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湖

在2012年浙江省深化課程改革以來,筆者所在學校構建了課程方案的頂層設計,形成了“結構多元、尊重選擇、激發潛能、差異發展”課程特色,滿足了每一位學生的結構性、方向性和個性化選課需求。隨著2017版國家課程標準修訂、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和高考綜合改革全面推進,急需普通高中重構學校課程。
學校選修課程的重構
重構選修課程的依據 重構選修課程,要依據學校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隨著新課改和高考綜合改革不斷推進,重構選修課程要以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學校的課程建設要滿足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差異化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文與科學并舉,基礎厚重和個性化發展和諧”為課程建設基本思路,形成了“結構多元、尊重選擇、激發潛能、差異發展”的課程特色;激活每一位學生發展內驅力,為每一個學生發展搭建階梯,讓學生進入自主發展的快車道,實現學生在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個性化發展。
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重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的課程體系 拓展型課程重構,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在學科內部橫向和縱向重構,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核心素養;“互聯網+”和“STEM+”是課程中兩大重要元素,把學習者置于中心地位,讓學生與生活、生產、社會、現代科技、學科前沿知識聯結,聚焦問題解決,批判性思維、團隊協作、數字素養的培養。項目研究課程重構,主要以學科和主題兩個視角進行設計,學科視角是聚焦各學科核心素養,聯通多學科知識,讓學生跨學科學習,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感受跨學科學習,感受學科之間不是孤立的,解決問題需要多學科知識;主題視角是基于某個學習主題開展跨學科學習,讓師生在“浸潤式”的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因此,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升重構課程群的系統性和層次性,重構同一施教對象的認知結構,將本專業培養方案中若干門在知識、方法、問題等方面有邏輯聯系的課程加以整合而成的系列課程。
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開發課程群 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重構學校課程體系。以國家課程為主干,開發符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選修課程,將核心素養的各項要素分解到具體課程中,打通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之間的通道,實現校本選修課程與國家課程的有效整合。基于核心素養開發課程群,挖掘學科內部或學科之間邏輯關系來構建學科課程群,利用學校和地區特色來滲透多學科課程群。充分挖掘校內外課程資源,確保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有效實施,更多地關注顯性和隱性課程的對接。
重構學校選修課程的途徑 通過多種途徑,提高教師重構選修課程能力。其一,重構教師專業發展頂層設計,激活教師完善選修課程的內驅力,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和校本研修等多種途徑,幫助全校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拓展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開發和實施選修課程專業修養。同一課程群任課教師定期開展校本選修課教研活動,形成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適應新高考的相對完善的選修課程方案。校本研修中,把學校重構課程方案化為教師自覺行動,形成提高重構校本選修課程質量的策略和方法。其二,教學資源建設與重構選修課程相結合。為提高選修課程教學質量,必須有相應的教學資源支撐。學校創新實驗室和學科專用教室建設與重構校本選修課程相結合,學校全面開展所有學科的創新實驗室和專用教室建設。其三,聘請校外專家聯合重構選修課程。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和各行各業專家聯合開發和完善選修課程體系。科技類課程通過與大學共建“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基地”,共同探索“創新教育、聯合培養、個性化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形成高校教師指導,學校教師為主,開發創新人才培養課程群、德育內化課程群、探索型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群等,與區域內各行各業聯合重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如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群在原有基礎上,注重課程層次性、系統性,形成課程體系,提升課程質量。其四,選修課程評價為重構選修課程提供依據。構建了選修課程評價方法,評價目標與課程建設目標相一致,將評價過程與教學過程、重構選修課程過程整合,形成了選修課程教學質量個性化評價方法。實現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相相結合,選修課程評價注重師生的互動性,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作出評價,同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和作品成果進行自評。
讓學生參與校本選修課程重構,以學生的發展需求重構校本選修課程,從學生視角審視選修課程,并不斷架設階梯,多層次培育學生發展增長點,讓選修課程教學質量評價促進選修課程的重構。校本選修課程的評價包括教材評價、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對不同類別的課程構建不同評價方法,在評價主體上分為自我評價、同行評價、教學管理者評價、專家評價和學生評價。
