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菊香
摘 要:昆山,一個連續14年在中國縣域經濟獨占鰲頭的第一經濟強縣,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時代中奮力前行的中國的縮影。許多人驚艷于其發展的飛快速度,往往將其飛速發展歸功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探索的正確道路,卻忽視了這背后上百萬進城務工人員的努力。如此龐大的務工人數衍生出一系列城市資源問題,大到住房問題,小到出行問題,而這其中首要的便是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教育問題。聚焦新昆山子女家庭教育指導策略的研究,意圖探索出一條專屬于他們的教育之路。
關鍵詞:隨遷子女教育;家長教育觀念;家校合作
一、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城鎮化持續快速發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成為一個突出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走訪觀察以及平時教育資源的收集,我們發現問題主要聚焦于外來務工人員經濟收入水平偏低、家長自身文化素養缺乏等問題。多數外來務工人員平日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疲于應付工作生活上的事情,再加上本身文化知識的相對匱乏和對子女教育重視程度的不足,讓他們相對缺少精力來有效地和孩子溝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相當多的家長把以學校為主導的教育方式作為孩子唯一的學習途徑,認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比較前者更為重要的思想根深蒂固,沒有正確認識到家庭教育帶給孩子心理成長的重要作用,不知道脫離家庭教育的孩子難以在生活上有良好成熟的認知,更無法在自己的學業上重視起來。而且在當前務工人員時間緊、對孩子教育重視程度不足的背景下,許多學校也沒能肩負起對隨遷子女的教育督促作用,對孩子的發展聽之任之,缺乏與他們溝通的有效機制。
二、加強家校合作的具體措施
1.學校幫助指導家庭教育,用好“溝通”良藥
為解決因務工家長工作繁忙導致孩子教育的忽視問題,我們主張建立老師參與的家長與學校的溝通橋梁,可以成立隨遷子女家庭教育專項小組,在制度層面加強家校合作的規范化和系統化。組內每個教師分配對應學生,平時觀察記錄孩子們在學校學習中的問題,多與家長進行溝通,傳達學校教學進度和學生學習的改進措施,讓家長成為學校管理的重要合作者。對于那些家庭條件較差產生的通訊聯系難的問題,我們提倡教師可以采取家訪的形式,了解學生校外家庭生活的情況,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解決困難并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
2.多種方式齊下,改變家長觀念
為了老師與家長交換信息良好作用的發揮,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交流平臺的建設,或是利用家長會的舉行進行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必要時可以充分發揮優秀家長的榜樣帶頭作用,鼓勵其他家長通過言傳身教影響孩子,讓家長自身重視起這個問題,從而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家庭內部的整體素養,讓孩子能在適宜的家庭教育環境中快樂成長,不僅有利于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還可以改變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長的教育思維,相信學校的能力,讓他們積極響應學校的建議和舉措,也更加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讓家長從學校教育旁觀者的角度走到合作者角度,從弱化溝通重要性的幕后走到臺前,逐漸成為擁有適當正確的教育理念、能夠推動孩子向前發展、具有科學教育方法的家長。在優化的家校合作關系中,學校與家長相互學習,共同參與,增強互相的信任程度,讓家校合作的內容與形式逐漸豐富起來,促使家校合作不斷以孩子為中心深度融合,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
3.幫助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樹立孩子自信心
為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外來務工隨遷子女的心理輔導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可以主動傾聽他們的傾訴,給予學生無條件的尊重與關懷,對于那些難以接受不斷變動生活的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學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土壤,學校在幫助學生的同時要引導家長參與學生健康心理發育的建設活動,家長通過學校教學拓寬自己的視野,最大可能地為孩子們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們也能在這一過程打開生活變動不居的心結,達到青春心智的良好發育,構筑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只有孩子的內心強大起來,才能充分調動和激發起學習的潛能,尊重和接納來自學校家庭的教育,發自內心地認可和接納父母、老師的教育建議。
三、遺留的問題
城鄉教育的差距客觀上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隨遷子女想要進入城市公辦學校讀書,出現了教育資源的局部缺乏問題,并且隨著這些兒童年齡的增長,還存在著今后孩子們如何升入高中、如何參加大學招生考試報名的問題。就目前情況來看,城市不具備收納數量如此龐大的學生的能力,導致目前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后教育的意愿難以實現。要想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應高度重視區域內的公辦學校資源很難滿足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需要的問題,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這一弱勢學生群體加以更多的關注。
綜上所述,對于隨遷子女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家校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有了家校合作,隨遷子女的良好發展才會得到保障,無論從知識的學習還是心理健康的良好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其次應該呼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為孩子們提供相應的教育資源,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資源匱乏,師資力量不均衡,上學難的問題,要充分正視隨遷子女數量急劇增加這一客觀現實,積極支持開展相應教育活動。我們堅信會有更多的學生享受到學習春風的吹拂,會有更多的國家未來棟梁從這一新型的育才搖籃中誕生。
參考文獻:
[1]田慧生,吳霓,張寧娟,等.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教育狀況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8(4):13-21.
[2]湛衛清.融合教育: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的新策略[J].人民教育,2009(11):6-8.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