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勃
(安徽省臨泉縣農機化技術學校,安徽 臨泉236400)
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各地方農業生產對農機化作業的需求不斷增長,這就需要培養一批懂知識、會技術的基層農機手,助力農業生產轉型發展。在此背景下,各地區必須重視農民農機培訓工作,充分調動起涉農部門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農機化學校的主體作用,全力打造科學合理的農民農機培訓體系,強化理論與實踐培訓的緊密聯系,為基層農民提供多樣化的培訓服務,從而快速提升農民的知識和技術水平。
農民農機培訓應由政府主導,牽頭組織多個相關部門共同開展培訓項目。但是,從實際培訓情況來看,農民農機培訓項目缺乏統籌規劃領導,使得培訓資金、師資力量、培訓場未能得到有效落實。農機化學校、農技推廣部門是開展基層農民農機培訓工作的主要責任單位,但是這些單位的經費有限,培訓基地、示范基地、教學設施設備建設滯后。在農民農機培訓經費不足的情況下,部分地區限制培訓名額,一般不超過100人,難以滿足大部分農民期望參加農機化培訓的需求,不利于快速壯大職業化農民隊伍。
農機化學校在農民農機培訓中的師資力量不足,缺少用于實操培訓的教學機具以及用于理論培訓的電教設備,阻礙著農機培訓效果的提升。如,近年來在農業生產中推廣的玉米聯合收獲機、激光平地機、免耕播種機等,受學校經費的限制,很難購置這些先進的農業機械用于培訓,使得培訓內容仍停留在農機技術理論學習階段;學校缺少高水平的教師,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所占全體教師的比重偏低,對農民農機培訓質量帶來了一定影響。其中,部分教師的知識老化,對無人駕駛拖拉機、植保無人機等新技術掌握不全面,難以適應當前職業化農民的培訓需求。
農機化學校的培訓教材內容較為陳舊,未能與時俱進更新知識和技術,使得培訓內容與現代化農業發展脫節。大部分農機培訓內容局限在糧食型作物的農機化生產方面,對養殖、加工等產業行業的農機化培訓內容較少,使得培訓內容未能跟上大農業的發展形勢。同時在培訓過程中,培訓人員沒有用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季節性強、功能復雜、技術要求高的新農機技術,加之大部分農民的文化水平僅為小學、初中水平,他們的學習能力有限,所以使得農民難以理解培訓內容,更加不會對農機進行安全操作,降低了培訓效果。
農民農機培訓模式單一化,部分地區的農機培訓仍然以講座、產品展示為主,缺乏理論聯系實踐,不利于農民掌握實用性農機技術。學校培訓以理論授課作為主體,實踐操作課程較少,并且農機化學校在培訓過程中未能考慮到新型職業農民和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求,盲目選擇培訓對象,使得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很難學習和理解培訓內容。此外,農民雖然對先進的農機技術有著強烈的學習意愿,但是受農村交通不便、來校培訓時間較長、易延誤農時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民經常對農機培訓產生畏難情緒。
在農民農機培訓中,政府要牽頭農委組織農機部門、農機化技術院校等部門單位,組建培訓工作統籌領導小組,共同制定農民農機培訓方案,對基層農民農機培訓進行統一領導。農民農機培訓要制定培訓計劃,深入調研農民對培訓的需求,確定培訓內容,設置培訓課程和培訓模塊,配備相應的培訓師資力量,選擇適合農民文化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培訓教材,從而保證農民培訓取得實效。農機部門應建設農機培訓師資庫,將本地區的涉農學科專家、農機技術人員都納入到師資庫管理,以滿足各個區域農民培訓對師資配置的需求。此外,為保證農民農機培訓效果,農機部門應加強對培訓工作的督導檢查力度,積極對參加培訓后的農民進行回訪,了解農民對農機技術的掌握與應用情況,并為農民持續提供最新的農機技術信息,做好培訓的后續服務工作。
2.2.1 確定農機培訓范圍
農民農機培訓是促進農民職業化發展的重要路徑,在農機培訓中,要面向農機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種植大戶、農機大戶培訓職業化農民,拓展培訓范圍,激發農民參與培訓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基本技能。
2.2.2 突出農機培訓重點
