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紅,李旭輝,張春強,吳建梅
(洛陽農林科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2)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業產業發展步伐的逐漸加快,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是在不斷的提高,人們對食物的品質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馬鈴薯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具有做法多樣化、口感好、營養價值豐富等特點,是人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為了滿足人們日常飲食的需要,馬鈴薯種植也在逐年的增加,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往往會受到一些病蟲害的困擾,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對此,非常有必要對馬鈴薯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措施展開系統的探討與分析,促進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
在馬鈴薯種植前,需要選擇優良的馬鈴薯高產栽培品種是尤為關鍵的。通過對優良馬鈴薯品種的選擇,能夠有效的達到高產增收的目的,同時也能夠保證馬鈴薯的高質量以及穩定性。
在種植前需要對馬鈴薯種植地進行選擇,由于馬鈴薯是一種不耐連作的茄科屬一年生植物,所以,需要選擇三年以內沒有種植過馬鈴薯的土地進行馬鈴薯的種植,馬鈴薯對于連作的反應非常靈敏,連作種植會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同時也容易發生馬鈴薯病蟲害。此外,馬鈴薯的種植地需要土壤疏松肥沃,透水透氣性強,這類土壤有利于馬鈴薯塊莖的生長發育,促進馬鈴薯增產增收,因此,在馬鈴薯種植地應該選擇土壤肥沃疏松平坦的土地上進行馬鈴薯種植。
在馬鈴薯播種前,需要進行催芽處理,這樣能夠有效的淘汰有病植株,保證馬鈴薯生根更快、出芽更早,并且馬鈴薯的苗株長勢更好,能夠有效的促進馬鈴薯的高產增收。馬鈴薯催芽一般選擇在早春時節,根據環境溫度的不同,選擇室內或室外進行催芽,一般催芽采取的方法是將馬鈴薯埋放在沙層中間,保證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在經過一段時間后就可以達到馬鈴薯催芽的效果。在馬鈴薯播種前,催芽后的馬鈴薯進行分割,保證每個分割塊上都有芽點,并對分割后的小塊進行殺菌和風干處理,防止播種后出現塊莖腐爛。
選擇馬鈴薯塊完整的進行播種,并保證馬鈴薯塊無病蟲害和其它損傷。在播種時控制播種質量是極為重要的,是確保馬鈴薯在后期能夠正常生長的重要環節,根據各地區的環境不同,選擇適當的時期進行播種。一般春季室外溫度在10-12℃,同時土壤溫度7-8℃進行馬鈴薯種植為宜,馬鈴薯種植后在其土壤表面覆蓋地膜,能夠有效的避免霜凍。馬鈴薯的肥料選擇盡量選擇農家有機肥,有機肥的優點在于能夠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肥效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同時,加入一些磷鉀肥,能夠有效的促進馬鈴薯塊莖的生長。
在播種過程中,實施合理的密植操作是能夠有效提高馬鈴薯種植的重要因素之一,運用科學的播種方法,選擇合理的密植操作,處理好群體增產和單株間增產的關系,保障其合理的間距范圍,促進增加馬鈴薯的產量。
在馬鈴薯種植出苗后,需要及時的做好田間除草工作,減少雜草與馬鈴薯之間的養分爭奪,確保馬鈴薯健康生長。馬鈴薯追肥工作易早不易晚,一般情況下馬鈴薯出苗率達到80%左右時就可以進行追肥,追肥時肥料應當與馬鈴薯苗株相距5公分左右進行施肥,防止施肥過近而導致燒根,施肥2-3天后進行一次灌溉,保證馬鈴薯能夠更好的吸收肥料中的養分,加快馬鈴薯苗株的生長。
馬鈴薯早疫病是馬鈴薯幼苗期出現的一種葉片黑色霉斑病,這種霉斑病會導致馬鈴薯葉片干枯脫落,并導致馬鈴薯塊莖形成褐斑病,最終導致馬鈴薯果實逐漸腐爛,尤其是在高溫多雨季節,這種疫病更容易發生。針對馬鈴薯早疫病采取的措施是在選種階段,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同時加強田間的日常管理,保證水肥得當,提高植株個體長勢,做好對馬鈴薯的合理密植來提高個體植株間的通風良好。并對帶病植株進行清理拔除來降低傳染源。
馬鈴薯晚疫病對馬鈴薯的生長發育帶來較深的病害,晚疫病多發于夏季,尤其是在高溫潮濕的情況下更容易發,首先發病在馬鈴薯的葉片部位,其傳染性強,很快就會傳染給其他的健康馬鈴薯植株,如果晚疫病發現不及時,同時對其控制不得當,會導致馬鈴薯植入大量染病,造成植株大量腐爛死亡,導致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一般治療晚疫病的方法是早發現早治療。對植株進行65%濃度的殺毒礬噴霧,并在病株的周圍撒上石灰粉,保證病菌不再蔓延。
馬鈴薯根腐線蟲病主要是對馬鈴薯根部進行損害,導致馬鈴薯植株生長矮小,生長矮小的植株更容易致使馬鈴薯染病,所以,馬鈴薯根腐線蟲病是誘發馬鈴薯其他病害的原因之一。一般采取的防治措施是:在選種階段,選擇無根腐線蟲的種薯,并選擇三年以上的輪作土地進行馬鈴薯中,栽種前可在馬鈴薯種植溝內撒入阿維·噻唑磷顆粒來防止根腐線蟲病。
馬鈴薯種植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的農業種植工作。種植人員只有對馬鈴薯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充分有效的運用,才能夠真正意義上保證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促進我國馬鈴薯種植業健康發展,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