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目前很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極強,在應對挫折與困難時,往往不是積極地解決,而是將不悅轉嫁到他人身上,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低。本文針對小學中年段的學生情況,從兒童畏難心理成因、應對挫折現狀及其重要性、小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論述。
小學生畏難心理成因分析
當我們從溫暖的家中出門時,并不會覺得外面的天氣冰冷刺骨,而在寒冷的環境中長時間漫行卻會瑟瑟發抖。同樣,每個人心中都有溫暖,當心靈得到了足夠多的支持、滿足和幸福的滋養,才能經得起挫折、失落。當前學校教育雖然比過去更加豐富,注重學生實踐能力,但依然忽視了他們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從學期末的“三好生”、《成長腳印》上很難體現出學生在面對不同事件時的反應,這樣的期末評價是否精準?結果往往影響著過程,沒有這方面的反饋和激勵,學生不會注意到自己平時的言行有什么問題,只能靠班主任進行適當的教育,但這是遠遠不夠的。
學生自身心理具有一定的延展性。相比低年段,小學三、四年級在各個方面的要求難度都上了一個臺階,學生會在這個階段遇到較多的挫折,這時與他們的意志發展和情感發展產生碰撞時,就會出現不同的偏頗。比如,一個孩子缺乏獨立精神和知識經驗,一旦碰到瓶頸,不是迎難而上,而往往會質疑自己,產生畏難情緒,進而生發出急躁、恐懼、憤怒、抱怨、放棄等不良情緒;在分析錯誤時,往往會把原因歸于外界他人;久而久之,形成性格定勢,抗挫折能力不言而喻。
小學生抗挫折能力培養策略
直面應對,建立自信 生活中的挫折猶如一把刀,它既可以割傷自己,也可以為己所用。教師既然無法幫學生避開所有磨難,就要教會他們應對的方法和策略。小學中年段的學生基本能夠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思維發展具有可逆性。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心理變化,引導他們擊敗挫折,建立自信是最直接的方法。中年段的學生,個性發展不是很穩定,家庭寵愛,往往把他們變成了溫室里的花朵,使他們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一旦他們的自尊、交往、愿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在頭腦中出現障礙。輕則哭鬧,情緒波動,心灰意冷,悲觀失望;重則拒食、退縮不上學。對此,班主任首先要端平自己的心態,明確自己為人師表的責任。在教學較復雜的知識點時,要分幾課時來逐步引導。培養抗挫折能力更是一個較大的工程,可以分為幾個積極向上的主題來引導:百折不撓的毅力、堅忍不拔的意志、矢志不移的恒心、樂觀自信的精神。科任老師還可以發揮課堂教學優勢,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挫折教育要素,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用道德與法治課單元主題“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語文課“感受歷史人物故事”篇章等感動和教育學生。在學生中尋找克服困難的榜樣事跡。
因材施教,多元并舉 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最直接的教誨。豐富學校德育活動,創建抗挫折能力專題將是一個吸引學生的好方法,這就好像是教學的第二課堂。可以從一份不記名的調查問卷入手,讓學生給真實的自己打分。在這個主題中,可以特意設置一些較難完成的任務,讓學生體會到挫折和失敗,倡導每一個學生走出“溫室”,挑戰自我。這樣的專題,可以全校各個年級串聯起來實行,每個年級的難度不同,他們還能看到去年的自己克服了什么樣的困難,從而增強自信心,給自己穿上一層抗挫折的“盔甲”,最后幫助學生提煉出一兩個實際有效調整自身心態的方法。在其他活動中,也可以找到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任何一個活動都有最后的結果和評價,勝利者或因驕傲埋下失敗的種子,失敗者或因同伴老師的關心和鼓勵體會到天將降大任的不易。一個孩子每日在學校的時間占據了生活的三分之一,校園氛圍也是影響一個孩子的重要因素。情緒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因此建立良好的輿論班風,讓學生層層幫扶、榜樣依托,借助中年段學生的競爭意識,也可以適當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激勵家長,家校合力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根本的,也是最難以替代的。家長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家庭教育成敗。有的家長會在跟老師的溝通中流露出強烈的無力感,在強烈的家庭教育矛盾后,想讓自己的孩子放任自流一段時間。這樣松緊不一的教育,不僅難以讓孩子形成擔當意識,更會讓他們產生僥幸心理。現在兩三歲的嬰兒都會對著媽媽的手機說“給寶寶玩玩”,已經是小學中年段的學生怎么不會受到家庭成員帶來的巨大影響呢?所以,當父母在面對自己和孩子的生活的時候,就可以在民主的教育下滲透抵抗挫折的方法。在教育過程中,要把握好度,既不能過分放縱寵愛,也不能粗暴打壓。所謂家庭的抗挫折教育,從一開始就應注意,當一個孩子經受了挫折而意志消沉時,如果家長再來批評孩子,告訴他這么做是錯誤的,要這樣那樣,那么已經有了獨立意識的孩子就會更加反感,糟糕的情緒愈演愈烈。任何一種教育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所謂的挫折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都是人需要的健康元素。營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圍,積極配合的家校溝通,良好的親子關系,多方面拉動學生的心理需求,都是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結束語
學生在長大。我們的教育方法也要根據不同年段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去適應和改變。讓每一位學生學會調整心態自我教育,讓學校的培養落到實處,讓家庭的教育及時有效,尋求更多的方法幫助學生用好挫折這把雙刃劍。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明發濱江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