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娥

摘 要:甘蔗已經成為里達鎮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經濟來源,但里達甘蔗現在單產較低,本文旨在分析甘蔗低產的原因,探討甘蔗的增產途徑,實現甘蔗的高產和高效益,促進甘蔗產業穩定持續發展。
關鍵詞:甘蔗;低產;對策;里達鎮
近年來,里達鎮積極引導農戶利用云南省富寧湘桂糖業有限公司坐落在富寧的有利條件,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經營模式,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建成優質高產高糖的原料蔗基地為目標,著力推進甘蔗種植規模化發展與產業化經營,努力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目前甘蔗產業已經成為里達鎮重要的經濟作物。但甘蔗產業易受糖價波動和甘蔗收購價漲跌趨勢的影響,蔗農存在片面追求甘蔗高收購價而輕視提高單產的發展意識,如何確保甘蔗產業可持續發展,確保蔗農增收,是發展甘蔗產業要面對的問題。
一、甘蔗生產現狀
(一)自然條件
里達鎮位于富寧縣西南部,處在東經105°30'~105°39',北緯23°23'~23°35'之間。鎮政府駐地距富寧縣城19千米,東接板侖鄉,南連田蓬鎮,西靠木央鎮,北鄰新華鎮。富寧至田蓬過境公路是富寧縣通往麻栗坡、西疇縣以及進入鄰國越南的交通要道,交通便利。全鎮國土面積190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138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壯、苗、瑤、彝5個民族共5063戶23065人。全鎮共有耕地2.5萬畝。境內最高海拔1628m,最低海拔1100m,年平均氣溫15℃,年降雨量1213.7mm。全年光照充足,干濕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條件適宜甘蔗的生長,能夠滿足甘蔗對水分、光照、溫度的要求。
(二)甘蔗種植現狀
里達鎮種植甘蔗主要品種為新臺糖22號、新臺糖20、新臺糖1號,其他品種如福農38號、粵糖93/159有少量種植。大部分為宿根蔗,新植蔗主要以春植蔗為主。種植地塊主要有旱地、雷響田、水田等。
從表1可以看出,里達鎮甘蔗種植面積受甘蔗收購價影響較為突出,且甘蔗畝產量較低。
二、甘蔗低產原因分析
甘蔗產量由單位收獲面積的有效莖數和單莖重構成,甘蔗產量與有效莖數和單莖重呈正相關。從栽培學角度來提高原料蔗單產,就是要增加單位面積的原料蔗有效莖數和單莖重。只要規模化種植的單產有了提高,規模效益就會有所提高。里達鎮甘蔗單產低的原因歸納起來有思想因素、自然因素、品種因素、氣候因素和技術因素。
(一)蔗農片面追求甘蔗高收購價
目前影響甘蔗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出現起落變化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甘蔗收購價,甘蔗收購價較低,挫傷了蔗農種蔗的積極性;要做強做大甘蔗產業,不能總盯著某一時期甘蔗收購價的升降來安排甘蔗生產活動,發展甘蔗產業要想方設法提高甘蔗單產,只要單產有了提高,蔗農就能取得較高的種蔗效益,種蔗的積極性自然會調動起來,努力擺脫片面追求甘蔗高收購價而忽視提高單產的發展困局,推動甘蔗產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二)自然條件的制約
里達鎮旱地蔗區多,水利條件落后,春季雨水較少。甘蔗生長前期干旱不利于甘蔗的萌發,灌溉條件差是導致甘蔗低產的重要原因,存在靠天種蔗的現象。
(三)主栽品種較為單一,抗性逐漸減弱
里達鎮主栽的甘蔗品種為新臺糖20號和新臺糖22號。新臺糖22號易感黑穗病、梢腐病,對螟蟲、薊馬等蟲害抗性較弱,耐寒性差,連作種植,蔗病積累多造成甘蔗減產。
(四)甘蔗的栽培制度安排不恰當
