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結旺
摘 要:針對安徽省潛山市地貌“七山一水兩分田”的特點,將水稻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發展,能夠充分利用當地水土資源,提升水稻產量的同時增加養魚經濟效益。本文詳細分析了運用稻魚綜合養殖技術前的稻田準備措施、對放養魚的管理,以及如何處理好稻魚之間的關系,以供參考。
關鍵詞:潛山市;稻魚養殖;技術要點
潛山市境內多山地,水資源充足,但由于平原較少,因此可種植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針對當地氣候與地形特點,發展稻魚綜合養殖模式,能夠充分利用稻魚的共生關系最大程度上創造經濟效益。因此,有必要針對稻魚綜合養殖技術進行探究分析,以期為稻魚綜合養殖模式建言獻策。
一、稻田的準備
在稻田內進行淡水魚養殖并沒有太多環境要求,滿足以下幾項條件即可。這其中包括充足的水源、充沛的陽光、便捷的排灌設施、基本的蓄水能力、較強的保水功能等。除此之外要保證雨季不會出現山洪隱患,旱季不會缺水。
(一)稻漁設施
首先,要完善稻田田埂的加高和加固工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稻田被水淹沒,防止出現漏水的情況,避免魚類從中逃跑。一般情況下,要將田埂高度增至50~70cm之間,加寬直至30cm最為合適。其次,要將排、灌水出入口設置在稻田內相互對應的兩個邊角處,排灌水口要堅固耐用,以此保證水流暢通無阻,能夠勻速流過整片水田。再次,可以在稻田四周搭建防逃網與石棉瓦等材料,在排水口處搭建簡易且堅實的攔魚設備。設備可以用竹子或樹枝編制,高度最好能夠高出田埂30~50cm之間,在攔魚裝置周圍區域放些樹枝,也能起到防止魚類竄逃的作用。最后,注意科學合理地開挖魚溝與魚凼。魚溝通常在栽苗7日后進行開挖工作,開挖的地點應當方便對魚類的投料喂食。魚溝和魚凼之間要保持通暢,對魚凼的內壁最好采用石料進行鋪設。
(二)栽培管理
1.在播種秧苗前要注意開展翻耕工作,借助動物發酵后的糞便等有機肥料,與稻田專用的復合肥混合使用,對秧苗進行施肥。
2.將魚苗投入水田后對魚類進行餌料飼養,魚類排泄出來的糞便能夠為稻田提供所需的肥料養分。
3.針對稻田采取的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注意噴灑除害效率高、毒性較低的農藥。在水稻成熟準備銷售前1個月內,必須禁止噴灑農藥。防治病蟲害的關鍵是對稻瘟病的防治。
二、放養魚的管理
(一)放養魚種
1.在稻田內放養的魚類品種當中,通常而言以鯉魚和鯽魚為主。鯽魚和鯉魚性情比較溫順,相比于其他魚類對水中的環境耐受性更強,能夠適應淺水、高溫、低溫和低氧的環境。另外鯽魚和鯉魚具備雜食的能力,既可喂食動物性餌料,也可對其喂食植物性餌料,往往是稻田養魚品種的最佳選擇。
2.除了鯽魚和鯉魚之外,稻田內還可輔之以飼養草魚。草魚生性活潑好動,能夠在淺水當中進行活動覓食,一般以植物性餌料和各種青草為主。草魚具備較大的食量且生長速度較快,同樣是魚種的不二選擇。
3.放養數量的多少要根據稻田的大小、魚類的規格綜合考慮,通常而言每平方米魚的產量應當限制在75~100kg之間,這就需要工作人員要把控好將來魚的產量,切勿超過稻田可允許的飼養限度。
4.在具體選擇魚種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根據水質和稻田、氣候等具體情況,據此靈活選擇合適的魚類進行飼養。要利用到魚類不同食性的特點,讓魚類盡可能采食稻田中的各種餌料,以求能夠降低投入成本,提升水稻以及魚的產量。
(二)飼養技術
在水稻生長階段,應當將稻田內的水深控制在5~10cm之間,等到收割工作完成后,田內水深要提升至30cm以上。為了保證魚種能夠健康生長,工作人員應當按照魚類總體重的2%~4%之間投喂優質飼料,并按照養殖規格與天氣狀況適當調整投喂數量,以此保證投喂次數與實踐科學合理。對魚類的飼養必須參照以下幾方面標準:第一是投放魚苗的質量,所放養的魚種要保證顏色和體型正常無疾病,魚苗的鱗片應當完整無損傷;第二是投放魚苗的規格,實踐證明,在稻田內進行養魚必須投放體型較大的魚種,如此才可以有效提升放養的成活概率;第三是投放魚苗的密度,在魚溝內養殖魚類,需要在每畝稻田內放養150條以上250條以下的魚苗;在魚凼內養殖魚苗,需要在每畝稻田內放養300條以上350條以下的魚苗;在田塘內養殖魚苗,需要在每畝稻田內放養500條以上550條以下的魚苗;第四是投放的魚種比例,通常而言投放數量鯉魚占60%,草魚占20%,其他諸如鰱魚、鳙魚和鯽魚等共計占據20%的比例。
(三)魚病防治
針對魚類的魚病防治應當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如果此時處于魚病多發的季節,工作人員應當每10天里投喂1次藥物性餌料,每15天內用生石灰混合水沿著魚溝在稻田內潑灑藥餌。一旦發現魚類出現患病的情況,必須及時對癥下藥。在魚種放養之前需要用比例為1%的食用鹽水對稻田內的水進行消毒。
三、正確處理稻魚關系
對水稻進行淺灌與曬田有利于水稻的根系發育,有利于水稻的健康生長,有利于增加稻谷的產量與效益淺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較少,然而在曬田時要確保魚溝和魚凼之間應當呈“田”字形狀排列,以此保證魚類能夠在魚溝和魚凼中有足夠的空間活動。
適量的施肥有利于魚類和稻田的生長,然而施肥過量會造成魚類死亡。通常而言,在平田過程中應當先施加基肥,之后再施加追肥,要注重多次少量施肥。
在對稻田噴灑農藥過程中要控制好用量,盡可能采取無公害的防治方法。倘若出現病蟲害較重的情況,工作人員可以先噴灑高效且毒性低的農藥。在噴灑農藥前必須在晴天加大田內水量,粉劑類農藥應當在露水還未干涸的清晨進行噴灑工作,而水劑類農藥應當選擇露水已經消失的中午進行噴灑。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運用稻魚綜合養殖技術時,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從稻田的準備、魚種的選擇、飼養與管理技術等方面開展工作。另外還應當根據潛山市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運用稻魚綜合養殖技術,力求提升稻谷和魚的產量,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云勇.稻魚共生綜合種養技術[J].云南農業,2019(03):85.
[2]阮戀戀,林翮飛,葉云翔,等.政和縣高山區稻魚生態養殖技術要點[J].農技服務,2020,37(0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