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別人見笑,當年我娘家別說是書柜,連個櫥柜都沒有;至于我婆家,也沒有書柜。
到了我們這輩,家里日日夜夜縈繞著濃濃的書香,可謂名副其實的書香之家了。在那琳瑯滿目的書山書海之中,擺著我愛人高國鏡出版的近20本書和他主編的9期《順文學選粹》,并1000余份各類刊有他作品的樣報和樣刊,他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證也棲身在此。我的兩本書也來湊熱鬧,我的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證和中國楹聯學會會員證也隱藏其間。書柜里矗立著一座書形水晶獎杯,那可是少有的北京市“家庭藏書狀元戶”的榮譽證書。
我和高國鏡出生在北京遠郊的大山里。那個時候的山民糊口不易,讀書更難;能夠念幾本書,就算秀才了;作為山里人家,如能藏幾本書,就可稱書香之家。至于書柜,山里人家一般是不可能有的。聽高國鏡說,當年他積攢了100多本小人書,卻沒處放,沒辦法,這些書有些被小朋友拿走了,有些則被他送給了小朋友。這讓當時的他產生了擁有一個書柜的愿望。雖然他姥爺是個木匠,各種柜子都打過,卻從沒做過書柜。高國鏡兒時就愛上了文學,每晚于油燈下寫至小半夜,然后把稿子收將起來,裝在一個籃子里,掛到椽頭上;待到第二天晚上再摘下來,繼續心血來潮地寫小說。那悠然在房上的籃子,就成了高國鏡圓作家夢的搖籃和他的書柜。
靠著詩文的緣分,我和高國鏡成了一對志同道合的伴侶。我第一次到他家,發現他的書不少,但都裝在兩個木箱子里。他還有一個很小的木箱子,是他自己釘的,上面糊滿了花花綠綠的樣板戲劇照。這箱子給我的印象挺深。當年的高國鏡就是在那個箱子的小桌前,沒完沒了地寫稿。
我們在順義成家后,高國鏡就將那兩個大箱子弄到順義來了,里面全是書和稿子。要在里面找書、找稿,翻騰起來很麻煩。
成家后,我們買的第一件家具便是一個書柜,栗色的。這書柜花了130元錢。是我用手推車,高國鏡在后面扶著,一步步走了八九里地,才推到家里去的。這個書柜跟著我們搬了三次家后,我們才自己動手,蓋了一所屬于自己的房子。這書柜自然就搬到了新房里。隨之,我們的書也漸漸增多了。我們買了一套大組合柜,也成了書柜。由于那個家離單位太遠,于是在1997年,又蓋了現在這個家——高芳園。有人戲稱這里為莊園、別墅、高府。實際上,我不過是沾了農民的光,在縣城邊的小村買了一個農家院,自己蓋了一套房子而已。當然,如今我們不應該再冒充農家了。我和高國鏡已經是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了。我們在煙臺龍口還擁有了自己的海景房。退休后,我們已在那里創作了兩部中篇小說。但那里真的還沒有書柜,因為還沒顧得上買書柜,所以只得將書先擺到了窗臺上。
這些年我們家最大的變化就是書柜在不斷增加。那年添置的一套書柜,材料是老榆木的,做工也很講究。書柜的門上雕刻著梅蘭竹菊的浮雕圖案。這書柜的價格不菲。想想當年用一個小箱子充當書柜,而現在家里卻擁有好幾排琳瑯滿目的書柜,令人欣慰。
我們家可以說真成了書山、書海。不管是我們家的客廳、書房,還是臥室,甚至廚房,幾乎每個屋子都有書柜,彌漫著書香。有人稱我們為:書香之家。
2001年秋天,著名作家浩然到我們的農家院里看望我們,他非常高興。在我們家的二門樓上,一幅金光閃閃的銅牌鑲嵌在上面,滿門生輝。那遒勁有力的大字就是浩然先生寫的:胸懷浩然正氣,筆抒蒼生真情;橫批為:艷陽高照。有這十幾個字鐫刻在我們家的門樓上,也鐫刻在我們的心頭上,督促著我們在文學之路上不斷前進。好好寫一點東西,看一點書,讓我們這個并非傳承下來的書香之家,傳得更久遠;讓我們那些書不光成為擺設,也能化作更多的精神食糧,不光滋養我們,也去滋養我們的后人。
知識改變命運,書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從京西那個小山村走來,從那個堆滿玉米秸和麥秸的農家院走來,能夠走到今天,能夠擁有這個名為高芳園的農家院和冠名“詩聞軒”的書房,是踏著改革開放的路走來的,是踏著那書化作的臺階走來的。

高國鏡胡德艷夫婦與兒子高天鶴

著名作家浩然為高國鏡題詞
早在2004年,馬坡鎮和白各莊村的有關領導,親自捧著一座書形水晶獎杯——北京市“家庭藏書狀元戶”的獎杯送到了我們家。這榮譽讓我們自豪。
我們不光藏書、看書,也自己寫書。望著書柜里那彌漫著木香之氣和墨香之氣的一本本、一排排、一層層、一摞摞、一溜溜的書籍,人與書也可謂相看兩不厭了。
我們家不光是書香之家,還被順義區和馬坡鎮多次評為五好文明家庭標兵等稱號。2013年12月被順義區婦女聯合會和順義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評為“順義區文化引領家庭”。由于兒子是復員軍人,2019年春天,門樓上被掛上了“光榮之家”的牌子,這可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
我們雖然已經退休了,但還是在不斷地創作和發表作品。2018年3月號的《中國作家》,發表了高國鏡編劇的電影文學劇本《門神》。我們夫妻合作為房山區第一醫院撰寫的、幾十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逐夢無涯》,已經編輯出書。2019年,高國鏡還將有幾部書出版,其中包括當代著名作家詩歌選《地球,花的家園》,冰心散文獎作家美文精選《心頭掛著中國結》等。我們的書柜里又要多出幾本書了。但我們不想再多買書柜了,因為屋子里已經擺不下了。我們打算把不少的藏書捐贈出去。在這之前,我們也數十次地向農村、學校、機關、個人等等捐贈過數千本的圖書。書不但要擺在書柜里,書的主要作用還是讓人們閱讀。
或許是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吧,我們的小孫子會背很多詩詞,很小就抱著書讀。他回來后,總是愛在我們的書柜前流連忘返;有時候還坐在老板臺前,比劃著要寫小說,照他說是“寫稿費”。望著隔輩人也那么愛書、愛“寫作”,我們從心里感到欣慰。
飲水思源。想想我們的祖輩和父輩,在舊社會的時候,住的是土坯房、茅草屋,甚至是山洞,家里連個櫥柜都沒有,哪里談得上書柜?可現在我們不光擁有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和彌漫著書香的一排排書柜,還出版了多本自己的書。這有賴于我們的勤奮和努力,但更因為我們生長在紅旗下、趕上了好時代。前人不曾有過的夢想,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實現著;相信我們的下一代,日子會過得比我們這一代人更好。愿我們家的書香,永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