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宏 樊小紅
摘 要:果、草、畜、沼配套模式是一種將種植業和養殖業結合起來的生態型農業模式,該模式形成一條生態鏈,充分考慮利用了各環節中的資源,使各環節形成一個循環體系,對現有資源進行協調配套發展,建成生態果園,生產綠色食品。
關鍵詞:果、草、畜、沼;生態果園;綠色食品
果、草、畜、沼結合(即林果園種草,以草養畜,畜糞進沼,以沼養林果的模式)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果園,在果樹與果樹之間的空地上種草,志丹縣近幾年栽植的短枝富士行距在4~5m,可以在行間混播牧草,用種出來的草喂畜(即以草養畜),畜的糞便、尿液進入沼氣池,沼渣作為果樹的優質有機肥,沼液作為果樹葉面噴施的有機肥,提高果品產量和質量。
一、發展現狀
一是志丹通過近十年發展,林果面積達三十萬畝,雖產業初規模,但一很大發展潛力,從含糖量、商品性、口感、保存期限、落葉遲等方面都優于延安南部縣區。二是大多數果農認為果園種草害蟲多;草與果樹爭肥爭水;影響果農對果園進行管理;草給果樹帶來許多病菌;單一養殖、種植效益高。三是大多數果農舍不得投資,缺乏技術,果品產量和質量低,影響收入,加之晚霜凍,挫傷了一部分果農的積極性;還有部分果農有觀望態度,只等享受扶持政策,不下功夫管理果園,甚至個別果園大戶也有相似心態。
二、發展對策
(一)堅持果園種草,以草養畜
1.果園種草,提高了果園的綜合效益。特高黑麥草生長快、產量高,特高寬葉一年生黑麥草在志丹縣播種一個半月后,雨水充足便可割第一次草,割下來的青草,可以直接喂養牛、羊、兔、豬、鴨、雞及魚類。用不完的鮮草,還可及時青貯或制成干草粉備用。以后每隔一個月左右割草1次,志丹縣土地多,可以提供充足的飼草。據調查及資料顯示平均產鮮草可達5000kg以上,是目前黑麥草品種中產量和營養價值最高的牧草品種。可以大大提高果園的綜合效益。
果園種草具有蓄水保濕,保持水土。果園種草后,草層致密,覆蓋度好,保濕效果好,抑制雜草作用明顯,地表水分流失減少,山坡地和沙灘地果園尤為明顯,使土壤性狀改善,團粒結構增加,降水或灌溉水分下滲損失少,供給果樹根系水分的有效期長。
2.增加果園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果園種草,地上部分收割后,喂養畜禽;地下根須死亡,腐殖成肥料。
3.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果品質量。覆草層夏季可使果園溫度降低3~6℃,冬季提高1~2℃,保持溫度,相對穩定,利于根部生長;種草果園田間濕度較大,創造了濕潤的果園環境,為果實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可提高果樹坐果率8%~18%。
4.為生物防治創造良好條件。果園里許多害蟲的天敵,如瓢蟲、蜻蜓等,草叢是它們棲息的場所,果園種草后,天敵種群數量大,控制害蟲紅蜘蛛、蚜蟲等效果好。果園種草還可改善土壤狀況,減少接近地面果實被熏黑,抑制果樹根腐病等病害的發生。果園種植牧草,生長量大,競爭力強,可自然抑制惡性雜草的滋生。果園種草不但減少了農藥、化肥的用量,而且會因多年免耕,使人工投入減少,降低果品生產的成本,改善了果園地表環境,為果園增收提高了有利條件。
(二)堅持走生豬自繁自養的發展路子
對新建規模養殖場進行合理選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環保治理,對原有規模養殖要加強規范化改造。通過制定規化,完善政策激勵機制,引導規模養殖加快發展,提高集約化養殖水平。可以與已來志丹縣招商引資養殖企業密切合作,提升養殖產能。著力培育畜牧業重點村,逐步形成養殖集中、科技含量高的畜禽養殖小區,義正鎮稠樹梁村、紙坊便民服務中心高粱村等為示范點。首先,推動以存欄良種母豬達10頭以上,年出欄優質商品仔豬200頭以上規模養殖大戶為支撐的自繁自養的養殖模式。具體做法是,村選擇10戶存欄良種母豬達10頭以上(集中連片地方可以選擇兩村相連區域),年出欄優質商品仔豬200頭以上規模養殖大戶(相連或相近地方可以分成兩戶各100頭以上),配套發展5~10戶存欄規模20~50頭年出欄40~100頭育肥豬的規模養殖戶,這樣既可以保證果園的有機肥源的供給,又可以避免管理技術不到位,免疫注射、疫病控制等困難帶來的養殖風險,從而,提高養殖效益。
(三)堅持把果、草、畜、沼氣有機結合起來,提升效益
沼氣微生物(產甲烷菌群)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由多種微生物共同完成的。除甲浣菌外,還有纖維素分解菌、半纖維素分解菌、蛋白質分解菌、脂肪分解菌和乙酸菌等。
沼液和沼渣統稱沼肥,沼肥營養元素齊全,是效高、質優的有機肥,其氮、磷、鉀含量比露天糞坑和堆漚肥分別高出60%、50%、90%,作物吸收利用率高20%,沼液沼渣種的果品,產品質量特優,甜度適中,口感好,耐貯藏和運輸。各種果樹都可以施沼肥,對提高果品品質尤為顯著,多數用作催花、保花、保果、壯果肥。沼液也可作為“葉面肥”噴施(相當于相植物液體面包、肥藥增效劑),對防治小葉病和根腐病也有明顯效果。
沼氣是實現將果畜兩大產業結合起來的紐帶,既可以解決養殖業中糞便零排放的問題,又可以讓農民用上清潔的沼氣能源,是既環保又經濟的好路子。
三、抓點示范
2013年以來,我國堅持環境發展相協調,促進高質量綠色發展,提出“可再生能源”最佳模式,涵蓋軟產品(農產品),氣候優化,環境優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我們要把“可再生能源”最佳模式和最佳綠色模式有機結合,抓住機遇,乘勢而上。
在志丹縣林果核心區抓點示范,達到點上開花,面上結果的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
把義正稠樹梁5000多畝果園抓成典型,與陜果集團合作,由農戶養殖建沼氣,可以在陜果集團果園種植牧草等,把“三變”改革的典范推廣,好成果引入發展,打造最佳綠色模式,與鏈塊應用有效結合,帶動志丹縣林果在國內創一流,走出國門與世界接軌創品牌。
發動鼓勵林果種植大戶在自愿的基礎上扶持發展果、草、畜、沼配套模式,力爭建成最佳綠色模式。如以紙坊便民服務中心高梁村為中心區域,一邊連接新莊梁村,另一邊與相連的稍溝村村合作發展,與招商引資來的大型養殖企業合作,把果、草、畜、沼做優做強,力爭發展成為“五配套”生態果園模式(“五配套”是指果、草、畜、沼、窖配套,即以農戶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新型沼氣池為紐帶,形成以農帶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結合,配套發展的果園“五配套”生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