里達鎮甘蔗大部分都是宿根蔗。產量隨宿根年限而下降。宿根蔗芽生長節位提高,產生毛兜,缺塘斷壟。新植蔗則以春植蔗為主,春植蔗由于有效生長期較短,一般10~12個月,單產比秋植蔗和春植蔗的單產都低。春植蔗種植時一般氣溫開始回升,春季降雨不穩定或者干旱不能及時灌溉,很多春植蔗的種苗在露天放置一段時間后才下種,失水嚴重,所以蔗牙萌動較慢,不易全苗。
(五)栽培管理水平不高
1.整地質量不高。甘蔗生長期長,植株高大,根系發達,需水需肥較多,要有良好的土壤,為甘蔗根系健壯生長和充分發揮吸收功能創造“深厚、松軟、蓄水、保肥”的土壤環境。由于機械化程度較低,并且種植在旱坡地的甘蔗較多,很多蔗農對蔗地的深耕深度不夠深,土壤不細碎,土壤通透性差,削弱了甘蔗根系的吸收能力。
2.基肥施用不足。施足基肥,對培育壯苗和整個甘蔗生長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甘蔗生產過程中的基肥施用量較少,甚至不施,即使施用了基肥,肥料種類也不齊全。由于少施或不施基肥,甘蔗前期生長得不到充足的養分供應,影響甘蔗的早生快發。有機肥作基肥,能給作物提供比較持久且較齊全的養分,并能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然而大部分蔗農在甘蔗生產的極少施用有機肥。導致土壤有機質得不到補充,土壤理化性狀逐漸惡化,保水保肥及供水供肥能力日趨減弱,從而影響原料蔗的高產穩產。
3.種苗選用不規范。生產上,農民都是自留甘蔗種苗,沒有經過嚴格的質量把關,常將帶病帶蟲的種苗作為生產用種,且種苗不經處理直接下種,難以保證早萌發、全苗、壯苗。
4.種植密度不盡合理。甘蔗的種植密度既要使甘蔗具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又不妨礙田間耕作管理。如果種植密度過稀,則甘蔗的有效莖數不足,導致甘蔗產量下降;種植密度過密,影響甘蔗通風透光降低單重。
5.全苗措施不到位。蔗農在管理甘蔗的過程中,一般很少進行查苗補苗和間苗定苗,從而造成甘蔗種植地塊的缺苗斷壟,達不到預期的甘蔗有效莖數和單莖重,影響甘蔗單產的提高。
6.中耕培土除草不及時。甘蔗苗期由于植株較小,沒有封行,行間空隙大,易滋生雜草,容易與蔗株爭奪肥水,土壤水分蒸發量也較大,應進行中耕培土,去除雜草,并且培土能促進母莖和分蘗的苗根生成,抑制遲生的無效分蘗。伸長期培土有利于建立強大的根系,增強吸水、吸肥能力和抗倒伏的能力。蔗農在甘蔗生產中幾乎只進行一次中耕培土及去除雜草,而且時間較晚,使蔗株生長的小氣候環境受到影響,擠壓了蔗株的生長空間。
7.肥水管理能力不強。甘蔗對肥水需求量大。苗期土壤干旱缺水,會使蔗苗生長受到嚴重的抑制。苗期施肥能培育壯苗,促進分蘗早發長壯。甘蔗伸長期需肥水最多,根系對肥料的吸收能力最強,施肥的增產效果好。伸長期水分充足,光合作用強,能提高甘蔗單莖重和單產。蔗農在甘蔗追肥環節上存在施肥種類單一、追施肥料配比失調、偏施氮肥、追肥施用量不足、施后不覆土和只在伸長期追一次肥等問題,在甘蔗種植過程中不能做到科學、合理、適量追肥,導致追肥的增產效應不能更好地顯現。由于大部分甘蔗種植在旱地,苗期如果干旱,基本不能滿足甘蔗對水分的需求。
8.病蟲害防治力度不夠。蔗農對甘蔗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病蟲害防治知識了解不多,未能科學地進行病蟲害防治。在甘蔗生產中存在盲目用藥、濫用農藥、用藥不及時、預防措施跟不上和用藥缺乏針對性等不足,達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致使甘蔗的生長受到影響,降低甘蔗產量。
(六)機械化水平不高
甘蔗生產機械化是減少生產用工量、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農業作業效率與農業作業質量、增強蔗田土壤保肥保水能力、防止甘蔗倒伏的重要途徑。隨著甘蔗產業的逐步發展,農業勞動力日趨緊張,人工成本明顯上漲,導致生產經濟效益下降,降低了蔗農種植的積極性,影響甘蔗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里達鎮甘蔗生產機械化程度較低,只有較少面積推進了整地、中耕、培土和機械化,傳統農業的人工作業方式還沒有大的改觀。
