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忠國
摘 要:病蟲害是水稻生長過程中較為常見的病害,農藥減量技術作為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手段,對促進水稻健康生長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討論了在水稻病蟲防治上應用農藥減量技術的目的,闡明了農藥減量技術的優點;接著重點討論了農藥減量技術的具體應用途徑,論證了農藥減量技術應用在水稻病蟲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強調了農藥減量技術對水稻種植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農藥減量技術;水稻;病蟲防治;應用方法
引言:噴灑農藥是種植作業中最常見的化學手段。大部分農藥都具有殺蟲功效,對水稻作物的病蟲防治有顯著作用。但過量使用農藥會使水稻表面殘留農藥過量,不僅會影響水稻質量和產量,還會對稻田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甚至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必須認識到農藥減量技術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必要性,對農藥減量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以防止上述問題的發生。
1 在水稻病蟲防治上應用農藥減量技術的目的
首先,農藥減量技術可以保證水稻的產量。部分農戶為了圖省事,直接在病蟲害時期大面積噴灑農藥,并不對藥量設限制,很容易就會導致水稻品質出現問題;如果農藥使用量達到一定程度,病菌和害蟲身上很容易產生抗體,將不利于后續病蟲防治工作的展開,最終導致水稻產量下降。其次,農藥減量技術對實現病蟲問題的長效治理有一定幫助作用。一段時間內大量使用農藥只能在短期內解決病蟲害問題,并不利于日后病蟲害的反復防治,還會導致水稻表面殘留大量農藥,影響水稻生長,因此為了水稻種植工作的長期規劃,應該減少單次的農藥用量。另外,農藥減量技術可以促進環境保護進程。過量噴灑農藥會導致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含量超標;同時多次使用農藥機械設備也很容易造成設備老化,導致農藥外泄,損害生態環境。在我國大力提倡建設生態文明的情況下,水稻種植戶應減少農藥用量,避免破壞生態環境。最后,農藥減量技術可以促進農業發展。農藥減量技術可以有效地減少種植戶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使用的農藥量,削減種植戶對農藥的依賴性,促使他們探索新型綠色病蟲防治技術。農藥減量技術有利于病蟲防治技術優化進步,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2 在水稻病蟲防治上應用農藥減量技術的手段
2.1有效采用綜合防治手段
單一的防治手段對病蟲害的治理效果有限,因此在使用農藥減量技術的基礎上,種植戶可以采用多種防治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最大化病蟲害治理效果。在使用農藥減量技術后,種植戶可以適當使用非化學防治手段,與化學手段共同使用,加強病蟲問題治理成果。例如,某南方地區稻田在抽穗揚花期出現了病蟲害問題,種植戶在減少農藥使用量后,就可以在稻田中投放適量青蛙、赤眼蜂等害蟲的天敵,從生態角度上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并在病蟲防治期間保證稻田通風透光,不影響水稻作物的正常生長;還需定期清理稻田中的枯枝枯葉等雜物,防治稻田中滋生細菌。農藥減量技術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病蟲害防治,只是比起傳統的防治方法具有更長遠的眼光,更傾向于對病蟲防治工作做長期規劃,因此在減少農藥用量后,只要在化學手段之外的其他方面合理運用防治技術,還是能夠達到良好的病蟲防治效果;同時還能有效地減少化學防治手段帶來的負面作用,推進水稻種植業綠色、健康發展。
2.2明確水稻種植中農藥用量
