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瑜
摘 要: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關乎著人們日常生活。本文以制定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為基礎,分析現代農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并通過推廣使用技術、做好規劃設計工作、加大農業基礎建設以及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財力保障等五部分對存在的問題有效解決,以此帶動農業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基礎設施
農業現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農業綜合開發也屬于當前我國財政支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支持和保護農業的一種有效手段,是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對現代農業的發展產生積極地影響。
一、制定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第一,要與科學發展觀相結合。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社會實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它揭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統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加快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第二,面向實際,以特色發展作為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要求。要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挑選最具有特色和市場優勢的產品作為發展的重點,強調特色的重要性。第三,制定規劃時要突出新農村和諧社會建設,現代農業的發展與新農村和諧社會建設緊密相連,加大培訓力度,提升農民的素質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第四,將維護農民群眾的實際利益納入現代農業的發展規劃中,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增強農村的發展活力,全面了解農民群眾的現代農業建設發展中的意愿,切實維護農民的實際利益,力求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得到更多農民的支持。第五,制定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就要將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規劃命題,把現代農業建設放在一個較為顯眼的位置,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改變農業增長方式,增強農村生產力的變革,努力實現農民的收入與農業的生產量同時創收。
二、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結構單一
現如今,50%以上的農民仍然在靠天吃飯,很多灌溉設施設備年久失修,漏水、塌方等事故頻頻發生,水資源嚴重浪費,從而導致農業增產不增收,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更加緩慢。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農業科技支撐不足,科技裝備較差,其生產水平大大低于全國的水平。農業還存在著機械作業化水平、農業的機耕、機播機收水平低的問題。農產品的收成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浪費了很多人力資源。由于農業的經營規模小,生產的效率低,農村中每戶經營幾畝土地的局面很難改變,難以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的經營,所以,農民從生產經營活動中獲得的利潤特別低。而且,市場上的大部分商品多為初級農產品,受市場嚴重的約束,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產業化程度低,農村的二、三產業還存在發展問題,農業向廣度和深度的延伸不夠,所以造成增產不一定增收的現象。
(二)洪澇災害嚴重
農業與自然氣象條件息息相關,農業的生產過程就是與自然界博弈的過程。農業的自然災害就是影響農業生產正常進行和對農作物收成起破壞作用的暴雨、洪水、臺風等,給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山東省是我國華東地區的臨海省份,與渤海、黃海相鄰,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為主,東部是山東半島、西部是華北平原,地跨黃河、海河以及淮河等五大水系,水資源充足。山東省的氣候為暖溫帶季風性氣候,降水多集中于夏季,雨熱同季,降水量過大,很容易出現洪澇災害,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一定的影響。冬季易受到寒潮的影響,使農作物的根因此凍傷、凍死,對農民的經濟收入造成一定的影響,還會增加人力資源的投入,增加財政性支出。
(三)土地瘠薄,灌區渠系不配套
由于地少人多,且大部分地區的水利條件很差,土壤肥力較低,農業的生產方式主要以粗放型生產方式為主,糧食的單產較低,農民仍然在靠天吃飯;而且渠道的滲漏嚴重,渠系水利用率低,能夠進行有效灌溉的面積逐年減少,嚴重制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有的地方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力,產品商品率低,達不到國家所要求的產量和質量標準,這完全與現代農業生產所要求的精耕細作、高度集約化經營完全相反,再加上生產效益的持續低迷,勞務輸出人員的不斷增加,耕地利用率低,灌區渠系不配套等問題的產生,嚴重阻礙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三、農業綜合開發的發展策略
(一)推廣實用技術,改變單一的生產結構
要高度重視農業綜合開發技術推廣工作,采取多種有效措施,積極推廣農業增產綜合配套技術。第一,擴大示范基地的輻射范圍。逐步擴大示范片的規模,增加示范片的密度,使更多的農民能夠使用上示范片的高產技術,增大示范片的輻射帶動作用,進而增加農民農作物的高產。第二,豐富示范的主體和示范形式。要求各級農業部門因地制宜地把農民逐步納入高產創建活動的范圍,通過不同的主體建立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示范平臺,形成上下有機銜接、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的示范推廣平臺體系,確保示范片的良好建設。第三,從多個渠道進行農業推廣技術。包括抓好科技入戶、新型農民培訓等活動,與高產技術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共同推動實用技術的發展,從而改變單一的農業生產結構。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引進和推廣農業高新技術和實用技術,實現集約化、專業化、產業化生產和經營,建立高標準的示范基地,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保障。
