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華 黃正軍
摘 要:在分析新時代高校“雙創”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要義的基礎上,對當前地方高校“雙創”教育供給側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并結合湖南農業大學的具體實踐,重點論述其“四驅模式”的改革舉措及成效。
關鍵詞:地方高校;“雙創”教育;供給側改革;四驅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8.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6-0175-03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邁入新時代,“雙創”教育成為了推動高校綜合改革的突破口,而“雙創”教育改革的主線聚焦在供給側。筆者認為,在此背景下,地方院校應在深刻領會“雙創”教育“供給側改革”核心要義的基礎上,深入剖析當前存在的現實問題并精準施以對策,方可適用時代要求,在“立德樹人”事業特別是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方面有所作為。
一、高校“雙創”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要義
供給與需求相輔相成、互為配合,供給創造需求,需求倒逼供給。筆者認為,新時代高校“雙創”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要義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培養模式改革。高校“雙創”教育供給側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構建怎樣的人才培養體系,毫無疑問,“雙創”教育供給應對傳統的簡單的“產品式”培養模式進行全方位優化,凸顯立體化、分層次的“寶塔式”教育理念,并將其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做到普適教育、提升教育、精英教育相互貫通。
第二,隊伍建設改革。高校“雙創”教育的師資供給是其取得實效的關鍵。“以其昏昏絕無可能使人昭昭。”一流的師資團隊方可培養一流的學生,特別是創新創業教育方面要求更高。因此,打造一支懂政策、善業務、會引導、能實戰的“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多元隊伍,是升級高校雙創教育供給的必然要求。
第三,課程建設改革。高校“雙創”教育要做到精準供給,改革課程體系是其重要內容。“雙創”不僅要開設專門課程,更要充分融入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課程內容供給上,不僅要中西合璧、成敗對比,更要凸顯專創融合、思創融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成才需求,使“雙創”種子入腦入心。
第四,教評方法改革。教學與評價方法的改革,是推進高校雙創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學方法向啟發式、對話式、對分式轉變,評價機制由“唯分數”轉向“重素質”,是高校雙創教育供給側“補短板”的亟待之舉。只有全面改革當下教評方法,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能動性,真正實現人才培養的“高效率”。
第五,保障體系改革。高校“雙創”教育的供給不僅需要教學保障,更需要訓練、競賽、孵化等各方面的幫扶資助,不僅需要提升第一課堂的各項保障,更需要提質第二課堂的各項設施,還需要實操階段的平臺與資金支持。毋庸置疑,深化保障體系的改革,是高校“雙創”教育供給側改革題中應有之義。
二、當前地方高校“雙創”教育供給側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在《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教辦[2010]3號)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等文件[1]的指引下,我國地方高校圍繞大學生“雙創”教育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還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雙創”教育認識仍存在諸多偏差。部分學校仍然認為“雙創”教育只應該在“985”、“211”等重點大學推進,地方高校實施完全沒有必要;部分學校仍然簡單地把開展“雙創”教育同解決畢業生就業聯系起來,認為“雙創”教育就是為了培養老板;部分學校仍然認為“雙創”教育不應該成為教育主業,甚至于有些教師認為是高等教育的倒退等等。以上種種,對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第二,“雙創”教育融入仍不夠全面。大部分地方院校“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度仍然較低,專業知識中的“雙創”元素挖掘不夠,缺乏與“雙創”環節有效嫁接的實訓平臺,“雙創”淪為“書上談兵”;高校參與“雙創”課外活動的學生不多,具有小眾化特征,帶動面大、感召力強、參與度廣的精品活動更是寥寥無幾。此外,“雙創”教育與通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幾乎沒有結合,“雙創”教育全過程培養還只是一句口號。
第三,“雙創”教育要素不夠完善。“雙創”教育各構成要素必須完備,然而,就教育者而言,大多教師知識儲備不夠,缺乏對產業運營知識的深入了解,無法全面深入地指導學生的創業活動;就課程而言,目前部分地方高校“雙創”課程數量上不多,質量上也有瑕疵,教材建設嚴重滯后,缺乏理論框架和實踐前沿;就受教育者而言,他們對“雙創”教育的認可度、滿意度不高,參與度自然不理想,這與育人過程的“閉門造車”和呆板僵化的學分設置有很大關系。
第四,“雙創”協同育人機制方面探索不足。目前,在資源整合上,部分地方高校將著力點放在“雙創”基礎性教育方面,很少注重整合“雙創”各要素,沒有努力去探索推進政府、企業等社會力量與學校“雙創”教育的協同育人機制;在產學研合作機制上,“雙創”教育引導、“雙創”課程建設、“雙創”項目孵化、“雙創”成果轉化等方面沒有貫通。
三、地方院校“雙創”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四驅模式”探索
