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志春 董為紅


摘 要:以現代生態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在將生態產品劃分為市場生態產品和公共生態產品的基礎上,基于經濟學角度分析生態產品供求失衡,歸根結底是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及保護不力,從而引發生態產品潛在供給總量不足和結構性失衡。基于此,從保護和擴大自然界提供的生態產品能力入手,設計構架系統完善的生態產品供給制度體系,促進適度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充分挖掘生態產品的市場價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關鍵詞:生態產品;生態產品供給;經濟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F062.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8-0003-03
傳統經濟學主要關注市場資源配置和供求價格機制問題。傳統政治經濟學主要關注生產資料所有制。現代制度經濟學關注產權制度問題。現代生態經濟學是傳統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交叉領域,把市場失靈問題、生態產品生產和產權問題綜合起來,為中國新時期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本文立足于生態文明建設大背景,基于經濟學角度分析生態產品的供給規律,并嘗試設計科學合理的生態產品供給制度體系,以解決自然資源約束趨緊與擴大提供生態產品能力間的矛盾。
一、生態產品類型及特征
(一)生態產品的類型和特征
生態產品區別于附加人類勞動的農產品、工業產品以及服務產品,是對自然要素保護投入和利用開發過程中生產出來的物品或服務。生態產品有其特殊性,如脆弱性特征,雖然能被再生,但過度利用會枯竭;地域性特征,在一定空間范圍發揮作用。
生態產品可區分為市場生態產品和公共生態產品,市場生態產品是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要素產生的產品或服務,包括生態食品、采伐出的森林木材、海洋中捕撈的魚、從江河中抽取的清潔水、礦產品、生態旅游等;公共生態產品是人類保護修復自然要素中產生的產品或服務,包括清新空氣、清潔水源、珍稀野生動植物種和宜人氣候等。其中,市場生態產品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公共生態產品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競爭性。
(二)生態產品價值
對于市場生態產品,其價值可通過貨幣來衡量,體現為開放競爭交易市場中形成的價格。價格的高低不是所有者決定的,而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當前某些市場生態產品價格偏高是由于稀缺性造成的,加之替代產品不足,如旅游開發。
對于公共生態產品,存在著市場失靈,消費者偏好程度難以度量,需求價格不能準確地顯化,因此最優供給量難以通過供求分析來確定,可采取成本—收益分析來確定,并據此核算價值。
二、生態產品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態文明理念的普及,對生態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但在經濟持續發展中,制約可持續發展的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浪費現象普遍,自然資源作為生態產品的載體,其粗放式開發利用和保護不到位直接導致生態產品的潛在供給不足和結構性區域失衡,造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影響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首先,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直接破壞、侵蝕生態用地及附著的生態資源,而且工業排放物對土壤、大氣等產生污染。另外,人類不斷增長的生態產品需求引發過度開發資源,導致資源生態功能退化,如過度砍伐森林與開采礦產品等。
(一)市場生態產品的供求及耗竭分析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對于市場生態產品稟賦的制約,是引起價格變動的根本原因,我們用下頁圖1表示,T為市場生態產品數量,P表示市場生態產品價格,N表示人民生活水平(用國內生產總值、居民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等綜合因子表示),D表示對市場生態產品的需求,S表示供給。市場生態產品需求D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函數,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產品需求增加,其中N0 當人民生活水平很低(N0)的時候,市場生態產品供給彈性是接近無限大的,價格維持在很低水平P0,供給量為T0,遠遠沒有達到供給極限;隨著生活水平提升至N1,供給彈性開始下降,價格逐漸上升到P1,供給量大幅增加到T1,離潛在供給極限還有一定距離;當生活水平提升到N2時,供給彈性下降到接近于0,價格迅速上升到P2,供給量小幅增加到T2,已經接近潛在市場生態產品供給極限。 