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碧潛
摘 要:伴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食物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大米,作為人們飲食中必不可少的主食,其品質的好壞也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狀況。因此,在種植業發展逐步科技化、生態化的當下,人們對于生態水稻的關注度也居高不下。許多的種植專家也在實踐中不斷地尋找創新的水稻栽培技術,以此來提高水稻的品質,從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本文就針對水稻生態栽培技術的開展與顯效,做出以下探討,供業內人士共同參考交流。
關鍵詞:水稻;生態栽培;栽培技術;開展;顯效
我國作為水稻栽培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帶領下,已逐步成為稻谷類生產大國,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水稻品種,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而且我國的一些先進科學的水稻種植技術,還為發展較為落后的國家帶去了極大地益處。使得我國在國際中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也為造福全人類,做出了不小的貢獻。要想持之以恒的發展水稻種植行業,對于生態的保護要得到所有人的重視,因此,近些年來,我國的種植業就以保護生態平衡為前提,不斷地進步完善生態種植技術。通過生態栽培在水稻種植中的實踐運用,對于整體的水稻種植業表現出了較為突出的成績。
一、生態栽培的意義
如今的農業、種植業都在逐步科學化,為了讓農業得以持之以恒的發展,對于生態的保護和改善也是迫在眉睫的。而生態種植就是指:在改善、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運用符合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的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因此,發展生態栽培技術,也是為符合國情符合社會發展的重要種植技術。
而在種植水稻中運用生態栽培技術,可以在保障大米品質的基礎上,對于提升產量,保護生態環境都有很好地作用,繼而能夠保障人們吃到的每一粒大米都是綠色、營養、安全的。
二、如何開展水稻生態栽培
(一)地理位置的選擇
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陽光、土壤、水分,對于水稻的種植來說,優秀的地理位置是保障水稻生長的基礎條件。雖然水稻對于土壤中水分的要求較高,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濕度,要從多發面綜合考慮土壤、光照情況,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選擇適合的稻米品種進行種植。同時也要考慮田地的生態環境,要選擇周邊地區沒有污染源的環境位置,空氣條件要相對清新,土壤肥厚透氣性較好的田地進行水稻的生態栽培。
(二)合理地進行田間管理
水稻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給水灌溉環節,在整體的水稻生長過程中,對于水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水稻的幼苗發育期,幼苗葉面面積較大,光合作用強,因此這個時期的需水量也較大,所以要保障幼苗時期的田間水位在3~5cm。到了抽穗期間,水稻對于水分的需求也僅次于孕穗期。同時在灌漿期也要保障田地里的水分,避免出現米粒小、不出殼的情況發生。在做好灌溉管理的同時,也要運用生態栽培技術進行科學的防害治害。
(三)構建和諧的生態種植體系
在整體的水稻栽培過程中,要避免使用有害的化肥及農藥,可以運用科學無公害的生態技術來替代化肥農業的功效。通過科學合理地研究,依照生態鏈平衡的關系,利用物種之間的相生相克,在田地間放養一些蟲害的天敵。例如在田地間養殖稻花魚,稻花魚以田地間的雜草以及害蟲等為食,而且稻花魚的排泄物還能用作水稻生長的肥料。在保障水稻能夠保質保量生長的同時,稻花魚還能為種植戶帶來額外的收益,可謂是“一箭雙雕”。同時也可以科學的培育微生物系統,讓益生菌替代農藥,保護生態平衡的同時也能增加水稻的抵抗力,是構建和諧生態體系的重要技術。
三、水稻生態栽培的成效
(一)優化大米品質
在食用中可以發現,不添加有害化肥及農藥種植出來的稻米,可以保持原有的自然香味,口感較好。所以“綠色優質”也是目前人們對于農作物的要求標準。而通過生態栽培,為稻米創造除了更好、更自然的生長環境,運用生態栽培技術種植大米,可以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大米的產量以及質量。生態稻米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也能提高水稻種植者的經濟收入。
(二)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人類生存環境形勢較為惡劣的時代背景下,環保是每一個人都要重視的事情。
為了能夠使農產品種植業得以持久的發展,保護土壤環境的生態平衡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農田的生態系統擁有自我調節能力,對于較輕的污染具有自我恢復的能力。因此,我們不應該濫用化肥農業,從而破壞土壤環境該有的生態平衡。當土壤環境受到破壞,整體的農作物種植業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通過在水稻種植業中運用生態栽培技術,可以減少有害化肥農藥的使用,節約資源的同時,還能起到很好地維護生態平衡的作用。以此來達到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環保理念。與此同時還能提高水稻產量,保證消費者的食用安全,也能推進水稻種植業以及整體的農產品種植業的長久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態栽培是現代農業種植系統重要的技術指導,是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先進科學技術。同時也保障了人們的食品安全,讓消費者可以食用到真正的“綠色食品”,從而推動整體的農產品銷售行業的發展。所以,要想將水稻生態栽培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探究水稻種植技術,了解最新的水稻種植動態,掌握優秀的水稻種植技術。繼而選擇好種植環境,培育好水稻幼苗,做好科學合理地田間管理,構建和諧的生態種植系統。從而提高水稻的產量與品質,進而提高種植者們的經濟收益,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幫助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韓葉剛,嚴振華,龍素宇.水稻生態栽培技術探討[J].種子科技,2019,37(14):48+52.
[2]朱振中,李作偉,羅偉景.水稻生態栽培技術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9,39(10):84-85.
[3]王成榮,駱濤林.水稻生態栽培與增效養殖技術[J].江西農業,2018(04):79.
[4]單愛娟,蔣祖明,李娟,等.機插水稻大田綠色生態栽培技術規程[J].上海農業科技,2018(01):42-44.
[5]李先喆,徐慶國,劉紅梅.栽培條件對水稻鎘積累的影響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科學,2015(03):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