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乾彬
(山東省東平縣東平街道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東平 271500)
辣椒瘡痂病又名細菌性斑點病,是辣椒生產上常見的一種危害較大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莖蔓、果實,全國各地均有發生。一旦發病,常引起早期大量落葉、落花、落果,嚴重影響產量。病菌除危害辣椒外,還可危害馬鈴薯、番茄、茄子等多種農作物。病菌入侵后防治不及時,很快會傳播蔓延,一般病田發病率為20%左右,嚴重時達80%,甚至絕收。造成種植戶經濟效益下降,嚴重影響菜農的積極性。辣椒瘡痂病發病癥狀、發病規律、綜合防治措施是:
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葉片、花梗、莖和果實,葉片、果實受害尤為嚴重。幼苗發病,子葉上出現銀白色斑點,水漬狀,逐漸發展成褐色不規則斑點,稍凹陷,引起落葉,植株枯死。定植后,葉片發病,初呈水漬狀黃綠色斑,擴大后病斑圓形,邊緣暗褐色稍隆起,中部顏色較淡稍凹陷,表面粗糙呈瘡痂狀。病斑常互相連成大型不規則形斑塊,病重的葉緣和葉尖常變黃干枯和破裂,病斑沿葉脈發展即變為畸形,最后脫落。莖部發病,出現不規則病斑,呈暗褐色,逐漸木栓化隆起,或縱裂呈瘡痂狀不規則條斑。葉柄和果柄上的病斑與莖相似。果實發病,初呈黑色或褐色小斑點,隆起成泡疹狀,有窄的水漬狀邊緣,擴大后為圓形或長圓形,稍隆起黑色或褐色瘡痂狀病斑,病斑邊緣有裂口。濕度大時,有菌膿溢出。
辣椒瘡痂病是由油菜黃單胞菌引起的細菌病害。病原菌可附在種子上越冬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初侵染源。也可在保護地栽培的辣椒植株上存活。條件適宜時,病菌通過雨水、風及昆蟲等傳播,從葉片上的氣孔或傷口侵入,在細胞間隙中繁殖,致使表皮組織不斷增厚而成瘡痂狀,病痂上溢出的菌膿借水滴飛濺或昆蟲、移栽及農具傳播導致病害蔓延。在潮濕情況下,病斑上產生的灰白色菌膿借雨水飛濺及昆蟲作近距離傳播。發病適溫26-30℃,高溫高濕條件時病害發生嚴重,在高溫多雨的7-9月份,尤其在暴風雨過后,傷口增加,有利于病原細菌的傳播和侵染,是發病的高峰期。高溫多濕、排水不良、氮肥用量過多、磷鉀肥不足、連作地發病重。高濕持續時間長、葉面結露對該病發生和流行至關重要。
病原細菌主要在種子表面越冬,為翌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源,也可以隨帶病種子作遠距離傳帶到無病地區,因此種子帶菌應是造成此病發生的首要原因。高溫高濕天氣有利病害發生,這是該病發生的重要因素。高溫、高濕的生長條件,客觀上促進了病害的進一步重復傳播和迅速擴展,為該病最后的流行創造了條件。種植稍密,未能及時整枝,大多生長過旺,枝繁葉茂,加之農事操作活動的影響,造成株間葉片的頻繁接觸摩擦而造成傷口,增加了病害的侵染機會,這也是導致后期病害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用清水浸種10-12小時后再用1%硫酸銅溶液浸泡已預浸的種子5分鐘,撈出拌少量草木灰或石灰后播種,或用20%細菌靈進行浸種5分鐘。也可以在播種前可用55℃溫水加新高脂膜浸種15分鐘后移入冷水中冷卻,后催芽播種。或用1:10的農用鏈霉素液浸種30分鐘催芽播種。
清潔田園,清除枯枝落葉,及時整枝打杈、綁蔓,植株坐果后適度摘除下部老葉并把病葉、病果、病株清除到田外,并深埋或燒毀,以減少菌源,防止傳播。培育健壯椒苗,實行合理密植,定植后注意松土,促進根系生長;
露地辣椒可與蔥蒜、水稻或大豆等非茄科作物實行2-3年輪作。應選用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移栽前大田應澆足底水,施足底肥,并對地表噴施消毒藥劑加新高脂膜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定植后及時深翻土壤,加強松土、澆水、追肥,促進根系發育,提高植株抗病力,并注意氮、磷、鉀肥的合理搭配;定植密度不要過高,摘去老葉以利于通風透光,改善田間通風條件,雨后及時排水,降低濕度控制田間小氣候。在7-9月傳染危害的高峰時期,田間必須保持廂溝、圍溝暢通,要排水及時,雨住田干。在辣椒生長期噴施辣椒壯蒂靈提高授粉質量,果蒂增粗,防止落葉、落花、落果,使辣椒著色早、辣味香濃。
發病初期噴藥,可選用藥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 3000倍液,或40%三乙磷酸鋁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0%龍克菌懸浮劑6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70%五氯硝基苯600倍液,或20%噻菌酮懸浮劑1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兌水噴霧防治。視病情每5-7天噴霧一次,連噴施2-3次可有效防治辣椒瘡痂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