基層農民農機培訓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農機化發展戰略開展培訓活動,突出農機適用技術培訓,如精量播種、旋耕整地、秸稈還田、節水灌溉、糧食烘干、高效植保、機械化采摘等方面的農機化技術培訓。在專業技能培訓中,要培訓農民實用技術,在培訓方式上要結合當地農民的特點,對理論與實踐培訓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培訓,保證農民聽得懂、學得會。
2.2.3 改進農機培訓方法
在培訓中,要采用多種培訓方法,如實操培訓、多媒體培訓、農機具模擬演練培訓等方法,創設真實的培訓情境,保證培訓效果。在培訓過程中,培訓教師應積極采用課件、微課等教學手段,通俗解讀農機生產工藝路線和技術規程,講解農業生產技術指標,使培訓知識更容易被農民吸收[1]。
農民農機培訓要嚴格執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規范》,可根據當地的農業生產規律,設置培訓模塊。農民農機培訓要緊緊圍繞“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宗旨,根據農機不同類型實施分階段培訓,強調實訓在培訓方面的重要地位,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具體的培訓模塊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公共課程培訓模塊。在培訓中,要向農民講解涉農法律法規、農機理論、物聯網、創業、最新農業政策、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夯實農民的文化基礎,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二是專業課程培訓模塊。在培訓中,可聘請農機化技術院校的專家教授或講師向農民講授專業課程的知識,使農民掌握更多關于農機農藝的技能和知識;三是實訓模塊。在培訓中,組織農民參觀農機裝備制造企業,使農民更加深入了解農業機械。
各地區在農民農技培訓中要嘗試創新培訓模式,形成多元化的培訓機制,做到理論培訓與實踐培訓相結合,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與一對一培訓相結合,從而滿足農民的多樣化培訓需求。具體包括:
2.4.1 一體化培訓模式
在農機培訓中要充分發揮出農機化學校的作用,建立起“農機化學校+農業實踐基地+成人學校“的培訓模式,為農民農機培訓提供良好的軟硬件設施條件,著重于農機新技術、新農藝的培訓,強化學與用的直接對接,提高培訓的實用性。在農業實踐基地建設中,要調動起地方龍頭農業企業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將企業建設成實踐基地,帶領農民去企業學習新技術、新方法,使農民感受到農機技術對傳統農業生產作業方式帶來的巨大變革。
2.4.2 農機化學校+農機合作社
農機化學校既要重視校內培訓,又要重視校外實訓,通過與農機合作社建立起合作關系,使農機合作社成為分散培訓、定點培訓的場所,帶領農民到農業生產現場進行培訓指導。同時,在校內培訓中,農機化學校還要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設定不同等級的培訓內容,聘請農機專家來校進行授課,傳授最新的農機技術知識,避免農機培訓過于局限在選定的教材范圍內。
2.4.3 送教下鄉培訓模式
農機化學校要考慮農村交通、農忙時期等特殊情況,靈活采用送教下鄉的培訓模式,為農民提供周到的培訓服務。如,對于交通不便利的農村地區,農機化學校可選在離農村較近的實訓基地進行培訓,為農民參加培訓創造便利條件;在農忙時,培訓人員可以深入到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實操指導,在農閑時向農民講授農機理論知識,通過合理分配培訓時間和培訓內容,以免培訓影響到正常的農業生產活動。
2.4.4 遠程教育培訓模式
農機化學校應借助學校的網絡教育平臺,向農民開設遠程培訓課程,使有條件的農民可以通過終端設備學習到相關的理論知識。在遠程培訓中,學校應積極上傳有關農機技術的教學視頻、生產視頻等,并由專業的技術培訓人員進行講解,使農民可以結合視頻和講解更加透徹的理解技術知識,提高培訓效果。
機械化生產是現代化農業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在現代化農業發展中,必須重視農機的推廣與培訓,使農民掌握農機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在農民農機培訓中,有關部門要制定農民農機培訓計劃,健全農民農機培訓機制,同時農機化學校要合理設置農民農機培訓模塊,創新多元化的農民農機培訓模式,從而不斷提高農民農機培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