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亮
摘要
線上教學本質上有別于面授教學,雖然有效解決了疫情影響,但是在運行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不可見、不可控、不好評。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所在學校依據教學實踐,摸索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舉措,克服了線上教學的困難。
關鍵詞
線上教學 問題 突圍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學校教育從面授教學轉向線上教學。線上教學架起了知識傳遞的橋梁,有效緩解了疫情帶來的影響。但是,線上教學受到教學硬件、學習環境、學生自制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約,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不可見、不可控、不好評。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所在學校依據教學實踐,摸索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舉措,克服了線上教學的困難。
一、關注“可見”
以學習者為中心是課程設計的一種視角,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策略、學習興趣和學習經驗。在線課程設計要分析知識獲取和傳授方式、教與學關系的變化,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線上資源。
1.關注學生基礎。
線上教學不是傳課件、發視頻那么簡單,也不是開直播、布置作業那么淺顯,而是從學生基礎和習慣出發,遵循“一班一情、一科一情”的原則,精選教學內容、精營學習情境、精設學習問題、精創學習活動,開設符合“班情科情”的線上教學直播課。同時將線上聽課與線下作業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適當的學習任務、有趣的學習活動、科學的點贊評判中真正深入聽課、參與活動、自覺學習。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線下練習適當延伸;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設計一些夠得著、學得會的作業練習。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關注學生層級變化,激發學生成長動力。同時不斷展示學習目標內容,讓學生學習在愉悅中進行,在成果截屏中可見,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可控。
2.關注在線狀態。
線上教學很難實時反饋課堂狀態。教師線上教學,學生卻出現不同現象:有的學生不能按時,上課,教師點名時還在睡覺;有的學生無法堅持看完直播,中途離開;還有的學生上課走神、睡覺。為了掌握學生線上學習情況,杜絕類似現象發生,教師通過點名、調取視頻、提問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態。每一節課結束后,任課教師會統計并發布學生在線學習時間。對于開了視頻就離開或者中途退出的學生,教師會@一下相關學生和家長,提醒他們下次注意。對于反復犯錯誤的學生,教師會電話溝通,尋求家長陪護與監管。
教師可以通過攝像頭直播,屏幕同時顯示教學課件內容,達成教師與課件組屏顯示,同時發揮平臺連麥提問功能,教師點擊學生頭像連麥,學生也可以舉手回答問題。連麥提問功能在實現雙向互動的同時,能夠讓學生保持專注的學習狀態。
3.關注作業練習。
線上教學答疑主要通過微信來解決,班級學生都和任課教師加為好友,有問題便在微信上提問、回復。尤其晚上完成作業時,學生都會在規定時間內拍照提交作業。教師通過手機檢查、批改作業,并向家長通報作業上交情況。教師針對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個性問題單獨解決,共性問題在微信群中糾正答疑。同時,教師要俯下身來,將自己轉換為“教練”角色,通過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在明晰目標、分析現狀、化解障礙的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例如,八(下)語文第一單元“口語交際”中,要求學生根據情境,自主設計流程,分配角色,合作完成口語交際活動。學生茫然無所適從時,教師提示:你們知道鐘南山老先生嗎?他現在在哪里呢?如果他回到廣東,你作為廣東一名初中生希望和他有什么樣的互動?提問激發了學生的思考,學生立馬設計了這樣的情境:鐘南山老先生到學校講座,你做為學生代表上前送花,此時,你最想說什么?這種切合實際的主題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既要面對現實,更要有建設性思考。
4.關注信息反饋。
