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申春艷
摘 要:本文從山陽縣實際出發,概述了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技術的優勢,分析了農產品生產存在的標準化程度低、產業化水平低、認證產品效益低、嚴重缺乏資金等四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加大宣傳培訓、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行全程控制技術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農產品;全程控制技術;研究;對策
一、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技術的優勢
山陽地處秦嶺南麓,屬于暖溫帶和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境內沒有大型的工礦企業污染,空氣清新、水質優良、土壤潔凈。適宜的氣候條件和優良的生態環境造就了農產品獨特的品質。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的積極推動下,山陽縣農業標準化建設工作保持了強勁的發展態勢。累計認證無公害農產品47個,綠色、有機食品8個;地標產品2個;GAP認證2個;5家企業申請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技術體系試點工作。山陽縣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技術體系具有四個方面的優勢。
(一)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日趨完善
建立縣監管辦、檢測站,18鎮監管站、12個區域鎮檢測室,239名村級監管員全部上崗,13個企業自律性內檢室的三級四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測體系日趨完善,為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技術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全面推廣
制定了茶葉、香菇等23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共建立10個標準化種植業示范園區、13個示范基地,對生產基地全面推行“五項制度”和“四項檔案”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全縣農產品標準體系。全面推廣化肥農藥減量使用、農業病蟲害綠色防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業重金屬污染防治與耕地修復技術等農業新技術。
(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初具規模
共認定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6個;發展農民合作社826家;創建家庭農場164家;培育職業農民834人。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通過實施“訂單農業”,與農民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
(四)質量追溯合格證制度全面覆蓋
全縣質量追溯體系已初步建立,實現了“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溯”的農產品生產全程動態監管模式。目前納入平臺管理企業達45家,所有上市農產品合格證“全覆蓋”。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標準化程度低,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技術堅持的是基地化建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遵循的是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在以分散經營占主導的山陽縣,企業和農戶受傳統生產習慣影響大,能嚴格按照標準化技術規程從事生產活動的比較少。部分企業只注重生產,疏于對制度、生產檔案的建立,不經常性開展技術培訓。
(二)產業化水平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數量雖多,但大都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其原因:一是耕作條件差;二是經濟基礎薄弱,科技水平不高,機械化程度低;三是傳統耕作習慣和經營方式,難以實現現代企業化管理,小農思想嚴重,沒有強強聯手的理念,發展潛力不大。在生產企業產品結構中,種植業初級產品、初加工產品比重較大,缺少精深加工企業帶動,整體產業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較低。從事產業生產、銷售的龍頭企業規模較小,市場開拓推介能力低,服務組織化程度不高。
(三)認證產品效益低,企業積極性不高
山陽是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發展滯后,科技信息不發達,消費水平不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這些因素都導致認證效益得不到有效發揮。一是群眾質量安全意識不高,認證農產品優質不優價;二是產品多以內銷為主,是否認證基本沒有要求;三是部分企業目光短淺,對質量認證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
(四)資金制約嚴重,企業發展受限制
各級政府支持農業標準化建設的資金投入總量仍顯不足,同時生產企業融資難。由于長期缺乏資金的保障,導致全程控制技術推廣、標準化建設費用普遍偏低。因為農產品生產投入周期長,產出少,大部分企業都缺少資金的持續投入,嚴重制約生產企業發展。
三、對策與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升社會影響力
結合科技下鄉等活動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全程控制技術基本知識、標準化生產技術等,轉變生產者和消費者觀念,提高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使農民把發展全程控制技術真正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利用網絡、電視、廣播等宣傳媒介,向社會展示全程控制產品,增強社會各界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技術的了解,營造公眾廣泛關注,共同參與監督的輿論氛圍;采用多手段、多渠道、多平臺開展全程控制農產品品牌推介,提高企業全程控制技術認證積極性,發揮全程控制技術質量優勢和帶動作用,提升企業形象和品牌影響力。
(二)培育經營主體,發揮龍頭帶動優勢作用
積極打造、扶持一批區域強勢龍頭企業,重點在商業模式、企業管理與技術服務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從而推動全程控制技術發展。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小農業產業化的企業群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以實現產品產業化、加工優質化、包裝品牌化為目標,將經營主體、農戶、科研機構、市場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分工有序,既有生產標準,又有技術優勢和市場影響的多元化創新體系。對于山陽這樣的山區縣,培育和扶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顯得尤為重要,要充分發揮其在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中的優勢,推進全程控制技術的生產標準化和經營規模化,使其成為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屏障。
(三)加強技術支撐,推行全程控制技術
在生產基地推行全程控制技術,旨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營養品質,重點是生產過程中關鍵點的管控。農業部門要成立技術服務團隊,指導生產基地規范投入品使用、廢棄物處理、產品包裝、貯藏運輸等關鍵環節的管理,督促經營主體落實內部質量控制責任,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和生產檔案。積極開展生產技術標準、全程控制技術工作的培訓,培養一批懂安全、懂技術、懂管理、懂營銷的技術骨干,提升企業內部管理水平,為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技術奠定基礎。
(四)加大政府支撐,推動優質產品發展
開展全程控制技術是關系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一項民心工程,關系重大。積極爭取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農產品基地生態環境改善與建設、農產品生產新技術研究與推廣、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等;加大財政經費投入,對生產者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給予補助,同時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支持鼓勵生產單位積極參加區域性展銷會,舉辦產品推介會,支持營銷網絡平臺建設,不斷開拓市場,提高優質農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