農藥減量技術的核心在于減少農藥用量,防止過量農藥給稻田帶來危害。種植戶應切忌為了病蟲害防治效果而大量用藥,而應該按照科學標準,再結合稻田所處環境的水質、氣溫、土壤條件等具體情況控制農藥用量,在藥效使用最大化的情況下將用藥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例如,在使用濃度為35%的氯蟲苯甲酰胺時,種植戶應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在確保了解該農藥的效果后,查閱該農藥的單位面積內最佳使用量。一般氯蟲苯甲酰胺的每公頃最佳用藥量為0.5升。很多種植戶都會有一種擔憂,覺得減少農藥用量就會削弱病蟲防治效果,但實際上,農藥減量技術在強調減少農藥用量的同時,還強調提高農藥的利用效率。農藥的利用效率對于稻田病蟲防治工作產生的影響更為重要。比起農藥用量,種植戶更應探究在用藥量有限的情況下發揮農藥中成分最大作用的方法,提高農藥利用率,在減少農藥用量、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達到更好的病蟲防治效果,提升水稻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2.3創新水稻種植生產模式
農藥減量技術的實施往往需要配套的新型水稻種植模式的跟進,只有二者互相適合,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才能得到提高。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具有人力成本高、種植效率低、種植質量差等缺點,且易使種植戶陷入傳統種植的定式思維之中,不易接受包括農藥減量技術在內的新興種植技術。對此,相關部門應做好本職工作,推廣以機械化種植為主的新型水稻種植方式,指派專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村,進行相關知識的科普和宣講;另外,相關部門還應同時向種植戶普及生態建設的概念,并講明農藥減量技術的先進性和與機械化種植方式的高度適應性,讓種植戶切實體會到新型生產種植方式的好處,以達到推廣新模式的目的。例如,某地的種植活動主要是水稻種植,一直存在稻田內農藥含量超標的問題,這時有關部門就應該起到帶頭作用,在當地組織宣講會、種植技術交流會等活動;同時可以宣傳“種養結合”的農業生產方式,提倡在稻田里養蟹、蝦等水產品,在優化種植戶產業結構的同時倒逼農藥減量技術的推廣,以達到解決農藥含量超標問題的目的。
2.4積極研發新型防治設備
農藥減量技術的目的是增強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效果,最終促進水稻質量上升、產量增加,為此就需要可以提高防治效果的新型防治設備。在農藥噴灑方面,種植戶可以選擇藥效更快、危害更小的農藥,將其與先進的農藥噴灑設備相結合,從多方面入手,提高農藥的利用率,減少農藥的使用量,以達到最佳的病蟲害防治效果。相關農機企業也應加大對農藥噴灑機械設備的研發力度,力求研發出噴灑效率更高、噴灑效果更好的噴灑設備。例如,相關企業在進行農藥噴灑設備研發時,可以設置自動調節噴灑量的裝置,使種植戶可以根據農藥種類和當地環境自行選擇合適的噴灑量,防止出現農藥噴灑過量現象;企業還可以根據不同的農藥品種設置的噴頭類型,讓種植戶擁有更多選擇。相關企業還應參考國外有關農藥噴灑設備研發的先進經驗,不斷優化生產技術,保證種植戶可以有效利用噴灑設備,達到提高稻田產量的目的。
2.5加強農民防治技術培訓
無論是在傳統水稻種植過程中還是在新興機械化種植過程中,都有部分種植戶因為對病蟲害知識缺乏了解而盲目進行防治工作,既沒有對癥下藥,又對稻田造成了損害。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總的來說體系較為龐大,內容較為復雜,種植戶無論采取何種防治方式,防治工作都很容易出現漏洞。因此,相應地區內的基層農業部門人員必須承擔起相應責任,開展相應講座,普及水稻病蟲害防治知識;相關人員還可以深入稻田實地操作,為種植戶做出病蟲防治工作的實際示范。再優秀、先進的技術也需要有人運用才能發光發熱,因此對種植戶進行防治技術培訓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種植戶熟練掌握病蟲害防治技術,才能優化水稻種植結構,提高自身的收入。
結語:農藥減量技術在水稻質量、水稻產量、病蟲害防治效果、生態建設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正面的積極作用,為我國水稻行業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都創造了重要的價值。農藥減量技術是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發展進程下的必然趨勢,無論是有關部門還是種植戶都應順應這股趨勢,大力推行農藥減量技術,為我國的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聞來祥.農藥減量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J].鄉村科技,2020,05:99+103
[2]汪順生,凌麗云.農藥減量 技術在水稻病蟲防治上的應用[J].農家參謀,2020,05:64
[3]徐少華.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04:18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