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華
(安化縣種子發展服務中心,湖南 安化 413500)
再生稻是我國一些地區重要的水稻種植模式,也是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方式之一。相關的研究顯示,農民選擇再生稻的種植密度存在差異性,產量差異也比較大,為此,可以通過種植密度試驗來討論種植密度對再生稻產量的影響。
試驗地點選擇在某地區的試驗田,試驗土壤灰黃泥田,同時地勢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分布也較為均勻。本試驗分為4個處理,同時三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為20平方米。在水稻生長發育期間仔細觀察和記載生育期,收獲是每小區隨機抽取一些數量進行考種,產量為理論產量。
此次實驗的品種是當地比較主要的再生稻品種之一,水稻品質優良,產量高,同時再生能力強。
該試驗采取小拱棚薄膜覆蓋濕潤育苗技術,秧苗齡期為30天,種植密度按照設計方案進行,采取手工插秧的方式,每穴栽一粒谷苗。需要注意得是,頭季氮到氮肥的基肥、蘗肥、穗肥刺比例為5:4:1。鉀肥的基肥和穗肥的比例為6:4。頭季稻收割前的15天需要追施一定量的尿素,收割之后的三天內也要施入一定量的尿素。采取科學的水分管理措施,在灌漿到收割期間保持淺水促芽,保證芽的活力。在頭季稻收割之后需要保證田間的濕潤,目的是更好的促進蘗的生長,在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灌漿期的田地保持干濕交替,為保根和促進葉的發育奠定基礎。此外,采取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措施,綜合防治方法比較有效,重點防治紋枯病、稻瘟病和稻飛虱等,在頭季稻收獲的過程中保證留樁的高度,高度為35厘米適合。頭季稻插秧之后的五天,及時觀察分蘗的動態一直到齊穗期,同時科學的計算成穗率,小麥成熟之后需要對每個小區進行調查,考察水稻的有效穗數、每穗粒重、結實率和千粒重。
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采取4種不同的密度處理方式,頭季稻產量存在差異性,產量由高到低依次為44.44萬株每公頃基本苗、59.52萬株每公頃基本苗、76.92萬株每公頃基本苗、33.67萬株每公頃基本苗,為了保證結果的準確性,采取多重試驗比較的方式,顯示出44.44萬株每公頃基本苗和59.52萬株每公頃基本苗的產量差異不明顯,76.92萬株每公頃基本苗和33.67萬株每公頃基本苗的差異性不顯著。但是前兩者和后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該試驗上也說明了一些問題,說明采用44.2萬株每公頃基本苗或59.52萬株每公頃基本苗的水稻的產量有顯著的增產效應,尤其是44.44萬株每公頃基本苗的頭季稻產量最高。
相關的研究顯示,四種不同的密度處理方式對再生稻產品有一定的影響,產量由高到低分別為44.44萬株每公頃基本苗、33.67萬株每公頃基本苗、59.52萬株每公頃基本苗、76.92萬株每公頃基本苗。同時該實驗也反復進行多次,避免出現產量的差異性。結果顯示,44.44萬株每公頃基本苗和33.67萬株每公頃的基本苗產量差異性不顯著,而59.52萬株每公頃基本苗和76.92萬株每公斤基本苗的差異性不顯著,但是前兩者和后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此外,說明采取稀植的方式,就是選擇44.44萬株每公頃基本苗或者33.67萬株每公頃基本苗的話,加之采取寬行窄株配置的方式,能夠明顯實現再生稻的產量,尤其是44.44萬株每公頃基本苗的處理方式的再生稻產量最高。
相關的實驗研究可以知道,頭季稻和再生稻在種植的過程中科學的控制密度是高產的關鍵,尤其是栽植密度不僅影響頭季稻的產量,同時也會影響到再生稻的產量。如果水稻栽培密度小的話,不能很好的滿足高產的需求,實現有效穗數的增加。如果栽培密度太大的話,很容易影響田間的郁閉度情況,導致病蟲害加重,影響再生稻的產量和質量。為此,應該采取科學的種植密度,隨種植密度的提高,產量也會提高,如果密度增加到一定值時,產量也會隨著提高。如果再提高種植密度的話,直接影響產量。為此,在栽培的過程中應該保持科學的栽植密度,為提高產量和質量奠定基礎。此外,許多其他的實驗結果也表明,只有科學合理的密植方式才能夠保證基本苗的生產,為田地提供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時增加干物質的積累,有效的增加頭季稻的產量以及頭季稻有效穗數。只有頭季稻的產量明顯提升,才能促進再生稻產量和質量的提升。為此,應該重視對水稻種植密度的研究,結合本地區土壤情況采取科學的種植密度,同時要向農民積極推廣種植密度的重要性。讓農民能夠結合水稻田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種植密度,才能為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奠定基礎。此外,在水稻栽培過程中,需要采取科學的水肥管理措施,保證基肥的充足,適當增施磷肥和鉀肥,科學施入催芽肥,在水稻穗粒期間追施肥料。還應該加強日常的田間管理,加強對紋枯病、稻飛虱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為實現再生稻的增產增收奠定基礎,促進我國水稻產業的健康發展,很好的滿足人們對水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