近年來,湖南農業大學通過強化頂層設計、注重層級遞進、堅持多為發力、深化指導幫扶“四大”舉措,驅動培養、課程、實訓和支持“四大”體系改革,積極探索地方院校“雙創”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四驅模式”。
(一)強化頂層設計,驅動培養體系改革
1.卓越農林人才培養。以國家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為依托,在農學等8個農科專業,深入實施培養模式改革,大力培養復合應用型農林人才。
2.企校合作人才培養。在會計學等3個專業積極探索企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近三年先后與27個農業現代化龍頭企業合作開辦企校合作班,提升學生“雙創”能力與行業需求吻合度。
3.校校合作人才培養。在汽車服務工程等4個專業積極探索與湖南生物機電職院、湖南汽車職院等合作,實施校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專職教師。
4.復合型人才培養。在金融學等5個專業開辦第二輔修學位,與英國格林威治大學、澳大利亞南澳大學等合作,在生物科學等4個專業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培養復合型人才。
5.創業精英班模式。對已有創業項目的同學,通過選拔參與創業精英班,進行“雙創”集訓營訓練,強化企業管理、財務管理等學習,提升創業能力。
(二)注重層級遞進,驅動課程體系改革
通識教育課程。開設《創業基礎》《管理學原理》、創業案例等“雙創”通識必修課50余門和科學人文素質選修課近300門,對全體低年級學生進行通識教育,普及創業知識。舉辦創業講座、創業論壇、科學論壇、人文講壇、修業學堂130多期,參與學生達10萬人次,重點激發學生的“雙創”意識,初步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1.專業教育課程。設立專業+方向的課程群,開設了72門輔修專業課、100余門仿真模擬訓練課,建成在線課程49門,引進優質中國慕課12門、超星爾雅通識課4門,實施混合式教學24門,對不同專業及有“雙創”意愿的中年級學生進行系統教育,重點培養專業知識和市場意識、合作意識、決策判斷能力等創業知識。
2.實戰訓練課程。將專業實踐教學和“雙創”實戰培訓結合,全校開設《初創企業模擬運營》30余門“雙創”教育公選課程,每個專業單獨開設13—24門實踐實訓課程;結合SIYB創業培訓等,對有明確創業目標的高年級學生進行重點教育,提升創新能力、組織能力、領導能力、機會把握能力。
(三)堅持多維發力,驅動實訓體系改革
1.以科研促學。面向所有本科生開放61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三年來立項省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77項,國家級項目30項,立項校級科技創新基金項目760項,學生參與面達60%,發表論文近400篇,申請專利18項[2]。
2.以競賽促訓。完善國家、省、校、院四級競賽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參加以“挑戰杯”“互聯網+”為主的各類學科和技能競賽;結合學科特色,按照“一院一品”原則每個學院打造 “品牌”競賽項目,每年培育大學生“雙創”項目近1 000個。
3.以實踐促行。建有327個校內外教學實習基地和29個校內實驗教學平臺,每個專業對應1—5個基地進行實踐實訓;依托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圍繞湖南農業產業,建有2個綜合示范基地、14個特色產業基地和100余個分布式服務站。
4.以孵化促創。建成集激發、展示、孵化和公共服務于一體的6 940多平方米的大學生“雙創”孵化基地,免費提供給學生開展“雙創”項目孵化;與隆平農業高科技園、三一眾創孵化器等合作,建設大學生創業孵化科技園,促進學生“雙創”項目孵化。
(四)深化指導幫扶,驅動支持體系改革
1.完善組織領導。實施“雙創”教育“一把手工程”,書記、校長擔任“雙創”教育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獨立設置“雙創”教育中心,完善“黨政領導、職能部門、專門機構、二級學院”四級聯動協同機制;成立學生“雙創”服務中心,主動服務“雙創”工作。
2.眾籌“雙創”經費。每年設立100萬元基金,支持大學生開展創新性實驗學習,投入2 000萬元以上經費開展“雙創”教育;幫助學生創業項目獲得政府扶持經費500多萬元,獲得企事業單位資助資金300多萬元。
3.建強“雙創”師資。單設“雙創”專職編制7.5個,建成由9名專職和28名兼職教師組成的校內專兼導師隊伍;組建包括專職教師、企業家、風險投資人等在內的113名校內“雙創”教育師資隊伍,實現創新創業幫扶鏈條上的無縫對接;聘請94名優秀校友為“雙創”兼職導師,“一帶一”指導幫扶大學生創新創業[3]。
4.拓展“雙創”素質。堅持專業教育與活動教育相結合,每年開展學術科技節、宿舍文化節、團支部風采大賽、食品文化節、插花藝術節、體育文化節等“雙創”文化活動,構建“六求”素質拓展體系,遴選出“求真”類、“求善”類、“求美”類、“求實”類、“求特”類、“求強”類活動教育項目165項,納入學分體系。
四、結語
湖南農業大學四驅模式取得了諸多實效:一是人才培養質量不斷增強。近三年來,學生在公開刊物發表研究文章400余篇,獲權專利18件,先后獲得國家、省級“雙創”競賽獎項800余項。二是學生“雙創”能力不斷提升。2019年“雙創”團隊數量超過300個,涌現了帶領青海藏區農牧民脫貧致富、年銷售額超過6 000萬元的創業典型索南才讓,幫助洞庭湖區藕農解決銷售難題、年銷售額超過5 000萬的彭思華,幫助橘農解決病蟲害防治難題、年銷售額超過1 000萬的莫博程等一大批典型。三是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相繼榮獲全國高校實踐育人“雙創”基地、全國高校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文明單位等稱號。
參考文獻:
[1]? 李娜.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結構與現狀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2]? 湖南農大:堅持“多維協同”模式培養創新創業人才[N/OL].中國教育報,2018-04-11.
[3]? 劉殷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閾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及改革路徑[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8):68-70.
[責任編輯 鄧 兵]