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宛男

創業板50指數在春節之后至2月12日的8個交易日,漲幅高達9.53%,成績優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該指數的設計兼顧了規模、流動性和高科技屬性。
春節后創業板強者恒強,令很多市場人士始料未及。然而,興許人們沒有注意到,創業板50指數才是強中之王!
A 股市場春節之后開市至 2 月 12日,8個交易日,代表全部創業板股票的創業板綜合指數上漲 5.28%,代表 100家成分股的創業板指數上漲8.2%,而創業板 50 指數漲幅高達 9.53%。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尚不明朗、頗為嚴峻之際,8個交易日就有近10%的漲幅,實在堪稱成績優異、一騎絕塵。
創業板50指數何以一騎絕塵?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指數的設計原理。創業板50指數的成分股包括3個條件:首先是市值規模,在近800只股票中選取 100 只規模最大的;第二是流動性,再從這100只股票中選擇流動性好、交易量大的 50 只;第三是科技含量。創業板50指數中權重最高的是醫藥生物、電子、傳媒、電氣設備、計算機、通信等行業,科技相關產業占比超過90%。例如,創業板市值第二股、科技含量不高的溫氏股份就不在創業板50成分股之列。
什么是創藍籌?規模、流動性、高科技屬性,三者缺一不可。與此同時,也兼顧了業績和投資回報。統計顯示,創業板50成分股中,去年三季報僅寒銳鈷業一家虧損,50家上市公司營收累計增17%,盈利增15%;合計實現凈利潤338億元,占全部創業板公司合計盈利846億元的比重為40%。概言之,創業板50成分股集中了創業板頭部公司的主要優勢。
在筆者看來,強調流動性是創業板50成分股的一個重要特征,流動性反映的是投資者的喜好和板塊及個股的吸引力。同為50指數,上證50成分股,市值規模大、業績優異、可流動性就不怎么樣。以筆者撰稿日2月12日為例,上證50成交額521億元,僅占滬市總成交額 2975 億元的 17%;而眾所周知,50 成分股無論是市值還是盈利業績,均占滬市總規模的一半以上。反觀創業板50,2 月 12 日成交額 544 億元,占整個創業板成交額1840億元的比例為30%。
都說價值和成長是當前、乃至很長一段時間投資的兩條主線。如何較好地把握這兩條主線?投資相關指數的ETF,興許是不錯的選擇。
Wind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存續的ETF共有264只。除兩只納指ETF,節后漲 幅 達 14.2% 和 13.9% 外 ,創 50ETF(159949)漲9.42%,創藍籌ETF(159966)漲 9.09%,是其中表現最好的指數基金。這264只ETF中,春節以來有85只是漲的,占比約三分之一,相比滬深近3800多只個股,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是漲的,成績也要好得多。
節后表現最差的 ETF 包括券商ETF(跌8.2%)、地產ETF(跌8.17%)、國企 ETF(跌 7.05%)、央 企 ETF(跌6.67%)、銀行 ETF(跌 5.95%);規模很大的50ETF跌幅也達4.09%。從這些指數基金的表現,是不是可以看出目前的市場動向和投資情緒呢?
其實,在成熟市場中,指數基金即ETF 是投資者最青睞的投資工具。例如,美國市場的ETF已達4萬億美元規模,相當于其股票總市值 40 萬億美元的 10%。其中科技類又是美國行業ETF 中最大的板塊,占整個美國行業ETF 市場的 33%。而目前 A 股市場的ETF 總 共 才 6000 多 億 元 ,去 掉 貨 幣ETF,投資權益類的 ETF 才 4000 多億元,還不及股票總市值的1%!
A股科技ETF更是才剛剛起步,且規模偏小,如最大的創業板ETF規模才160 多億元,創 50ETF 規模 50 多億元,創藍籌ETF只有5億多元,稍有風吹草動,就會面臨相應的風險。期待更多的科技ETF面世,為投資者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和投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