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川 于昊臻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由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四年(1406年)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建設,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故宮為一個長方形的城池,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墻,城墻的四角上各有一個玲瓏奇巧的角樓。角樓的平面布局為兩個“十”字相疊的曲尺形,四周環繞白玉石柱桿基座,重檐為面體型多角交錯,上層檐由四角攢尖頂和歇山頂組成,四面亮山,正脊縱橫十字交叉,中安銅鎏寶頂。角樓設計比例和諧,處理得非常巧妙,大小結構復雜精密,別出心裁。故宮城墻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
故宮長961米,寬753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980座,共計8707間(此“間”并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的“間”是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交通信息
公交:北京市區乘坐1路、2路、52路、59路、82路、99路、120路、126路、觀光1線、夜17路、夜1路、夜2路、專2路在“天安門東”站下車,然后步行約900米到達午門。或乘坐1路、5路、52路、99路、觀光1線、夜1路、專2路公共汽車在“天安門西”站下車,然后步行約1000米從午門進入。
地鐵:乘坐地鐵1號線在“天安門東”站下車,步行約900米,即可從午門進入故宮。
門票價格:旺季60元,淡季 40元 。
開放時間:4月1日~10月31日 08:20~17:00;11月1日~3月31日
08:30~16:30;每周一閉館。
提示:故宮不設停車場,周邊的公共停車場也較遠,故不建議駕車前往。
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午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墻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組城上的建筑,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另外在皇帝大婚時皇后進一次,通過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走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走西側門。
神武門在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是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神武門的正北面,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從整體布局來看,景山可以說是故宮建筑群的屏障。
故宮由外朝、內廷兩大部分組成。
外朝是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東有文華殿、西有武英殿為兩翼,是朝廷舉行大典的地方。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三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自建成后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的太和殿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檐角安放10個走獸,為故宮內規模最大的殿宇。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等。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還會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臺上,太和殿在前,中和殿居中,保和殿在后。基臺三層重疊,每層臺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三臺當中的三層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臺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云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臺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也刻有小洞口,每到雨季,三臺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龍頭流出,是一種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
太和門是故宮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門前列銅獅一對。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清初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后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滿族統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布大赦令。
內廷在故宮的后半部,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風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后半部建筑多是自成院落。
坤寧宮是明朝至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雍正帝之后,西暖閣為薩滿的祭祀地。
東側還有寧壽宮區域,是清朝乾隆皇帝做太上皇后的退位養老之所。在寧壽宮區域皇極門外,有一座九龍壁,壁長29.47米,高3.59米,厚0.459米,是一座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0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
御花園位于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后方,明代稱為宮后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后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園內主體建筑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臺樓閣。園內的松、柏、竹與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