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政
(萊西市大沽河林場,山東 萊西 266600)
作為國內的支柱產業,林業的良好發展關系著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以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近兩年,我國林業產業在新政策、新技術、新措施的推動下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森林覆蓋面低、育苗栽培管理技術相對落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林業的全面發展。
我國林業育苗栽培技術與管理模式已逐漸朝著現代化、科學化、規模化的方向轉換,基本實現了森林面積的全方位覆蓋,但不可否認,林種育苗栽培與管理仍存在諸多不足,無法與生態系統的建設需求相適應,栽培管理工作無法滿足企業實際。此外,基層林業栽培技術較為落后,多采用傳統育苗技術與管理措施,給資源帶來了很大的浪費,且無法真正保障苗木培育的質量,使得林木良莠不齊、分布不均,這種弊端終將使得地區之間出現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要實現和諧發展,就要打造一個綠色、完整的藩籬。據調查,林業育苗管理尚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上級政策與文件精神無法及時落實,育苗工作缺乏系統性,栽培技術難以得到創新,地區資源的分布不均也給林業管理工作帶來了阻礙。部分單位沒有對市場進行需求調研,導致林木育苗工作缺乏針對性,無法更好的開拓市場,建立起有效的數據分析平臺,育苗栽培工作不能和市場進行科學銜接,投資收益得不到充分保證。另一方面,林木的經營周期較長,并且獲得回報的時間也較長,降低了投資人的積極性和栽培人員的動力。我國陸地面積基數較大,但森林覆蓋面相對較低,森林資源較少,無法滿足社會生產生活,造成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擴大森林覆蓋面所面臨的難度較大,流程復雜,是栽培管理人員面臨的艱巨任務。
苗木的種子處理是育苗栽培工作的核心內容,苗木品種的優劣、種子的處理質量直接關系到后期苗木的成活率和栽培效果。林木栽培人員應當提高對種子前期處理工作的重視,認真把好每一關,為種子的健康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一是種子篩選,主要是排出一些有機物含量低、胚芽缺失、蟲種、病種等林木種子,這類種子的成活率不高,不僅無法養成健康的林木,還會浪費大量的資源,拖延生長周期,得不償失。二是種子的消毒處理,防止林木種子殘留的病毒、細菌影響后期栽培,確保栽培管理工作的正常進行。選種結束后要對林木種子進行栽培,一般選擇溫水催芽技術和熱水催芽技術對林木種子進行催熟處理,縮短它的生長周期,催芽技術的選擇要針對不同的林木品種進行。應用較多的是溫水催芽技術,經過科學合理的栽培管理,按照適當的播種量,將其置于地窖中,由于地窖的空氣流通性較小、溫差變化平緩,能夠為種子提供較為穩定的催芽環境,達到催熟的目的。但在使用此技術時,應當注意定期對種子進行翻動,以便底層種子能夠吸收到氧氣形成良好的出芽勢能。
林木播種的方式主要分為散播、條播與點播。三類播種方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需要結合不同的林木品種、地勢特征、自然環境等因子綜合考慮。散播適用于顆粒較小的品種,并且需要進行移栽。條播是根據條形進行播種,往往與農業機械配合使用,結合種子的生長條件,劃分好播種區域,對林木種子均勻播種,確保區域內的種子有合理的縱橫間距,讓每一粒種子都能獲得充足的氧氣、水份,吸收營養,有效提升種子的成活率。農業機械的應用能夠大幅增加播種效率,減少播種流程,節約播種時間,受到栽培人士的喜愛。點播則適用于顆粒較大的種子,它們成長所需的營養條件較高,對栽培間距的要求也較大,無法使用散播和條播的方式來維持正常發育需求。對此,選用點播的方式可以讓每粒種子都得到充分生長,確保育苗栽培工作的順利開展。
首次開辟的林木種植地應當具備良好的結構,土壤內部含水率適宜,營養條件充足。在播種前一年的夏季和秋季分別翻耕一次,通過兩次深耕,促進土壤對水份、空氣與肥料的吸收。對于使用多次的種植地,也要在每次苗木出圃后進行一次翻耕,并且要清理干凈樹根雜物,認真鑒定種植地的肥力情況,并結合實際情況對土壤進行處理。
針對育苗栽培管理,應當按照國家政策規定和林業產業培育標準,同時要加強對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和創新,不斷豐富國內外先進的栽培理論知識,提高栽培水平。按照林業栽培的市場需求,發展多元化的林木品種,及時匯總實踐經驗,利用信息化技術打造數據分析平臺,通過創新才能真正提升整個行業的水平,為林業發展注入核心動力。
林木的栽培與管理是一個相對較為漫長的過程,所涉及的流程、知識、技術都較多,例如土壤的翻耕處理、種子催熟技術、育苗栽培管理措施等,都需要科學專業的技術指導。林木人員要以綠色和諧發展為理念,遵循市場發展規律,以科學為動力,強化林業田間管理,優化生產結構,推廣優良產品,不斷推進種苗的健康生長,為生態建設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