校本選修課程體系重構的方法 組建特色課程群(如圖),在已形成核心課程但結構較為單一的課程群,可以按照“由點到面”的發展路徑,以“整合發展,拓展開發”為策略,形成一個多樣化的特色課程群。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構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于社會實踐以上及勞動和技術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理性知識與經驗知識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應具有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課程目標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課程開發面向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著力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要避免僅從學科知識體系出發進行活動設計,課程實施注重學生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課程評價主張多元評價和綜合考察,提倡多采用質性評價方式。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從自然維度、社會維度、自我維度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程實施主要活動方式和關鍵要素:
考察探究 通過深度觀察、針對性訪談、科學實驗等方法,獲取有效信息,培養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自主探究的精神。其關鍵要素是:發現和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優化方法;研制工具;獲取證據;提出解釋或觀點;交流、評價、反思、改進探究成果。
社會服務 在學生活動過程中,促進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成為盡職盡責、敢于擔當的人。其關鍵要素是:明確服務對象與需求;制訂服務計劃;開展服務行動;反思、分享、服務經歷和活動經驗。
設計制作 靈活掌握、融會貫通各類知識和技巧,提高學生的技能、提升知識遷移能力,形成工匠精神等。其關鍵要素是:創意設計;工具或材料選擇;動手制作;交流、展示、反思與改進。
職業體驗 通過對各行各業體驗,發現自己的專長、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規劃,提升生涯規劃能力。其關鍵要素是:選擇或設計職業情境;總結、反思和交流體驗過程。如學校與企業合作開發職業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構建分層次、分類別課程體系,讓學生去探索。
國家課程的重構
新高考方案強調“選擇性教育”理念,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將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落實、落細、落小。力求構建既體現基礎性又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課程結構,在內容組織、教學資源投入,經學生過程設計,評價落實融入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實現國家課程的再創造、再開發。
對模塊內容進行重新定位 深化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師教學不能止步于“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以學為中心,為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的任務為中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以項目式等方法,讓每一位學生在教學各個環節都處于學習探究中,根據學生的學習路徑來確定教師教學路徑。因此,教師在選用模塊內容時,必須對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根據課程標準、教學資源、學生學習路徑等方面,解讀和定位模塊內容蘊含的學科價值,然后備課組教師運用集體力量,科學、創新、系統地改變模塊內容的組合。
對模塊結構進行有效重組 現行使用的教材,模塊知識內容編排主要呈現“螺旋式”上升的規律。同一類知識被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分布于各個學段的模塊中,不利于學生在學科學習中形成科學系統的知識體系,容易造成知識碎片化。所以,教師應該進行大單元教學,對教材進行科學取舍與重組。
對模塊順序進行科學調整 只要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的教學順序就是科學的順序。模塊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可以通過調整模塊的順序來實現課程結構的優化。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不必拘泥于教材所呈現的教學順序,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出相應的調整。
對模塊外延進行多維整合 教材都是極其精簡的,其各模塊的內容都是學科專家在眾多豐富的課程資源中精挑細選的結果,使得學科模塊內容顯得單薄,單薄的內容能夠支持的往往也是單薄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憑借自身的領悟力和創造力,采用新穎、靈活的引導和交流方式,“學為中心”教學策略、項目式學習方法、交流互動式學習過程,創新團隊評價方法,多維度整合教學資源,使得單薄的模塊內容豐富化、立體化。因此,提出以問題為導向,實施“主題式”教學和“項目化”教學,選擇一個核心主題或項目,實行跨模塊的知識內容整合教學。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需要以課程為依托,課程的品質決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品質,課程結構決定著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結構,課程體系培養和發展的正是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重構課程結構永無止境。
(作者單位:浙江省天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