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新秀
(廣東省蕉嶺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廣東 蕉嶺 514100)
白芨(Bletilla striata),別名連及草、甘根、紫蘭等,是一種藥用價值較高的傳統常用中藥材。近年來各地開展人工栽培白芨,用于食用和藥用,經濟價值較高。2015年蕉嶺縣南磜鎮金山村開始引進栽培種植,示范栽培150畝,此后逐年增加,2020年已達到1000畝,已成為當地農業產業結構中重要的經濟作物,對推動南磜鎮金山村中藥產業的發展,農民的持續增收,完善梅州市中藥種植產業鏈帶來積極的作用。近幾年來,通過示范、推廣及對白芨管理技術的系統跟蹤、總結,摸索出一套適合當地種植白芨栽培管理的技術要點,其小結如下:
白芨屬陰性植物,性喜溫暖、濕潤、陰涼的氣候環境,忌陽光直射,不耐寒,最適氣溫25℃-30℃,適宜栽培于半陰坡或較陰濕的地塊,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為佳。
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以及陰濕的地塊種植。前一季作物收獲后,翻耕土壤20cm以上,每畝施入腐熟廄肥或堆肥1500-2000kg,翻入土中作基肥。然后作畦,等待播種。
白芨種子細小,數量大,但因無胚乳,無法利用種子大規模培育種苗,因此選用塊莖繁殖。塊莖繁殖主要以塊莖為原材料進行繁殖。在白芨9-11月份成熟挖塊莖的時候,挑選出具有鱗莖和嫩芽、無傷口的塊莖進行種植?;蛘呤菍⒘舫龅陌总阜N放在通風、陰涼、干燥的倉庫儲存至2-3月進行栽種。白芨移栽成活的關鍵在于它的原球莖,原球莖生命力旺盛的白芨一般都能移栽成活,移栽成功率可以達到90%。
按照行距30cm×20cm開穴,穴深為10cm。按種植時間分為秋播和春播。秋播是指9-11月選當年生具有鱗莖和嫩芽,且無蟲蛀、無采挖損傷的塊莖作種,隨挖隨栽。春播則是將種貯藏至翌春2-3月,將貯藏的白芨種塊,于播種時取出,切塊,切口用草木灰或石灰粉消毒,待傷口愈合后播種。栽種之后覆3-4cm細土,用稀腐熟糞土水澆灌一次,然后再蓋上土與畦面齊平。
2.4.1 中耕除草
白芨植株矮小,壓不住雜草,故要注意中耕除草,一般每年4次。第一次在齊苗后;第二次在6月生長旺盛時,因此時雜草生長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時除盡雜草,避免草荒;第三次在8-9月;第四次結合收獲間作的作物淺鋤廂面,鏟除雜草。每次中耕都要淺鋤,以免傷芽傷根。也可采用黑色地膜覆蓋防除雜草。
2.4.2 水分管理
白芨喜陰濕環境,栽培地要經常保持濕潤。天氣干旱及時澆水,7-9月早晚各澆一次水。白芨又怕澇,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時疏溝排除多余的積水,避免爛根。有條件的地方可安裝自動化噴灌系統灌水。
2.4.3 追肥
白芨喜肥,結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3-4次。第一次在齊苗后,每畝施硫酸銨4-5kg,兌腐熟清淡糞水施用;第二次在5-6月生長旺盛期,每畝施過磷酸鈣30-40kg,拌充分漚熟后的堆肥,撒施在廂面上,中耕混入土中;第三次在8-9月,每畝施入腐熟人畜糞水拌土雜肥2000-2500kg。冬季倒苗后施足腐熟廄肥或堆肥,有利于白芨養分積累,促進假鱗莖的生長和萌芽。
2.4.4 間作和遮蔭
白芨植株矮小,生長緩慢,栽培年限較長,一般為3-4年,可于前年在行間間種短期蔬菜作物如蘿卜、青菜等,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在光照較強、無蔭蔽條件的地方栽植白芨時,需搭建遮陰棚,覆蓋遮陽網。我縣創新種植模式,基于白芨喜陰特性,搭棚套種百香果,大大提高了土地單位產值。
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和黑斑病,以防治為主。根腐病又稱爛根病,發病期6-9月,多在春夏多雨季節發生。發病初期根局部呈黃褐色而腐爛,以后逐漸擴大,發病嚴重時,地上部分枯萎死亡。田間管理時注意排澇防水,土雜肥要充分腐熟發酵,及時拔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發病初期用青枯立克100ml+大蒜油30ml,每隔2d噴施1次,連續2-3次。黑斑病7-9月為發病盛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預防,或發病時噴施,每隔5-7d噴施1次,連續2-3次。
蟲害主要是小地老虎。以幼蟲咬食或咬斷白芨幼苗及嫩芽,造成缺窩斷行,影響白芨產量。一年發生3-4代,以幼蟲和蛹越冬。3-4月為成蟲發蛾盛期。4-5月為第一代幼蟲為害最重時期。以后危害逐漸減輕。防治方法:①在越冬代成蟲盛發期采用燈光或糖醋液誘殺成蟲。②用90%晶體敵百蟲0.5kg,加水2.5-5kg,拌蔬菜葉或鮮草50kg制成毒餌誘殺幼蟲。③用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
白芨一般于栽后4年的秋季地上莖葉枯萎后采收。采收前先割去地上莖葉,再刨出地下根莖,去凈泥土,再放入籮筐內,置清水中浸泡1h后,去皮靜衣,放入沸水中煮5-10min,至塊莖內無白心時撈出曬干或烘干即可入藥出售。
白芨為蘭科白芨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傳統中藥,主要功能是斂瘡止血、補肺、消腫生肌等。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白芨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導致了白芨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因而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然而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野生白芨遭到過度采挖,導致其野生自然資源急劇減少,瀕臨滅絕,已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野生藥用植物之一。白芨的藥用價值相當可觀,而市場的需求量隨著價格的上漲卻并沒有減少,所以種植白芨的市場較大。
百香果套種白芨種植是基于白芨“喜陰”特性的設計的可行的規范化種植模式,具有理論基礎,并非憑空設計種植模式。同時,百香果套種白芨種植可大大提高土地單位產值。白芨目前處于供不應求狀態,但是按照中國中藥種植規律,利潤率大的中藥產品容易出現一擁而上的種植局面,未來不排除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采用百香果套種白芨模式,根據預測,單位土地產值可增加20%以上,具有良好的市場競爭力。最后白芨花為紫色或淡紅色,具有良好的觀賞性;百香果果實鮮紅,成片種植具有觀賞性。兩者同時種植,帶動了旅游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