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玲
摘 要: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中國共產黨正帶領億萬人民向著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發起最后的總攻,并提出對于主要致力于物質扶貧這一人類歷來的主張和做法的不同意見。對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成果和問題進行梳理,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志、扶智的重要論述中,分析貧困戶內生脫貧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給出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精準扶貧的路徑。
關鍵詞:脫貧攻堅;扶智;扶志
中圖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8-0033-02
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我們要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險越向前,把短板補得再扎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中國共產黨正帶領億萬人民向著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發起最后的總攻。貧困問題有史以來一直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頑疾。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貧困問題非但沒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徹底解決,反而在世界不少國家和地區加劇了。在國際社會上,很多人仍然將貧困問題僅僅視為物質匱乏問題,將絕大部分精力用于從物質方面尋求解決方法,或者解決貧困的辦法僅限于從外界提供物質性的輸入,我們可以從近幾十年無數的援助計劃,無論是國際社會還是一國之內的,看出這種物質假設的盛行。然而,事實證明,這類做法不僅無助于消除貧困的根因,反而進一步加劇,甚至于產生很多副作用,譬如人的惰性和依賴性不降反升,工作意識與熱情越發淡薄等等[1]。世界各地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貧困問題的深層原因其實與物質無關,而是與社會形態、意識和人們的精神方面密切相連。
一、中國脫貧攻堅階段的顯著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工作成就舉世矚目,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的力度和成效前所未有。黨的十八大以來,貧困人口由9 899萬人減少到600多萬人,連續7年每年減貧規模都在1 000萬人以上,相當于歐洲一個中等國家人口規模,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見[2]。脫貧攻堅到了目前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面臨的最難解決的問題是貧困戶內生動力難調動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兩種問題。
1.農村子女贍養老人不積極,導致老人成了實際上的貧困戶。我國農村的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事實已經處于整個社會的最底層,是整個社會最弱勢的群體,其生存狀況令人擔憂。他們為子女的學業和婚事耗盡所有積蓄,年老時失去了經濟來源,贍養問題完全依靠子女自覺,而有些子女不知感恩,視老人為負擔。常見的現象是子女住在新樓房而老人居住在村莊周圍低矮破舊的房子里,有些村莊周邊甚至出現了老年人聚居的微型“老人村”。老人得不到妥善的贍養,成了實際上的貧困戶。
2.等靠要思想嚴重,為了享受扶持政策,主觀上不愿脫貧。對于扶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講話,“社會政策要托底”[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4],“對貧困人口實施特惠政策,做到應扶盡扶、應保盡保。”[5]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必須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隨著各級黨委政府物質扶貧力度越來越大,調高了貧困戶的心理預期,產生了高位預期效應和效用遞減效應。部分貧困戶錯誤理解中央扶貧政策,坐等扶貧干部主動上門送錢送物、靠著底線政策苦捱苦等。還有一些貧困戶以前就懶散饞,不愿意主動勞動,甚至產生了“日子過不下去有國家兜底”的心態。“坐在門口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這些人沒有產生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給基層扶貧工作帶來了“破窗效應”,其他貧困戶很容易受到這些“懶漢”的影響。
二、習近平扶貧思想中關于扶志扶智的論述
針對以上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有重要的論述,貫徹習近平關于此類問題的論述精神是我們在基層解決扶貧難題的關鍵。
關于農村老人得不到贍養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懂得感恩,孝養父母,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黨和國家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教師隊伍素質能力不斷提高,讓貧困地區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6]。我們應該深刻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轉型、扶貧扶智方面的重要論述,把工作重心放在讓拼搏奮斗、向上向善的精神文化源泉滋養到貧困地區,改變這些地區長期形成的封閉落后的思想觀念,喚醒農村兒女感恩心、對父母的孝心,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關于解決等靠要扶貧戶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幸福不會從天降。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7],“擺脫貧困首要并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總書記在多處強調:“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這里提到的這種意識應該可以理解為,“我們先要扶老百姓的志氣、志向。”[8]由此我們看出,激發內生動力,是告別貧困的根本性措施。
三、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扶志扶智路徑選擇
1.堅持扶貧、扶志與扶智同向發力。從“內因”出發,堅持扶貧、扶志與扶智同向發力,轉變村民“等靠要”思想,不斷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推進,如何補足貧困群眾精神上的“鈣”尤為重要。針對目前的情況我們應該注重貧困地區精神貧困的改善,激發起貧困群眾的感恩心、進取心,讓農村子女盡孝道、立大志,激發內生奮斗動力,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各種善行義舉,團結一致,共同脫貧。例如,河南省商丘市按照“子女盡孝、社會善助、政府引導、家庭為主、村民自治”的原則,積極推廣“子女自愿交納贍養費+財政補貼+幫扶單位資助+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捐助”的孝善敬老模式,把“精準扶貧”與“孝善文化”有機結合,建立健全正面激勵、道德約束、示范帶動、輿論監督,引導子女主動承擔贍養老人義務,讓農村貧困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