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萍
最近陸續收到幾位朋友寄來他們剛出的新書。一位朋友是語文教研員,寫了一本寫作教學的專著,一位朋友是中學校長,寫了一本學校管理方面的專著,還有位朋友是特級教師,特別愛寫詩,出了本詩集。一本書短則十幾萬字,長則數十萬字,字字皆辛苦,這背后不知有多少個不眠的夜晚啊!
而且寫書這種事,不是光辛苦就能做成的,需要你對自己專業真心地熱愛,需要你沉下心埋下頭去思考去研究,需要你深入現場去實踐去體會,還需要你有較強的系統思維、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過硬的文字表達能力。一句話,你能輸出來多少,取決于你吸收了多少。
我們單位已退休的一位老總編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名教師是寫出來的”。一位教師,如果只想當個普普通通的老師,那他可以不寫作,但如果想當一位優秀的教師,尤其是想成為一名名教師,那必須要寫作。寫作是教師的專業發展的重要路徑,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專業的寫作。得出這個結論,不是從功利的角度,不是因為教師評職稱或者晉升需要發表論文,需要有專著,而是從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角度。
寫作是思考和智慧的結晶,是看得見的結果,而結果的背后是看不見的過程,這個過程才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真正的寫作者不是為了寫一篇文章而去絞盡腦汁寫,真正的寫作是水到渠成,是基于你的實踐、反思、研究的結果。當你以一個研究者的心態去對待你的每一節課、每一個教育情景,你的困惑、你的收獲都是你研究的對象,都能成為你筆下的文字,你根本不用擔心無話可說。
寫作本身就是一個思考與提升的過程。一篇文章的完成,意味著你對關注的問題經過系統深入.的研究,從理論與實踐層面琢磨出了某個結論,你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教育之路也越走越順暢。實踐、反思、研究、寫作,繼續實踐、反思與研究,幾個方面形成了一個閉環,這個閉環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反思實踐中的問題,為了解決問題,你必須去深入研究,通過專業閱讀或向專家請教等方式尋求問題的答案,這一系列過程扎實完成后,你的論文基本框架和素材就都有了。寫作有助你全面系統地梳理你的思路,當你把經驗、故事提煉成思想觀點時,你的認知活動就提升了。這是知識內化的過程,也是知識生產建構的過程。這個過程能改變你的思維品質,使你的教育教學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遺憾的是,現實中許多老師平時不積累,不思考,等到評職稱需要論文了,發現自己頭腦空空,沒有任何想法,于是不得已去網上到處搜羅,東拼西湊一通,弄出來的東西四不像,沒有任何價值,哪里能發表呢?
我認識的許多名師專家,沒有一個不熱愛閱讀,不沉迷寫作的。即使已經評上了特級、正高級,但他們依然筆耕不輟,因為他們把寫作與研究當成了教育生活的常態。對他們來說,寫作不再是外在的壓力,而是內在的需要;不再是物質的壓迫,而是一種精神成長的方式。他們享受寫作,在寫作的過程中感到滿足與幸福。
這真是一種讓人羨慕的狀態!希望更多的教師都能努力追求這樣的狀態,在不斷學習和自我提.升中,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收獲自己的職業幸福。
(作者為江蘇教育報刊總社《初中生世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