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著名畫家、山水大師李可染曾治印“為祖國山河立傳”,遍游神州將萬里山河盡收筆底,走進生活的同時用“寫生”的理念打開了中國傳統繪畫朝向多元化發展的大門,自此山水繪畫的藝術面貌也開啟了新的篇章。發軔于四川蜀地,在當代畫壇獨樹一幟的山水名家李兵,便是一位響應“為祖國山河立傳”、提煉探索出“塊斧劈皴”技法、以滿腔真情寫照雪山美景的重量級畫家。尤其是李兵系列“抗疫”主題山水畫創作,無論是在象征性、寓意性還是學術性方面,都有著特珠意義。
欣賞李兵“抗疫”主題山水畫作品,首先讓人感慨的是其系列作品的象征性意義,這也是其主題創作立意的核心。李兵“ 抗疫”作品的象征性意義有這樣幾個維度:一是其象征性表達存在于明確的創作主題中,并且起到了深化和升華主題的作用,從而使得作品更加感人至深;二是其象征性內容融入了強烈的主觀情感,充分表達著創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態度,體現出藝術家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三是其象征性手法融入了全新的創作技法,進一步拓寬了中國山水繪畫的邊界;四是其象征性語言充分顯露出社會與時代的歷史特征,甚至指向了正在發生的具體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筆墨隨時代”的現實主義人文精神。
透過這幾個維度來欣賞李兵的“ 抗疫”主題山水作品,便可透過表象而準確地體會到李兵主題創作的深層用意。顯然,在李兵筆下,雪山的物象形態已經凝結成為精神與思想具象化載體,他以雪山的磅礴、厚重、堅實、穩固等諸多自然屬性象征著全國人民的愛國情懷與民族大義,以藝術創作的方式來宣揚和歌頌“抗疫”精神。總而言之,李兵的“抗疫”主題山水作品是以雪山寓意堅韌、以真情感動世人、以繪畫銘記歷史的不朽佳作。
此外,李兵作品在造型上的象征性色彩也值得特別關注。象征性的造型方法會在水墨繪畫中營造出獨特的神秘感和神圣感。例如在作品《希望》中,李兵將人物臉龐意象化為雪山的造型,如此不僅有意打破了二度平面的局限,制造出虛實變幻的視覺空間,而且賦予畫面一種崇敬而廣袤的神秘色彩。從人文精神角度來講,在中國文化中歷來就有山神的傳說,更有萬物皆有靈魂的說法,如此更加堅定了人們對雪山的崇拜與信仰,使得該作成為“抗疫”時期的重要精神食糧。

李兵作品《希望》180厘米×97厘米 紙本
閱覽中國美術史的華麗篇章,藝術家將個人情感寄托于水墨抒寫之中的事例屢見不鮮。寄情于物是歷代畫家嫻熟且精通的表現方法,自然真切地流露出內心的情感。而李兵又將此法作出優化和改進,從造型特征上將象征性的意味融入畫中,再次強化了繪畫藝術的感染力和表現性。特別是在以“ 抗疫”為主題的系列創作中,李兵將家國情懷與民族大義寄托于冰雪山水的抒寫之中,不僅體現出他深厚的筆墨功底與頗高的創作水準,而且彰顯出他強烈的政治意識、核心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
首先是人文思想的抒寫性升華。關于人文關懷的思考與精神理念的深化,無疑是繪畫藝術千百年來得以經久不衰且日益璀璨的根基與沃壤。也就是說,思想主旨才是支撐和充盈著繪畫藝術的骨肉與靈魂。甚至可以說,思想的深度與高度正是評判繪畫作品是否可以升華為藝術創作的核心標準。由此來看,李兵“ 抗疫”主題山水畫作品,撲面而來的是一股迸發至畫外的剛正氣質。雖為“抗疫”主題,但他仍以最為熟諳的冰雪山水作為創作的基礎物象,并且從中注入了凝結著中華民族在“抗疫阻擊戰”中同心協力、不畏艱險、奮力向前等英勇氣概,然后又在他的筆下演化為一種含蓄的、內斂的、靜謐的圖示語言,最后融合高原雪山所獨有的性格與品質,將“抗疫”中展露的人文精神再次升華:李兵以精煉的筆墨抒寫著巍峨屹立的大美雪山,又以誠摯的情感頌揚著散滿人間的真情大愛,當“大美”與“大愛”在畫面中得以碰撞與融合之時,便讓我們看到雪域高原之中游弋著世間的溫情,而人間大愛也更如雪山般自然堅定,這便是李兵在“抗疫”主題山水作品中抒寫出的人文思想。

