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泰然,王云霄
(河北省保定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北保定 071000)
壩上地區為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1200~1500 m,屬于寒溫帶氣候,冬季寒冷漫長(李春喜等,2013;Xiao等,2004),年均溫 0 ~ 4 ℃,光照強烈。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壩上地區的生產基礎條件差,“旱、薄、蝕”嚴重,土地建設和利用缺乏有效地科技支撐,導致以鹽堿化為主要特征的土地退化嚴重,生態系統處于崩潰邊緣,該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受到制約。
針對壩上地區農業種植業引種混亂、產量低、品質差、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差等現狀 (朱江玲等,2007),通過引進國內外優質青貯玉米品種,測定其產量、植株性狀、營養成分等指標,研究篩選適宜栽培的優質高產飼草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以及科學的種植制度,正確指導河北壩上地區優質飼草生產,促進草食動物飼養業健康發展,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效率和經濟效益。本試驗旨在通過測定不同有機肥配施對青貯玉米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確定適合壩上地區青貯玉米栽培的最佳施肥配比。
1.1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為草玉米(萬佳19),購自當地種子市場。
1.2 試驗地點及概況 試驗地點設在河北省沽源縣大其梁村。沽源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氣候屬
溫帶大陸性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1.6℃,年日照時數最長3246 h,最短2616 h。年降水量426 mm,主要集中在6、7、8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3%。無霜期117 d。試驗地點大其梁村土壤為栗鈣土,pH 8.51、有機質 17.1~ 21.6 g/kg、全氮 2.64~ 3.75 g/kg、有效磷53.1~55.6mg/kg、速效鉀195.2~232.1mg/kg,總含鹽量0.891%。
1.3 田間管理 播前每組按各自組合施用底肥,生長期間未追肥。7月15日由于旱情嚴重灌溉1次。分別在苗期、拔節期除草各一次。
1.4 試驗設計 根據青貯玉米對N、P、K的需求及肥料特性,按等氮原則對不同肥料進行組合,見表1。

表1 底肥組合設計kg
隨機區組設計,試驗小區面積 10×20=200 m2,每試驗處理設3個重復。播種行距25 cm,播種量為10 kg/畝。播種時間為5月17日,收獲時間為9月20日。
1.5 檢測指標及方法
1.5.1 青貯玉米產量測定 每小區刈割中間2行測定產量,留茬高度為10 cm。
1.5.2 株高測定 每小區掛牌10株測定,測定地面至冠層頂部的距離。
1.5.3 營養指標測定 干物質:收獲時選具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進行取樣,切碎混勻稱1.00 kg鮮重,105℃殺青30 min后,65℃烘干至恒重,粉碎過0.45 mm篩備用作營養品質分析。采用半微量凱氏定氮法測定粗蛋白質(CP)含量,采用范式洗滌纖維測定法測定中性洗滌纖維(NDF)和酸性洗滌纖維 (ADF)含量,采用殘余法測定粗脂肪(EE)含量,按照GB/T 6436-2002方法測定鈣含量,按照GB/T 6437-2002方法測定磷含量,硫酸蒽酮法測定淀粉含量。
1.5.4 粗飼料分級指數(GI)計算方法
式中:CP為粗蛋白質百分比,%DM;GI為粗飼料分級指數;NEL為粗飼料泌乳凈能,MJ/kg。
1.6 數據統計與處理 用SPSS 19.0軟件對各組數據進行處理,以單變量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
2.1 牛糞肥+化肥配施對青貯玉米產量的影響由表2可知,施肥處理對各組青貯玉米的株高影響差異不顯著(P>0.05),與化肥配施的對照組青貯玉米鮮重相比,除試驗Ⅱ組差異不顯著 (P>0.05)外,其余試驗組的鮮重均顯著(P<0.05)或極顯著(P<0.01)高于對照組。以施用專用肥+化肥的試驗Ⅳ組產量最高,與對照相比提高了31.4%。與對照組干重相比,各試驗組的干產均有顯著提高,Ⅰ~Ⅳ組分別提高了21.5%、23.5%、25.5%和32.3%,且試驗Ⅳ 組提高最多,其次為試驗Ⅲ組,但二者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在當地干旱、鹽堿土壤條件下,單施有機肥或有機肥與化肥配施有利于提高青貯玉米的產量。采用牛糞肥及牛糞肥+化肥的試驗Ⅰ~Ⅲ組相比,干物質產量差異不顯著(P>0.05),但隨著尿素用量的提高,產量有增加的趨勢,相比試驗Ⅰ組,試驗Ⅱ組和試驗Ⅲ組分別增加15.0 kg/畝和30.1 kg/畝。
2.2 牛糞肥+化肥配施對青貯玉米營養品質的影響 由表3可知,無機肥配施CK組有提高青貯玉米粗蛋白質含量的趨勢,但和有機肥+無機肥配施處理組之間差異未達顯著水平(P>0.05)。無機肥配施CK組NDF的含量極顯著高于試驗Ⅳ組(P<0.01),和其他試驗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無機肥配施組的ADF含量雖高于有機肥+無機肥配施處理組,但各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綜合評價各試驗處理的飼用品質,以試驗Ⅱ組最高,其次是Ⅳ組,Ⅲ組居第3位;除純施牛糞肥的試驗Ⅰ組低于對照組外,有機肥+無機肥配施處理組的GI值均優于對照組。

