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保護紅線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按照國家和自治區“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的優化調整原則和《自治區生態保護紅線調整規則》中“已明確選址,符合盟市級以上國土空間規劃,且列入自治區級以上行業規劃的擬建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資源項目從紅線調出”的規定,現編制包頭北千萬千瓦級大型風電基地生態保護紅線調整方案,調出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滿都拉風區、珠日和風區,面積1953.89平方千米,并將位于明安鎮、達爾汗蘇木、巴音敖包蘇木區域等面積調入生態保護紅線。研究結果為項目建設和政府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關鍵詞:包頭;某大型風電基地;生態保護紅線;方案
包頭市風能資源較為豐富,風能豐富區和較豐富區面積大,分布范圍廣,且具有穩定度高、連續性好的風能品位。考慮風能資源和外部建設條件,達茂旗是理想的風電基地建設區域。包頭市主動對標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目標,提出“四基地兩中心一高地一體系”戰略定位,重點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能源產業基地。包頭北千萬千瓦級大型現代風電的建設有利于增強我市清潔能源供應能力,對于加快能源轉型發展和結構調整、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意義。包頭北千萬千瓦級大型現代風電的建設科學開發包頭市達茂聯合旗風光清潔能源產業,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替代燃煤電廠的建設,可取到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節約不可再生化石資源的目的。節省了電網投資,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區域供電能力,降低電網運行的網損。將大大減少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同時還可節約大量淡水資源,對改善大氣環境有積極的作用。可見風電基地建設對于當地的環境保護、減少大氣污染具有積極的作用,并有明顯的節能、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1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原則
1.1科學性原則
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按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生態環境敏感性識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結合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態功能、潛在重要生態價值、有必要實施嚴格保護的區域,統籌考慮自然生態整體性和系統性,結合山脈、河流、地貌單元、植被等自然邊界以及生態廊道的連通性,合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并落實到國土空間,同時加強跨區域間生態保護紅線的有序銜接,確保生態保護紅線布局合理、落地準確、邊界清晰。
1.2整體性原則
統籌考慮自然生態整體性和系統性,結合山脈、河流、地貌單元、植被等自然邊界以及生態廊道的連通性,合理劃定補充劃入生態紅線區域,應劃盡劃,避免生境破碎化,加強跨區域間生態保護紅線的有序銜接。
1.3協調性原則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過程中,強化部門聯動,上下結合,充分與國土空間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功能區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相銜接。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以最新的土地現狀調查數據和地理國情普查數據為基礎,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相協調,原則上不交叉不重疊。
1.4可行性原則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當前監管能力相適應,預留適當的發展空間和環境容量空間,切合實際確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規模并落到實地。
1.5特色性原則
圍繞內蒙古自治區“兩屏三區”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突出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功能,結合自治區實際,劃定體現內蒙古區域特色的生態保護紅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保護,突出草原生態系統和沙地(沙漠)生態系統的保護。
2 包頭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總體情況
全區的生態保護紅線由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會同生態環境廳統一劃定,以筑牢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按照《劃定指南》要求,結合內蒙古自治區實際,開展了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以及生物多樣性維護等生態重要性評估和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態環境敏感性評估。在科學評估基礎上,通過各類自然保護地及其他保護地進行疊加校驗、邊界處理(融合、聚合、去碎斑等)、現狀與規劃銜接、跨區域協調、上下對接等環節,去除永久基本農田、城鎮建成區和規模較大的建設用地、工礦集中地等區域,形成《內蒙古自治區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報批稿)。最終劃定全區生態保護紅線面積59.69萬平方千米,占全區國土面積的50.46%。
在《內蒙古自治區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報批稿)中,包頭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7438平方千米,約占包頭市國土面積2.77萬平方千米的26.85%。
自治區生態保護紅線呈現“三屏兩區”的空間分布格局。“三屏”為大興安嶺生態屏障、陰山生態屏障和賀蘭山生態屏障,主要生態功能為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兩區”為草原區和沙化防治區,包括呼倫貝爾、錫林郭勒、陰山北麓等草原區,科爾沁、渾善達克、毛烏素等沙地,以及庫布齊、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等沙漠邊緣區,主要生態功能為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維護和水源涵養。
其中包頭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范圍屬于“三屏兩區”空間分布格局中“三屏”的“陰山生態屏障”部分,“兩區”的“陰山北麓荒漠草原區”部分。
3 包頭市生態保護紅線類型及分區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過程中,科學評估結果與各類保護地疊加后,將不適合納入紅線管理的區域進行了扣除。扣除區域主要包括城鎮開發邊界、村鎮(蘇木、嘎查)、永久基本農田、人工商品林、集中連片耕地、建設用地、采礦權、詳查勘探探礦權、零星孤島和細碎圖斑等。
3.1黃河內蒙古段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
位于東河區、九原區、石拐區、土默特右旗的黃河內蒙古段水域及沿黃濕地。該區域分布內蒙古阿善自治區森林公園、內蒙古包頭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內蒙古南海子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內蒙古烏拉特前旗自治區級黃河濕地公園等沼澤濕地、河流濕地和灘涂濕地等,具有重要的涵養水源功能;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是珍稀瀕危鳥類的遷徙中轉站和棲息地,是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區域。
3.2西鄂爾多斯-賀蘭山-陰山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
位于東河區、固陽縣、九原區、昆都侖區、青山區、石拐區、土默特右旗。該區域分布內蒙古敕勒川國家森林公園、內蒙古春坤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蒙古昆都侖河國家濕地公園、內蒙古梅力更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對保護沙冬青、四合木、半日花、綿刺、盤羊等珍稀動植物,及山地和荒漠生態系統等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該區位于我國中溫帶干旱-半干旱地區,在涵養水源和防風固沙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該區以山地森林和荒漠植被為主,生態環境非常脆弱,一旦遭到人為破壞就很難恢復。
3.3陰山北部防風固沙生態保護紅線
位于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的陰山北麓荒漠草原區。該區域分布內蒙古巴音杭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該區域氣候干旱,沙化敏感性程度極高,是主要風沙源之一,屬于防風固沙重要區,包頭市的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為土地沙化的極敏感區域。本方案涉及到的調出、調入區全部位于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其生態保護紅線分為1大類共1個紅線片區。
參考文獻:
[1]范小杉,高吉喜,何萍,等.基于生態安全問題的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方案[J].中國環境科學,2018,38(12):4749-4754.
作者簡介:
張錦睿(1989—),男,漢族,籍貫:內蒙古包頭市土右旗,本科,環境科學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自然資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