在生活水平達到N2階段,對市場生態產品需求極大,引起過度開發資源,接近潛在供給極限,表現就是價格上漲、市場生態產品開始走向耗竭。呂潔華等指出,經營主體會為了經濟效益而破壞生態公益林,導致環境惡化;朱永彬等指出,受全球氣候變化和經濟快速發展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中國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劉子飛指出,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我國近海捕撈漁業資源開始衰退。 以上可知,市場生態產品產出受自然資源條件和技術水平等限制,交易數量達到最優之后,供給能力就會下降,最終出現斷崖式枯竭。因此,我們要嚴禁過度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須大力保護自然界提供生態產品的能力。 (二)公共生態產品理論供求及市場失靈分析 公共生態產品屬于公共物品,理論上,由于非競爭性(即單個個體消費,并不影響其他個體同時消費),市場需求曲線為單個消費者需求曲線(分別為D1、D2……)的垂直相加,即為需求曲線D,供給曲線為S。所以,最終消費量為T,市場價格為P,第一個消費者消費量也為T,但愿意支付的價格為P1,低于總市場價格P,其他消費者類似。其中,P=P1+P2+……。然而由于非排他性,消費者都愿意不支付成本就能享用公共生態產品,所以,圖2中需求曲線是不存在的,市場價格無法顯現出來。因此,公共生態產品如宜人氣候、清新空氣,就像國防一樣不能通過市場來供給,而應由政府統一供給。 事實上,公共生態產品由于存在市場失靈,造成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約束不夠,對資源、對環境保護重視也不夠。所以,政府理應擔當起職責,加大生態保護修復投入,為公眾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三、生態產品供給制度體系設計及價值實現
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代價,引起生態產品供需矛盾突出,迫切需要我們改善生態環境,提髙生態產品供給總量和增強供給能力。市場生態產品價值雖然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但由于過度利用會枯竭的原因,我們應該控制總消費量,引導最優消費總量吻合潛在市場生態產品的供給極限,達成帕累托最優,實現市場生態產品最大價值;對于公共生態產品,須采取政府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的手段統一供給,可通過核算成本或評估收益測算其價值。
(一)市場生態產品供給制度體系設計及價值實現
實現市場生態產品價值最大化,政府作為最終供給方,要勇于主動打破壟斷,規范供給行為,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首先要集約開發利用市場生態產品,其次要實行總量和強度控制,避免破壞生態平衡、引發自然資源和生態產品的枯竭,大力發展產業化的生態經濟體系。
1.明晰自然資源產權。市場生態產品依附的土地、森林、河流等自然要素,大多是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要實現市場生態產品市場化經營,就應建立多元化的、可交易的產權體系。雖然具體代表統一行使主體規定為自然資源部,但由于資源眾多難以直接掌控,須明晰市場交易的具體供給主體,做好所有權實際行使主體的確權登記工作。另外,還須加快界定自然資源使用權、承包權、經營權等其他權利,進一步細化事實供給主體。
2.創新和完善市場生態產品有償使用制度。創新并健全國有林木、國有草原、清潔水資源、礦產品等市場生態產品有償使用制度,完善所依存的自然資源產權(如土地使用權、草原承包經營權)交易市場規則,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生態旅游;建立健全最嚴格的管控政策,禁止無償采伐森林林木、禁止草原上無償放牧、禁止無償取用清潔水等。
3.有節奏、有時序地供給市場生態產品。短期來看,市場生態產品具有數量有限性特征;長期來看,可通過自然過程再生,但如果被利用速度超過再生速度就會枯竭。因此,政府應建立起彈性供給管理制度,通過總量、強度控制或許可(如森林限額采伐、禁牧休牧、用水許可),實現有節奏、有時序的供應市場生態產品,促進市場生態產品的量、價隨階段、空間、時序而動,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二)公共生態產品供給制度體系設計及價值實現
公共生態產品的生產、供給不能由市場上的個人決策來解決,必須由政府承擔,采取直接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方式,或購買生態保護修復服務方式提供,通過核算生態保護修復成本或評估收益計算價值。其中,生態保護的成本包含投入成本和機會成本。
