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慶



政府會進一步放松政策來穩增長。不過,目前的政策空間和2003年相比可能較為有限。
“在現階段評估本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十分困難。”瑞銀投資研究部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亞洲經濟研究主管汪濤在媒體電話會上表示。
下調增速
“但假如疫情在一季度得以控制、此后基本不再新增病例,我們預計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會放緩至3.8%,在此之后,隨著經濟活動恢復常態、此前被抑制的需求得到釋放、再加上政策支持,經濟增速有望在二至四季度反彈。”汪濤說,“在此情形下,我們將2020年GDP增速從原來預測的6%下調至5.4%。”
汪濤表示,這樣一個預測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個預測的風險在于,這個數字最后比我們想的要更差,而更好的可能性相對比較小。”
如果疫情高峰持續到二季度,2020 年 GDP 增速可能會降到5%以下。
瑞銀預計,消費將受到明顯沖擊,尤其是外出旅游、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一季度整體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可能至少放緩5個百分點。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活動受到的沖擊應該小于消費,但仍大于非典時期。
一季度客運量可能同比下跌30%以上(2003年二季度同比下跌24%),而春運期間同比跌幅可能超過70%。旅游活動預計會大幅走弱,一季度旅游收入可能同比下跌70%以上(2003年二季度同比下跌64%)。
不過,目前電子商務和線上消費占整體消費的比重已大幅上升、今非昔比(而2003年則規模極小),應能部分抵消線下消費所受沖擊。
被抑制需求有望在疫情受控后得以釋放,但無法完全彌補一季度缺口。在延長的假期結束、未來疫情得到控制之后,部分出行和旅游活動有望回暖,但外出餐飲等領域所損失的需求可能難以完全彌補。
此外,企業延遲復工和消費需求下滑可能對很多中小企業造成沖擊,這將導致整體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增速下滑。
瑞銀預計2020年整體消費實際增速放緩至5%,其中私人部門消費實際增速放緩至僅4%。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比2003年低3~4個百分點,而服務業占比則提高了12個百分點至54%。
盡管1~2月份經濟活動通常較為平淡,但本次疫情期間實施交通管制和企業延遲復工的地區要多于非典,這可使部分工業生產和出口活動推遲或減弱。
政策放松
汪濤認為,政策支持有望抵消部分拖累。預計政府會進一步放松政策來穩增長。不過,考慮到目前宏觀杠桿率要比2003年高得多、中國多年來已開展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政府依然擔心房地產泡沫,目前的政策空間和2003年相比可能較為有限。
不過,依然預計財政政策加強支持力度,為受影響企業減稅降費(特別是小微企業),對受疫情影響的居民和地區提供定向支持,并進一步加碼基建投資,預計2020年基建投資增速反彈8%以上。
瑞銀預計,央行會增加流動性投放,年內至少再降準100個基點,下調MLF利率15~20個基點,對影子信貸的管控也可能會小幅放松。
實際上,央行已下調逆回購利率 10 個基點,并向市場投放了 1.7 萬億元資金(部分用于償還到期的公開市場工具)。
汪濤認為,政府不會大規模刺激房地產市場。
3種情形
國泰君安認為,復工方面,后續需要關注3個問題。
一是區域問題,湖北省(復工較遲)、河南省(勞務輸出集中)的勞動流向比例在廣東、浙江兩省較多,這在疫情確診人數大省和勞動流向上有一個疊加的影響。
從城市群來看,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都是勞動流動較為密集區域,從2月7日的遷入熱門城市來看,上述城市群核心城市基本占據全國前十,因此上述區域復工過程中面臨著一定的疫情防控壓力,后續的新增疑似與新增確診病例值得進一步觀察。
二是行業問題,下游勞動密集制造復工后的復產存在著一定防控壓力,特別是通信電子設備制造業一些裝配環節。建筑業方面,基建與地產均存在一定的延后,地產或晚于基建。
基建方面,交通運輸部2月8日通知,要求加快公路水運工程復工,除湖北省和其他疫情防控任務較重地區外,原則上應在 2 月 15 日前做好復工準備,力爭 2 月 20 日前復工,推動重點項目盡快開工,加快項目審批。
