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媒體的市場化程度提高,新聞媒體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近來呈現多種發展趨勢:一是媒體的形態不斷豐富;二是新聞傳媒在履行其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存在著責任缺失問題,并表現出世俗化與媚俗化同在,新聞性與獵奇性共生,監督功能與違規違法行為交織,文化傳承與文化沙漠并存等一系列特點。近年來,為了獲得市場和更高的利潤,很多媒介編輯方針的娛樂化,使媒體遭受到了滑鐵盧。因此新聞傳媒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多的被提及和關注。
【關鍵詞】中西方;新聞倫理;社會責任觀
【作者簡介】楊潔,定西市安定區廣播電視臺記者。
為了確保新聞傳播活動正常有序進行,必須構建有效的新聞道德自律與監督體系。
到底什么是新聞倫理呢?斯坦福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教授吳惠連先生與清華學子談到,其實沒有什么專門的新聞倫理,其本質和咱們生活中的道德倫理一樣,新聞倫理就是生活中的倫理在新聞中的實踐應用。同樣的,不同的倫理準則就會導致新聞中的倫理沖突問題。那么怎樣才能把這種沖突最小化?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新聞倫理,我們應該遵守新聞的第一性,確保報道真實。其次,要根據報道新聞的重要性來決定,堅守怎樣的準則。比如,在曝光不文明行為時,講真話的責任就大于不傷害他人的義務。由此可見,新聞傳播倫理雖然反映的只是新聞傳播領域內的道德關系,但也是人類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一系列規范原則。
我們知道,新聞事業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內在規律,這種內在規律并不是某一個新聞從業人員或者某個新聞媒體的主觀愿望,而是經過社會環境和歷史發展的實踐,獲得廣泛社會認同的普遍價值主張。作為信息“把關人”和“篩選者”的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媒體都應該尊重新聞事業的這一內在規律。而近年來,由于媒體工作者的社會責任的缺失,新聞傳播倫理出現了“失衡”與“錯位”,出現了有償新聞等。很多媒介以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為編輯方針,處理新聞,更甚至制作新聞。在很大程度上,它們蔑視正統新聞應該奉行的“公正、客觀、平衡、分析”等守則,竭盡虛實夸張之勢,將新聞與娛樂混為一體,訴諸于大眾感官的刺激。比如說,新聞記者“介入新聞”,助推慘劇發生。那幅著名的《饑餓的蘇丹》獲獎后,有人問凱文卡特那小女孩怎么樣了,凱文卡特不知道的同時也開始自責。同時,很多人譴責凱文卡特不該在第一時間選擇拿出相機拍照,而是更應該在第一時間趕走那隨時都有可能撲向小女孩的禿鷹。凱文卡特在自責和譴責中選擇了自殺。
中西方新聞價值觀存在差異性,這種差異性產生的原因首先是文化背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孕育出了璀璨的傳統文化,提倡以人為本,集體觀念。但西方追求言論自由,個性解放,獨立的人格,是典型的個體主義。其次是思想指導方針,我們以正面宣傳引導為主。這點從普利策新聞獎和中國新聞獎可以看出,我們更關注重大題材而西方更注重調查性新聞。正是因為中西方新聞界存在諸如文化背景、指導方針等種種差異,因而中西方媒體的社會責任也隨之不同。這種表現主要體現在新聞體制、理論基石、實踐方式上。其中,新聞體制是最本質的區別。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與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念是相符的,而在西方的新聞體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有時候與社會責任是相矛盾的。19世紀,美國新聞界的惡性競爭導致黃色新聞泛濫,給社會帶來種種危害,因此才提出社會責任論,其約束力也是靠新聞工作者和媒體的自律。在我國,記者和媒體的社會責任主要通過激勵也可以通過社會監督。新聞系統內部制定了一些獎懲機制,對行業標本、優秀記者、編輯進行表揚,優秀作品進行表彰。而社會監督就要求我們必須提高社會責任感,而且有義務真實、全面報道事實,充分的表達公共意見,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總之,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媒體都有義務正面宣傳引導,當好信息把關人。因此,維護新聞倫理,發揮社會責任是媒體必須的擔當。作為一名基層記者,聽黨話,跟黨走是最基本職責,新聞輿論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工作者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就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牢牢把握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動權、語話權,堅持政治方向不動搖,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要發好聲音、講好故事,就要用真心、動真情、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打動受眾,真正讓大家喜聞樂見,產生共鳴,進而提升新聞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當然在新聞報道中,有時候會遇到兩難的困境,這時就需要充分發揮記者的自我約束力,聽從良心的選擇,保持自身的正直。媒體都必須對傳達的信息、宣傳的思想負責,對受眾負責。很多時候,媒體的良知,也能折射出一個社會的良知。在新聞實踐中,需要充分考慮到公眾的利益,媒體必須顧及對社會的忠誠,而不僅僅是基于媒體業者或記者個人的利益。媒體如何面對良知的拷問?這是一個新聞道德問題,也是一個新聞觀的問題。首先,要認清客觀報道與主觀傾向的關系。由于客觀報道的相對性,所以產生了主觀傾向的相對性。其實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不能一刀切,不是說要做到客觀報道,就是對主觀性一概否定。報道任何題材的新聞,前提必須是記者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綜合能力,能夠把握和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很好的運用在實際中,這樣更加有利于新聞事業的發展。其次,媒體在“經營”新聞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更多的是要把社會效應放在首位。媒體不能為了自身的收視率、點擊量,片面的報道,扭曲事實。新聞的特征就是真實與客觀,如果一味迎合受眾而加入主觀傾向性,擺拍、策劃,就失去了新聞的意義。誠然,作為單個的社會人的媒體人,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但是,當媒體人通過媒體向公眾傳達信息、發表對社會問題的意見時,首先應該認清自己的角色,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尤為重要,要對所說的話負責。此時,你是職業的媒體人員,你所傳遞的信息具有社會效應。在對新聞采編中信息的認定、收集、加工、制作做到立場正確、信息豐富、傳播迅速,如果在處理和制作新聞事實的過程中,不遵守職業操守或職業素養欠缺,隨意加入個人的意愿或判斷,做出片面的定論,將會誤導受眾的主體判斷和對事實本質的把握。
綜上所述,新聞工作者要進一步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尊重新聞規律,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撲下身子、沉下心來,扎根基層,深入了解調查研究,練好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在實踐中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在群眾中發現好材料,梳理和闡發好材料中蘊含的雋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方法、技巧創作出精品力作來,提高新聞作品質量和水平,讓群眾愛聽愛看,切實發揮新聞媒體正面宣傳,引導、激勵人的作用。新聞媒體也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務”意識,自覺接受受眾和道德觀念的約束,在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點,提升其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李良榮.西方新聞事業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方圓震.中西新聞倫理道德比較[J].科技致富向導,2014年05期,
[3]周敏,中西方新聞記者社會責任觀比較[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6期.
[4]季劍青.國家與道德:民初共和危機與新文化人倫理關切的發生[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04期.
[5]陳燕.論輿論監督權的行使和制約[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