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偉
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學校、教師、學生與家長帶來的焦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為了消解大家的焦慮,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紛紛響應,于是一夜之間老師們紛紛,上起了網課。這舉措似乎可以消解家長與學生的焦慮,但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負面效應也是毋庸諱言的。
第一個問題是,教師在這突如其來的“華麗轉身"中,暴露出網絡技術運用方面的短板,這也反映了學校對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貫徹不力的問題。反過來說,這場疫情,也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與中小學校管理者重新審視“互聯網+教育”的理念與策略的機會。抓住這個機會,就可能跟上這個時代;抓不住,就有可能被這個時代所拋棄。這場疫情給教師帶來的啟示是,智能時代的教師必須具備基本的信息技術素養。
教學無論是在線上還是在線下,都是教學,既然是教學,就要尊重教學的基本規律。這一波網絡教學暴露出來的普遍問題是,我們忽視了教育的個別性與差異性原則——許多區域的做法是同一學段,統一教案,同一個名師執教。其教學效果如何?只要稍微有一點教育常識的人都是清楚的。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說:“‘一刀切引起的痛苦無處不在。我們每當把某種教學方法奉為獨步天下的方法時,就迫使采用不同教學方法的教師感到‘自愧不如,不得不違,心地屈從于他人立下的規矩。”線上教學要解決的不單單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教師觀念問題,是教師自我完善的問題。如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許多學校為了“確保”學生的聽課率而向家長發放調查問卷,甚至要求家長對孩子的在線學習進行全程錄像了。
最近,一組在線學習的創意閱讀題火了:
1.假如賈寶玉參加某次家宴,吃了野味,患上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了5個人,最有可能被傳染的5個人會是誰?請按傳染的先后順序列出這5個人,并說明理由。
2.為了阻擊這場疫情,賈府成立了5人領導小組,組長會是誰?為什么選他(她)?成員有哪些?為什么讓他們擔任成員?請說出理由。領導小組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紅樓夢》中有多處關于應對傳染病的描寫,同學們提出的措施要以《紅樓夢》中的這些描寫為依據。)
3.為跟蹤此次疫情,《大觀園報》報社派出一名記者專門采訪報道。誰有資格擔任《大觀園報》報社社長?并說出理由。派出的記者會是,誰?為什么是他(她)?以記者的身份,寫一則報道此次疫情的簡短新聞,不超過300字。
4.因疫情嚴峻,賈府家塾(學校)延遲開學,“校長”賈代儒決定進行疫情下的在線教育。他親自主講網上開學第一課。假如你就是賈代儒,你將在開學第一課中講些什么?請擬一份發言提綱,要求層次清楚,語言得體,內容恰當。
初一看,這組題目真的不錯一緊密聯系當下這場疫情,力圖就防疫抗疫對學生做一番引導。誠如該教師所言:“這些題目結合新冠疫.情,有趣、有味、好玩,學生必須研讀文本才能回答問題。我通過線上將題目發給學生后,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學生興致盎然,認真閱讀《紅樓夢》文本,紛紛參與此次整本書閱讀活動,寫出了屬于自己的答案,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7單元中對《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提出了如下要求:“通讀《紅樓夢》全書,梳理小說主要情節,理清人物關系,理解和欣賞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整體把握小說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建構閱讀長篇小說的方法和經驗。可以從最使自己感動的故事、人物、場景、語言等方面入手,反復閱讀品味,獲得審美感悟,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個單元同時提供了6項參考任務,并明確提出,學生可以選擇其中一部分完成,也可以自行設計。這6項任務是:把握《紅樓夢》中的人物關系;體會人物性格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品味日常生活描寫所表現的豐富內涵;欣賞小說人物創作的詩詞;設想主要人物的命運或結局;體會《紅樓夢》的主題。
上述教師自行設計的題目,第1題似與人物關系與日常生活有關,第2題似與人物關系有關。這組題目如果有創意,也只是為了考查學生讀沒讀,有沒有捋一下小說中的人物關系,尤其是幾個人物之間的親疏關系。至于小說的主旨與藝術價值,題目根本就沒有涉及;至于與當下的生活聯系,則顯得過于牽強。文本解讀的基本準則是“知人論世”,只有將文本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去看小說中的人和事,才可以理解這些人和事。這就是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的基本規則之一。賈府吃野味,本就是自古以來士大夫階層的惡俗。將時下這場疫情與賈府吃野味結合起來,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惡俗之趣。離開了這特定的時代背景談《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就是誤導學生。如果透過《紅樓夢》的描寫,探討吃野味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陋習與惡俗,或許會有些價值,而硬要賈府成立新冠疫情應對領導小組就有點怪誕了。史蒂芬·平克在《風格感覺:21世紀寫作指南》中說:“不論出于何種教學上的好處,給孩子灌輸錯誤信息,對成年人來說都不合適。”
從教學設計的視角來看,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任何學科的教學設計都要緊扣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從教材出發,指向學生的發展。線上教學設計,為彌補線下面對面交流的不足,要想方設法設計得有趣一點,更貼近生活一點,但不可以“拉郎配”。教學設計是科學,也是藝術,背離課程標準與教材的設計,就是反科學的,更談不上藝術。這樣的創意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相反,只會鼓勵學生胡思亂想。這與批判《水滸》中武松打虎沒有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批評《背影》中的父親不遵守交通法規如出一轍。以古論今,尚要考慮不可“以古非今”,“以今論古”豈不更是荒唐!懷特海說:“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所有花哨的題外話都應該被嚴格去除。”而帕爾默則認為,“教學方式應與學生的自我完善相互契合”。要做到這些,首先是要在研究課程標準、研究教材、研究學生上花功夫。
有人說,疫情可能會改變教學方式,會推動“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我的觀點是,如果教師的觀念不改變,教師不花氣力研究課程標準、教材與學生,而簡單地將線下的一套直接搬到線上的話,反教學、反教育的觀念與行為勢必會進一步放大,帶給學生的傷害也會更大。
(作者為江蘇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校長,原任職于南通市通州區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