同時,地產方面,1月下旬以來,多省市發布暫停土地出讓公告,目前仍未對后續時間進行發布,這對于房企拿地計劃與復工節點也會產生推遲影響。此外復工后的港口運輸以及對外貿的影響也需要進一步關注。
三是企業防疫要求問題,部分地方政府對企業復工方面要求嚴格。不僅要求企業排查員工去向,以及確保疫情重點地區的復工人員自主隔離,同時也需要企業提供防控物資以及設立必要的隔離場所,這無疑會對部分企業達標帶來更高標準,影響部分制造業企業生產開展。
整體上來看,后續對受疫情沖擊大的行業企業、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支持,解決現金流短缺問題,是下一步政策重點。貨幣政策定向降息(低成本再貸款、專項再貸款)+金融機構提供優惠利率+財政貼息。2月份,LPR報價將下調。
疫情控制住后,政策重心會逐步轉向實體經濟加碼穩增長;政策加碼力度要看疫情對經濟的沖擊程度。
情形一(疫情持續時間半年):這是對經濟影響最為嚴重情形,對全年GDP增速或將產生0.4個點的負面影響,下半年政策力度或明顯加大。
情形二(疫情持續時間 3~4 個月):這是對經濟影響比較溫和情形,對全年 GDP 增速將產生 0.2~0.3 個點的影響,政策力度或溫和加大。
情形三(疫情持續時間 2~3 個月):這是對經濟影響最輕的情形,對全年GDP增速將產生0.1個點左右的影響,政策則以結構性減負為主。
疫情解除后,穩增長或將全面加碼。后續,央行繼續下調MLF 利率,并引導LPR下行,全年或降30~40bp;財政將可能對受損行業進行減稅降費,財政赤字率或突破3%。基建等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疫情穩定后將進一步加速。經濟將呈現更加明顯的“前低后高”走勢。
國泰君安對于債券市場仍然比較樂觀,因為收益率仍有下行需求。權益投資者關注因素比較多,主要基本面相對較弱,而流動性相對充足的情況下,大家對關注短期復工情況更加在意,因此股票市場很有可能進入相對冷靜理智的時期。
相關鏈接
瑞銀回答投資者關注的問題
j疫情對經濟造成多大沖擊?
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可能至少會與非典時期相當。本次疫情的影響范圍已超過非典時期。如果一季度GDP環比折年率下跌3%、超過我們基準預測的下跌1.5%(同比增速降至3.4%、低于目前基準預測的3.8%),則即便二至四季度經濟活動大幅反彈,2020年GDP增速也可能放緩至5%左右。
國內消費相關行業所受沖擊可能最大,尤其是交通運輸、零售、住宿餐飲等。
②生產活動和供應鏈是否會被阻斷?
由于假期的延長、多地面臨交通和出行管制,生產復工有所推遲,部分供應鏈也可能被阻斷。考慮到中國如今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國內生產活動推遲可能給全球生產帶來負面影響,尤其是電子產品。
中國的需求走弱可能也會拖累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尤其是金屬市場。
③經濟增速何時反彈?
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影響是暫時的。如果本次疫情在一季度得以控制,那么隨著延長的假期結束、企業逐步恢復生產、出行和交通管制取消、額外的寬松政策出臺實施,二至四季度此前被抑制的消費需求應能得以釋放,旅行和工業活動也有望回暖。但是鑒于目前經濟活動面臨的外部環境、增長趨勢、政策空間都和當時不同,因此不能簡單用非典時期的經驗推演本次經濟增的反彈幅度。
④政策支持有何可期?
預計央行會進一步增加流動性投放,包括年內至少再降準100個基點(2月份可能降準50個基點),并下調MLF利率15-20個基點(2月可能下調10個基點),LPR下調幅度可能會更大。
財政政策對于穩增長和緩解本次疫情沖擊而言尤為重要。政府會加大在醫療體系的支出,并為受疫情影響的居民和企業提供更多財政支持。
未來幾個月,預計政府會加大對基建投資融資的支持。因此,預計2020年預算財政赤字率可能會超過3%,而大部分財政支持可能來自預算外。部分地方政府會繼續小幅放松房地產政策,但政府應不會出臺全局性的地產刺激措施。
⑤疫情會否產生持續性影響?
預計新冠疫情會導致生產活動延遲、供應鏈被阻斷。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幾周以上,則可能成為另一個促使供應鏈移出中國的因素。整體經濟長期的增長趨勢和結構性轉型方向不會改。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負面沖擊是一次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