1.中央政府直接開展或部署地方政府的生態保護修復。中央政府須加快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全面推進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大力完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合理確定重要生態功能區,明確禁止和限制開發區域,并督導實施。中央政府作為最終供給者,既可以通過資金投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的生態修復、生態治理和生態建設工作,恢復或增強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又可通過制度設計,如出臺激勵政策、建立補償交易基金、財政縱向和橫向轉移支付制度等,提高地方政府公共生態產品的生產積極性。
2.探索激發企業和社會參與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公共生態產品部分由企業或社會直接供給,是解決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有效途徑,既減輕政府供給的壓力,同時也能夠覆蓋到部分政府服務所到達不了的領域。一是探索與企業合作共贏的生態保護模式。比如對從事環保事業等的企業,政府可以通過減免部分稅費或者補貼的方式,保障企業獲取一定的收益,提升企業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二是激發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生態保護機制。政府可采取捐贈或直接持股方式,支持環保組織、扶貧組織等非政府組織,開展扶貧王程或生態項目,在促進生態區發展的同時提高了該地區生態公共產品的生產能力;對于個體,政府可以采取農業補貼方式,鼓勵發展多種類型的農業生產,從而提供諸如潔凈空氣、保持水土等公共生態產品。
3.以地方政府為主推動自然生態空間系統修復,保護或擴大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生態修復要堅持政府管控,遵循屬地原則,可由政府相關部門直接開展,也可采取政府向市場購買服務的直接交易方式開展,或者是通過讓渡收益權引入社會資本的方式推進。對于重大的生態修復工程,由于涉及到整個國家生態安全,必須由中央政府直接開展修復,或者委托地方政府開展,但以中央轉移支付的方式給予資金支持;對于生態修復繁重的地方政府,中央應給予資金支持。首先,全面開展資源退化、生態污染等動態監測和評價,并根據動態監測和評價結果、生態功能重要程度及成本收益評估結果編制生態修復專項規劃。其次,激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按照誰修復誰收益原則,給予企業或個人一定期限的地役權、自然保護地內的探礦權和采礦權、取水權、水域灘涂養殖捕撈的權利、海域使用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特許經營權等產權激勵,形成多方參與、公開透明的市場化運作方式。最后,落實和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本文探討的生態公共產品指無法追究到具體損害責任人的生態修復產生的。對于能追究到破環承載生態保障功能的自然要素的具體責任人的,堅持誰破環、誰補償原則,一律要求承擔具體損害成本或責任。
4.制定生態功能區分等和最低價格標準制度,建立公共生態產品政府公示價格和更新體系。只有在政府購買生態保護修復服務的價格合理或補償到位的基礎上,公共生態產品的生產才能長期持續下去,因此中央劃定統一的最低價格標準非常必要。可綜合考慮生態功能區生態重要程度及保護修復難易程度等因素,進行等別劃分,并采取核算平均投入或機會成本、評估收益等方法分析制定公共生態產品各個等別的最低價格標準。
著力構架公共生態產品政府公示價格和更新體系,激勵社會各界從事生態保護修復。在測算公示價格中,應以成本法為主,也可采用揭示偏好法、陳述偏好法等方法。
具體評估服務價格或生態補償金時,可在中央政府劃定的最低價格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政府公示價格來確定。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Daniel D.Chiras,John P.Reganold.自然資源保護與生活[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3]? 湯姆·蒂坦伯格,琳恩·劉易斯.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4]? 田野.基于生態系統價值的區域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5]? 劉堯飛,沈杰.新時代生態產品的內涵、特征與價值[J].天中學刊,2019,(1):77-80.
[6]?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訪談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司司長鄭凌志[J].國土資源,2018,(12):23-25.
[7]? 呂潔華,張洪瑞,張濱.森林生態產品價值補償經濟學分析與標準研究[J].世界林業研究,2015,(4):6-10.
[8]? 朱永彬,史雅娟.中國主要城市水資源價值評價與定價研究[J].資源科學,2018,(5):1040-1050.
[9]? 劉子飛.我國近海捕撈漁業管理政策困境、邏輯與取向[J].生態經濟,2018,(11):47-52.
[責任編輯 文 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