表2 不同肥料組合對青貯玉米植株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表3 不同肥料組合對青貯玉米營養品質的影響
2.3 牛糞肥+化肥配施對經濟效益的影響 不同處理組除肥料投入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均相同,因此從肥料投入和飼草增產銷售收入兩個方面即可判斷不同試驗處理的效益高低。
根據當地青貯玉米銷售價格及所需肥料購買價格,不同肥料組合處理的經濟效益見表4。可以看出,和對照組相比,采用有機肥+化肥配施處理均顯著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經濟收益,其中以試驗Ⅲ組(牛糞500 kg+25 kg尿素)收益最高,其次是試驗Ⅳ組(專用肥50 kg+尿素25 kg),單施牛糞和牛糞配施少量尿素的試驗Ⅰ、Ⅱ組效益相對較低。
目前全株玉米青貯以優良的抗逆性、營養價值高和綜合經濟效益高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青貯飼料中(馮鵬等,2011;張新躍等,2006;張吉旺等,2005),青貯玉米的產量和品質不僅受到地理位置、生態環境等影響,且與實施配肥均有很大關系。壩上地區玉米群體鮮物質和干物質產量不高,根據土壤情況對該土地進行施肥處理(徐敏云等,2011;徐敏云等,2010)便可獲得較高的籽粒產量和營養價值。本試驗結果表明,當地干旱、鹽堿土壤條件下,單施有機肥或有機肥與化肥配施有利于提高青貯玉米的產量。有機肥與化肥配施對提高青貯玉米產量作用優于單施有機肥,且有機肥與化肥同施的情況下,尿素施肥量的增加對青貯玉米產量提高顯著于有機肥的增加,即牛糞肥500 kg+尿素25 kg組配施青貯玉米產量最高。從干物質營養含量綜合分析表明,試驗牛糞肥1000 kg+尿素7.6 kg最高,其次是專用肥50 kg+尿素25 kg組,牛糞肥500 kg+尿素25 kg組居第3位,有機肥+無機肥配施處理的GI值均優于對照。

表4 不同肥料組合對青貯玉米經濟效益的影響
綜合分析不同底肥組合處理的產量、品質及經濟效益,適宜當地推廣的青貯玉米底肥組合為牛糞肥500 kg+尿素25 kg和專用肥50 kg+尿素25 kg,其干物質產量分別達到940.6 kg/畝和991.5 kg/畝,和對照相比提高25.5%和32.3%,經濟效益增加551.7元/畝和481.9元/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