(二)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好規劃設計工作
在對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進行計劃之前,要深入不同的園區,對項目進行評估與論證,獲取最真實的素材。項目設計人員要到相關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并掌握不同地區的地勢特征,對水渠和水渠系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解,依據存在的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項目區域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與所在地區的生態環境進行全方位改善,構建穩產農田系統,目的是提升當地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和糧食生產能力。項目目標區域要做到田地成方、林地成網,內部的灌溉排水系統必須要具有科學性,布局必須合理,保證能夠對田地正常灌溉。
對農業建設進行設計時,要保證土地的完整性,做好集中連片的處理,利用林道或是溝渠,組成不同形式的格田,滿足農業機械和田間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格田的范圍要控制在3.33~6.67hm2區間里,在確保道路的寬窄的情況下,提升路面的平整度,不僅利于農業機械運輸工作的正常運行,還確保農產品的運輸質量。在此基礎上,還要多關注防護林帶的建設作用,避免因發生自然災害而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消極影響。
(三)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解放思想。很多領導干部缺乏長遠的目光,認為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到頭來都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愿意研究,不舍得投入,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為了農業的高速發展,首先,相關領導干部要轉變自身的觀念,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認識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并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并解決,按計劃的實施。其次,政府應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通過多種渠道進行資金的籌集,建立長效機制和農業傾斜政策,鼓勵工業反哺農業,從而確保資金的合理使用。再者,要重視維護管理。增強農民的保護意識,自覺看管好和維護好現有的基礎設施,建立相應的懲罰機制,對于惡意破壞設施的人員給予警告和處罰,保證機制的有效應用。最后,建立健全農業基礎設施抗旱防汛體系。水是農業的命脈,增強農田的灌溉和排澇能力,促進農業生產能力的大幅度提升。重點抓好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提高防洪除澇的標準,對灌溉排澇的河道進行徹底的整治,還給農作物一個安全生長的空間。
(四)創新技術,為現代農業發展增添活力
第一,綜合運用工程、科技等手段對低中田進行改造。提高現有耕地的產出率和水資源的利用率,走以內涵開發為主的道路,努力打造出高標準、旱澇保收的高產田。還要時刻注意改良土壤的肥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保護性耕作的方法,不斷提高耕地的質量,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保障。第二,必須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的優勢,扶持產業化經營,建立創新發展機制,鼓勵人才對農業技術的創新熱情,讓農業生產早日實現完全自動化,推動現代農業化的發展,實現農民的經濟收入穩步提高。
(五)多元化投入,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財力保障
第一,堅持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及時落實地方農業建設的配套資金,鼓勵農民籌資投勞,充分發揮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第二,搭建支農資金整合平臺,并與其他支農資金進行捆綁使用,努力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為我國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早日進入現代化農業社會。第三,相關工作人員還要對農業生產條件進行優化,減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加農民的收入。
四、結束語
農業的綜合開發是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十分關鍵的一個構成要素,對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多個方面為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保障,不斷推動農業的綜合化建設,對現代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益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加快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速度。
參考文獻:
[1]韓宇.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張家川縣馬關項目的經驗與做法[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9(24):59-60+63.
[2]黃敦平,王昱斐,孫晶晶.安徽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綜合評價[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4):7-13.
[3]段倩倩.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管護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0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