李兵作品《皓日凌空蕩宇清》180厘米×97厘米 紙本
其次是情感完備的主題性闡釋。主題性創作往往會以系列組畫的形式來呈現,這樣可以更加全面地展露出畫家對主題內容的深刻探討。以山水畫為例,黃賓虹的黃山、李可染的漓江、吳冠中的張家界等,他們都從不同的時節、視閾、心境、感悟中去闡釋出隱藏在內心中的理想化主題。誠然,李兵常年致力于冰雪山水題材的創作,其中深意亦是如此。
再次是事件完整的系統性呈現。李兵的“抗疫”主題山水畫以系列作品的形式呈現,正是因為其創作歷程貫穿于整個事件的起始,事件不同時期的不同角色擔負著不同的責任與使命,畫家也在不同的時間流露著不同的情感,而他的作品就是將這些千絲萬縷的情感進行轉化,讓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融于雪山之中的本真情愫。李兵通過《希望》《冷暖風雨共》《勠力驅魔逆》《勁風斂陰霾》《敢叫蒼穹還青天》《西嶺千秋佑蒼生》《皓日凌空蕩宇清》《云卷玉浪瑞景來》等一系列作品,將疫情的發展態勢、畫家的希望期許、社會的同舟共濟以及魔逆逐漸驅散、陰霾消散再見青天等貫穿起來,使得“抗疫”主題系列山水作品完整地記錄著抗疫期間的情感牽動,成為當代美術界以“抗疫”為主題創作的經典個案。

李兵作品《云卷玉浪瑞景來》138厘米×69厘米 紙本

李兵作品《力量》138厘米×69厘米 紙本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繪畫十分講求筆墨的抒寫,而李兵的獨到之處便在于其“冰雪皴”是將點和線的表達融匯到塊面的呈現之中,以擴展而變得粗獷的點線更加淋漓盡致地塑造出雪山的質感與性格,成為中國水墨雪山畫體系的創立者和領軍人物。
整體而言,李兵的造型理念終究是服務于藝術創作的根本。如在作品《力量》中,他將巍峨聳立的雪山演化為五指緊握的拳頭,二者相互結合的精妙之處在于將血肉溫情塑造得堅實有力,恰好與巋然不動的雪山屬性相互吻合,從而既映射出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對抗疫情的信心與決心,并且讓原本空曠冰冷的雪山演化為充滿人情與大愛的磐石。李兵作品中先由造型產生神秘,再由神秘演化出象征性的寓意,從而使得畫面更加值得品讀和回味。
最后是獨立探索的開創性技法。筆墨是中國傳統水墨繪畫的根本屬性,凡是歸類于此范疇的藝術形態,都離不開對古法的研習與深究,當代畫家也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得出的創新,才能真實地表現出自然山水的氣質,才能契合傳統水墨創作規律與屬性,才能緊隨傳統水墨藝術發展與演變,才能在水墨繪畫中表現出應有的張弛力和感染力。如此來論證李兵獨立探索并提煉出的中國畫新皴法——李兵冰雪皴,便可輕松得出結論。
第一,“冰雪皴”的靈感源于唐代李思訓的斧劈皴,以及衍生而來的刮鐵皴、馬牙皴、拖泥帶水皴、雨淋墻頭皴等,筆線剛勁有力,塊面層次分明,節奏頓挫曲折,畫面清爽透徹;第二,“冰雪皴”的表現技法在水墨創作中再現了冰山雪地的自然風貌,從視覺與感官上達到了完美的呈現效果;第三,“冰雪皴”填補了中國水墨高原雪山畫法的空白,開創了冰雪山水畫的新境界,從而也奠定了李兵成為中國水墨雪山畫體系的創立者和領軍人物的學術基礎。
綜觀李兵“抗疫”主題山水畫作品,其寄情于物的象征性在創作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獨立于美術之林的筆墨技法又為創作的原創性和感染力打下了堅實基礎,因此,李兵的“ 抗疫”主題作品不僅將繪畫中抽象的人間情感與具象的冰雪山水融合一體,而且將中國傳統山水繪畫的創作邊界再次拓展,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與探索路徑,不失為當代山水畫壇中獨樹一幟的創作典范。

李兵作品《戮力驅魔逆》180厘米×97厘米 紙本

李兵作品《冷暖風雨共》180厘米×97厘米 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