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錚

人人參予 攝影 路保林
自從此次新冠疫情開始,我們經常能聽到一個詞語:核酸檢測。
咽拭子輕輕一刮,就能檢出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到底是如何做到讓看不見的病毒無處遁形的?這么牛的技術又是如何被發明和應用到病毒檢測這個領域的?
根據國家衛健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下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釆用RT-PCR或/和NGS方法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等標本中可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是確診新冠病毒感染最重要的病原學檢查依據。也就是說,核酸檢測,可以確定咽拭子、痰液等標本中到底有沒有新冠病毒。
說起核酸,它其實是所有生命體必不可少的一種組成物質,主要的職責就是攜帶生命體的遺傳信息。核酸主要分為兩種:脫氧核糖核酸(大家可能更熟悉它DNA這個名字)以及核糖核酸(RNA)。
DNA和RNA都是由一系列“核糖核苷酸”組成的鏈條,DNA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雙螺旋結構,而RNA則只有一條鏈。鏈條上不同種類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是遺傳信息。
在新冠病毒這樣的病毒生物中,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是RNA,每種病毒的RNA,都有其獨特的分子排列特征,就像病毒的指紋。所謂病毒核酸檢測,也就是使用特有技術,尋找病毒特有的RNA,能找到,我們就可以確定病毒的存在了。
尋找病毒RNA的方法有兩種,就是上面提到的RT-PCR(反轉錄基因擴增)和NGS(基因組測序)。
RT-PCR出結果快(約3-6小時出結果),NGS測序比較慢(約24-72小時出結果),所以大多數人核酸檢測采用的是RT-PCR這種方法。
假設我們的咽拭子、鼻拭子、痰液等樣本中含有新冠病毒,RT-PCR檢測基本上是這樣一個過程:
第一步,從標本中提取新冠病毒的RNA。簡單來說,就是向咽拭子、鼻拭子、痰液等標本中加核酸提取試劑,這些提取劑會把病毒的外殼破壞掉,新冠病毒內的RNA核酸釋放出來。

圖片 大琦
第二步,是把新冠病毒RNA“反轉錄”成DNA。簡單來說,就是使用“反轉錄酶”,和核糖核苷酸“原料”,把新冠病毒的單鏈RNA“配對”上另一條由“原料”組成的相呼應的單鏈,組成一種特殊的雙鏈DNA——cDNA,暫且管它叫“新冠病毒cDNA”。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RNA只有一條鏈,結構很不穩定,稍不留神就會碎掉或者糊成一坨,這就沒法做后面的檢驗了,而雙鏈DNA就穩定得多。完成轉錄后,下面工作都將圍繞這條雙鏈的新冠病毒cDNA展開。
最主要的是第三步,進行新冠病毒cDNA的擴增與檢測。簡單來說,就是利用PCR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大量復制新冠病毒cDNA的數量。大家可以把cDNA的雙鏈想象成一條拉鏈,PCR的過程其實就是先拉開拉鏈,把cDNA分成兩條單鏈,然后利用“原料”核糖核苷酸合成與兩條鏈分別配對的新單鏈,再利用DNA聚合酶作為拉鏈頭,把原本拉開拉鏈產生的舊單鏈和配對好的新單鏈“拉上”,變成雙鏈。這樣原本一條拉鏈,就變成了兩條拉鏈。反復重復這個過程,新冠病毒cDNA就會呈幾何級數狀被復制擴增出來。
NGS基因組測序,簡單來說,就是對咽拭子、鼻拭子、痰液等標本中所含的所有遺傳物質進行基因測序,搞清這條單鏈上每一個“鏈齒”都是什么。
NGS的技術原理比較簡單,但工作起來比較耗時。
與RT-PCR的前三步一樣,做好RNA提取、逆轉錄,然后通過PCR技術將cDNA大量擴增。
完成前三步后,通過DNA剪切酶,把完整的cDNA鏈條打碎成一系列片段,然后使用高通量測序儀,把各個片段中所含的每一個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都檢測出來,得到一個排列順序的“文庫”。
之后,只需要用已知的新冠病毒核糖核苷酸序列特征,到“文庫”中去作比對,一旦發現一致,就說明樣本里是含有新冠病毒的,也就是檢測陽性。
核酸檢測陰性,也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沒有受到病毒感染。這種明明已經受到感染,核酸檢查卻呈現陰性的現象,被稱為“假陰性”。
任何測量、檢驗的方法都難免有誤差。如采集樣本(如咽拭子)時,沒有取到受到病毒感染的部位,樣本中就可能不含病毒;如果所取到的樣本中病毒太少,也會導致結果陰性;樣本在儲存、運輸中出問題,導致樣本中病毒核酸遭到破壞失去活性,檢測結果可能會呈現陰性;試劑盒的質量穩定和一致性等因素也可能導致出現假陰性的狀況。
“自由散漫”催生的偉大技術
PCR的最早期理念,出自遺傳信息之父、美籍印裔科學家哈爾·葛賓·科拉納(H Gobind Khorana),科拉納20世紀70年代就多次表示,如果有合適的酶和引物,DNA是可以在體外環境下被高效合成。當時,能夠穩定使用的DNA聚合酶還沒有被發現,因此,科拉納還無法實現這一設想。
真正將PCR技術開發落地的,是美國科學家穆利斯(K Mullis)。
穆利斯是一個非常桀驁不馴且生活放蕩不羈的人,在20世紀70-80年代,穆利斯似乎受了嬉皮文化的影響,經常和人起沖突。作為一個生物化學領域的學者,他卻在自制迷幻藥的過程中突發靈感,寫了一篇解釋宇宙大爆炸的物理學論文,而這篇“用幽默的大白話寫成的論文”,居然還發表在頗具學術影響力的《自然》周刊上。隨后,穆利斯也頻繁轉換自己的研究方向,但是每一個研究方向他都很快感到厭煩。
直到1979年,穆利斯加入了Cetus生物技術公司開始生物技術研究,才稍微穩定下來。1983年春季的一天,穆利斯在高速公路上瘋狂飆車,突然迸發出了一個擴增DNA的技術靈感。
在初步實驗中,穆利斯使用了循環復制和兩個引物共同參與反應的方法,已經具備了PCR技術雛形。
1984年,穆利斯因為男女關系方面的不檢點而得罪了Cetus公司的同事,整個公司從上到下對穆利斯怨聲載道。Cetus公司告訴穆利斯,他只有1年時間,這期間公司會全力支持穆利斯的研究,如果研究失敗,穆利斯就得收拾鋪蓋走人。
在Cetus公司研究員們的共同努力之下,穆利斯團隊在1984年11月正式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個PCR實驗,將一個DNA片段進行了10次PCR循環的復制擴增。PCR技術終于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