三、增產對策
(一)轉變產業發展思路
要轉變片面追求甘蔗高收購價而輕視提高單產的甘蔗產業發展思路,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采用良種良法,在穩定甘蔗種植面積的基礎上,主攻甘蔗單產,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實現甘蔗種植高效益,從而充分調動蔗農的積極性,使甘蔗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二)推廣抗旱栽培
選用抗旱品種,推廣甘蔗抗旱栽培。提早種植期,實行冬植和早春植,下種時間安排在土壤含水量較高的2月底以前,延長生長周期;在旱地上深挖蔗溝35㎝左右,用潮濕的耕作層土壤蓋種,邊挖邊下種,覆蓋地膜。
(三)選用適栽良種
推廣產量較高的新臺糖20號和粵糖93、159-新臺糖1號等新品種,增加群眾種植效益,提高蔗農種植積極性。
(四)加強宿根蔗的栽培管理
選用宿根性強的品種,適時收獲,收獲時采用小鋤低砍,減少對蔗蔸的破壞;留宿根蔗的蔗田砍收后要適時清園,直接燒掉蔗葉;早開壟松蔸,先將地里零星的秋冬筍砍去,對砍留過高的蔗頭把突出畦面的部分削去,將蔗壟將兩邊翻犁,然后用窄口鋤或二齒鋤進行株間松土,使蔗頭裸露出來,裸露幾天后結合施肥、施藥、補植等回泥埋壟;發現有斷壟,及時補種;在苗高1m左右,結合培土施入攻莖肥,灌溉條件好的蔗田,還可施肥前灌足水。
(五)提高新植蔗的栽培管理水平
1.深耕整地,施足基肥。一般深耕深度在35㎝左右,把泥土耙耕松耙碎耙平,按行距90~110㎝開挖植蔗溝,溝深30㎝,溝底蔗床平整,寬約15㎝,如地勢較低還要開好排水溝,防止積水。植蔗溝底土要打碎,溝底要有厚6㎝的松土。畝用腐熟農家肥1000~2000kg配合過磷酸鈣30kg、氯化鉀10kg作基肥。
2.精選蔗種,消毒種莖。選蔗莖均勻、蔗芽飽滿、直立、健康無病蟲害的蔗莖留種,一般從生長點起往下70~100㎝處留種。新鮮梢頭苗一般曬1~2天。蔗種砍成雙芽苗,用50%的多菌靈1000倍液浸種10小時。
3.合理密植。蔗種每畝下種量在8000~9000芽,1m放10個芽,呈品字型排放,芽要平放,朝向兩側。
4.查苗間苗定苗,及時中耕培土除草。甘蔗出工苗后發現缺株斷壟的要及時補苗,可育苗移栽進行補苗。間苗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在分蘗盛期結合中耕培土進行;第二次在蔗莖伸長初期進行。在幼苗7~8葉時、伸長期各進行中耕除草一次。
5.加強肥水管理。當甘蔗長到開始進入分蘗盛期時追施每畝追施尿素10~15kg,伸長期結合培土每畝追施磷肥100kg、尿素35~45kg、鉀肥30~40kg,施后大培土。甘蔗苗期和伸長期如遇干旱,有條件的應進行灌水。
6.搞好病蟲害防治。發生甘蔗褐條病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每隔10天噴一次,共葉2~3次。甘蔗梢腐病在發病初期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稀釋噴灑心葉,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甘蔗銹病在發病初期選用97%敵銹鈉原粉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防治黃螟可在下種時每畝撒施3.6%加強型棵棵無損殺蟲雙。發生甘蔗黃蚜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防治。發生蔗莖紅粉蚧在粉蚧發生初期選用蔗螟清300倍液防治。
(六)提高甘蔗生產的機械化水平
通過廣泛的宣傳、示范以及加大農機補助力度,全面推動甘蔗種植的科技進步,提高機械化程度,減少用工投入,增加甘蔗生產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