線上教學要求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把一個個知識點變成問題串,上課的時候,學生先提出問題,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師生根據問題補充質疑、交流討論;線上教學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對于重點知識或者題目,盡量讓學生用短視頻講解;我們還要求線上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
5.關注多元教育。
線上教學首先要傳授疫情防控相關知識,其次是傳授學科知識,最后是加強愛國教育、成長教育、體育教育等多元化教育,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關鍵能力。例如,我校依托“鄉村初中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實踐”項目(宿遷市內涵建設項目)實施,結合疫情期間廣大醫護人員以及地方人民警察、戰斗在一線的公務人員的付出,學習和傳承他們敬業奉獻的精神。
二、服務“可控”
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說:“在線教育給教師增加了工作量,資源、平臺和工具的熟練應用對教師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從線下到線上教學模式的轉變也是較大的挑戰。”我們以備課組為中心,,疏通線上教學各個環節,使得教學效果最大化。
1.選擇適當平臺,以備課組為單位,選擇相關軟件。
目前運營商開發的軟件很多,學科組依據熟練程度,適當選用軟件。熟悉軟件的各個功能,益于學科組之間交流學習,更好地服務線上教學。
2.發揮課程平臺功能,落實備課考勤。
要想備課真正落實到位,收到實效,可以借助課程平臺功能,加強監督和管理。平臺能夠記錄教師備課次數、備課內容,還能記錄錄制的視頻,收到相互學習和資源共享的效果。如A教師錄制的視頻傳到課程平臺,平臺記錄下來,B、C教師都可以看到,再經過二次加工,直播到各班教學平臺上。平臺記錄集體備課,落實考勤情況,解決教師線上教學不熟練、生澀等問題。
3.召開線上教學交流會,實現教學共贏。以年級組為單位,集中學科組,召開線上教學交流會,了解各軟件優缺點,科學優選軟件。日常使用微信工作法,統一進度,共享資源,實現教學共贏。
4.依托家長,達成家校共育。
每周召開班會及家長會,對當前教學進行總結反饋,激勵學生。同時,以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家長、學生,開通家校共育渠道。如講述鐘南山院士小時候的學習故事:鐘南山院士小時候學習成績并不好,經常逃學,還留過級。有一次考得不錯,母親知道了特別高興,說,“看看,南山,你還是行的。”母親的鼓勵,給了鐘南山動力,讓他看到了自身亮點,樹立起自信心,從此開始認真讀書。家長作為線上教學的監護人,用典型故事激勵孩子,比泛泛說教要好得多。
三、推進“可評”
管理者是學校管理的理念建構者、實施者。管理者要依托先進的管理理念,從管理對象、管理目標、任務落實、產生效能等方面入手,讓過程在“可評”中推進。
1.三級管理,保障教學有序開展。
三級即校領導、年級主任、班主任。三級管理即校領導入年級群,年級主任入班級群,班主任入學科群。三級管理使得線上教學都在學校“可評”的監控與管理范圍之內。三級管理也是評價學生的重要途徑,可切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仍以三級管理的方式及時處理。如有個別學生經常漏課缺課,學科教師和學生及家長溝通;效果不好,班主任電話溝通;效果還不好,年級主任電話溝通;還沒達到理想狀態,校長室溝通。層級式溝通交流,使得家長、學生受到尊重,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發現學生長處,點贊激勵。
鐘南山院士說:“通過發揮和發揚孩子的長處,幫助他們建立榮譽感和自尊心就足夠了。”優秀的孩子之所以優秀,很大原因是日復一日的表揚教育。線上教學中,教師要尋找學生優點,及時表揚,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內驅力。如統計并表揚聽課認真、作業工整、積極提問的同學。教師要盡量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表揚他們,讓他們在激勵中享受學習。
3.科學用時,精當評價。
我們嚴格管理在線教學時間,確保學生參與在線學習,以及休息、活動、做眼保健操、體育課、自主學習的時間。同時,學校還要根據在線教學、學生居家學習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評價方式,如堅持學生自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數據反饋四結合,使得評價科學合理推進。
任何一種取得成效的線上教學,都不是橫空出世的,而是有跡可循的。它的因,在備課,在管理。它的根,在學生。
(作者為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蔡集初級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