菌操作或者干奶過程中沒有對奶牛進行防治藥物的注入、高產奶牛干奶過程中沒有限制其飲水量、沒有減少精細飼料以及多汁飼料的供應等不科學的干奶方法也容易導致奶牛乳腺炎的產生。
在高溫以及高濕的環境下,奶牛處于熱應激狀態使得其食欲下降、免疫功能降低,很容易導致乳腺炎的發生;另外,降雨量的增加也容易導致奶牛乳腺炎發病率的提高。
奶牛隱性乳腺炎的發病率與自然泌乳月份存在極顯著差異,9月牛隱性乳腺炎的檢出率(陽性牛、陽性乳區)最高,2月發病率最低。此外,氣溫變化與奶牛乳腺炎的檢出率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隨著泌乳奶牛年齡的增長,感染乳房鏈球菌的機率不斷增加,臨床型乳腺炎的發病率也呈這種年齡遞增趨勢。另外,隨著奶牛妊娠次數的增多,奶牛乳腺炎的感染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
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可分為侵襲性革蘭氏陽性菌、非侵襲性革蘭氏陰性菌和其他微生物,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雙側乳房大小、形狀、質地均出現異常,乳汁異常則表現為出現凝塊、絮狀或伴有大量膿汁,嚴重時可繼發全身炎癥反應。
臨床型乳腺炎的診斷方式為視診、觸診和必要的全身檢查,主要用于對病牛個體的臨床診斷。有條件的奶牛場可在治療前進行致病性微生物的確診,測定藥物敏感性,有針對性地選用抗生素,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隱性乳腺炎的診斷較復雜,主要判定指標為乳汁體細胞數微量改變、pH值升高和電導率異常變化,主要方法有美國加州乳腺炎試驗法(CMT)、測定電導率法、體細胞計數(SCC)和致病性病原菌的鑒定。
治療乳腺炎常用的抗菌藥物有羧芐青霉素(Carbenicillin,CAR)、鏈霉素(Streptomycin,STR)、頭孢拉定(Cephradine,CED)等。大量的研究表明,誘發中國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是鏈球菌(Streptococcus)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對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乳腺炎首選CAR和STR;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乳腺炎可采用CAR,也可采用CED;對大腸球菌感染引起的乳腺炎可大劑量使用慶大霉素(Gentamicin,GEN),但要長期堅持至炎癥完全消散,否則可能復發。
對乳腺炎并繼發全身反應的患病奶牛,為了防止出現敗血癥或菌血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應及時采用抗生素全身治療。乳房腫脹達到一定嚴重程度,必要時可采用此療法。采用全身治療時,可大劑量使用抗生素,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每千克體重的推薦劑量為:青霉素16500 IU,土霉素10mg,紅霉素12.5mg,磺胺二甲嘧啶200g。
對于急性乳腺炎的治療,在灌注抗菌藥物之前可注射催產素,使兩側乳房完全排空,否則炎癥會妨礙藥物的擴散,影響治療效果。推薦的灌注藥物及劑量為:青霉素100000 IU;鄰氯霉素500mg;氨芐青霉素75mg+鄰氯青霉素200mg;螺旋霉素250mg;利福霉素100mg;鏈霉素1mg+青霉素100 000 IU;土霉素200~400mg;金霉素200mg;新霉素500mg。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慢性奶牛乳腺炎最佳治療時間為干奶期,最好選擇在干奶期初始或終末,或是最后一次擠奶后進行抗菌藥物灌注,效果較好。
乳腺炎是個體自身、外界不良環境、致病性微生物三者協同作用的結果,因此保持個體干凈衛生,維持環境整潔,增強奶牛的抵抗能力是有效預防乳腺炎的重要舉措。此外,要供應優質全混合日糧,添加硒、VE等礦物質來增加牛群的抵抗力。
每次擠奶前,要按照相關消毒程序做好設備的清洗、消毒工作,嚴格按擠奶操作規程進行擠奶。必須對乳頭進行藥浴,以減少乳腺炎的發生。
對奶牛隱性乳腺炎進行定期檢測,詳細記錄其發病特征、感染區域、治療效果等基礎數據,根據獲得的本底資料及時淘汰治療效果差、長期不愈的奶牛。
目前技術比較成熟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疫苗,但由于外界環境的不穩定,加之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不確定性,免疫后疫苗對機體的保護效果往往不夠理想。此外,不同的免疫佐劑也會間接影響效果,目前尚未找到合適的免疫預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